21世紀的一大時尚,就是言必稱“低碳經濟”。自從它2003年進入英國《能源白皮書》的標題,迅速風靡全球。在追溯“低碳經濟”理念起源的時候,有一位思想家不容忽略,那是美國的、也英國的著名經濟學家——肯尼思?埃瓦特?博爾丁。 博爾丁1910年出生于英國利物浦一個貧寒之家。畢業于牛津大學,1937年移居美國并任教多所大學。作為一個虔誠的基督徒,他對西方主流經濟學的“經濟人假設”從不認同,對主流的廠商理論也多有質疑。他認為世路無窮,勞生有限,必須用聰明的方法,超常規地擴展知識,“通過想象,通過文學作品,通過對本國歷史和其他社會的比較分析”,探求具有普遍性的規律。所以他的聽眾和讀者,無不折服于他生動的想象力,和堪稱經典的比喻。《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說,他“慣于把一個深奧的原理,用一句俏皮話講出來”。他一生著述勤奮,出版專著40多部,論文1000多篇。學術聲望崇高,1968年曾當選美國經濟學會會長,卻始終是一個不斷標新立異的非主流經濟學家。他的文風生動活潑、幽默俏皮,往往游離于正統經濟學著作的規范。他的觀點和作品,時而被零星介紹到中國來。真正贏得了廣大讀者的,卻是他1966年提出的一個絕妙假設——“宇宙飛船經濟”。博爾丁深刻地揭示了人類的生存困境,90年代以來不斷地被各種報刊和著作所引用。 博爾丁認為,人與地球的關系,好比宇航乘員和宇宙飛船的關系,不僅相依為命、共存共榮,而且對外封閉、容量有限。因此,科學家在設計宇宙飛船的時候,必須珍惜飛行艙里的每一空間,充分利用它放置本次航行非攜帶不可的裝備,及乘員的生活必須品。一切空隙都要精打細算,一切物品都要精挑細選。因為每增加一件閑置物,就要減少一件必用品。甚至,連宇航乘員的排泄物,也要經過處理、凈化,變成乘員自己生活必需的氧氣、水和鹽予以收回,再循環使用。于是,整個宇宙飛船就成為一個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 由這個封閉循環的生態系統,博爾丁又推演出了一整套“宇宙飛船經濟理論”,說地球就是一個巨大的宇宙飛船,人類就是宇宙飛船中的乘員。這同樣是個封閉循環系統,除了能量要靠太陽提供之外,人類生活所需的一切,都要通過地球上的良性循環來滿足。人類之所以能生生不息,就是因為地球作為一個生態系統實現了自給自足。它在太陽能的推動下,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地進行著物質的周期循環。既不需要地球以外的補充,也沒有多余的廢物。一切物質各有所用,生命就在這川流不息的物質循環中,得以實現。 博爾丁所謂的“宇宙循環經濟理論”,就是要把這個生態循環原理,運用于人類經濟模式。他認為人類必須按照同樣的原理,構建經濟模式。能夠在地球上自給自足,不造成污染,不帶來廢棄物。既要實現人類自身的繁榮幸福,又不能損害其它物種的生存發展,還要自覺保持清潔衛生。為此,人類要改變態度。自己活,也得讓別人活;自己發展,也得讓別人發展。不再把自己看作征服者和占有者,而是追求人和自然的和諧統一。要像宇宙飛船里一樣精打細算,不斷地凈化處理廢棄物,對地球有限的空間倍加愛護、小心侍候。這既是為了地球的生存發展,也是為了人類自身的生存發展。以資源儲備和環境保護取代掠奪性開發,以休養生息型模式取代消耗型模式,以循環式經濟取代單程式經濟。 在“宇宙飛船經濟理論”提出24年之后,英國環境經濟學家皮爾斯和特納于1990年《自然資源與環境經濟學》一書中,首次提出“循環經濟”這個術語,并逐漸在全世界風行起來。 不少論者指出,低碳經濟還有更加遠的先行者。瑞典著名化學家阿累尼烏斯早在1896年,就曾預測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會隨著人類的工業化進程不斷上升,終有一天影響氣候變化。英國政府在2003年把“低碳經濟”確認為既定國策,把減排二氧化碳,視為一舉解決石油危機、環境危機和氣候危機的突破口。不過其理論支撐,仍然來自“循環經濟”,來自“宇宙飛船經濟理論”。 英國是人類工業革命的發源地,既盡享了廉價能源之便,也飽受了工業污染之苦。其自然資源并不豐富,70年代以來賴以維持經濟的北海石油,越開越少,正在瀕臨枯竭。更令英國人不安的是,該國能源結構中,70%的電力出自煤炭、石油和天然氣,28%出自核電,只有1%出自水電和其它可再生能源,對礦石燃料(或稱“化石能源”)的依賴,幾乎無處不在。而在其能源儲備中,煤碳占95%,石油天然氣占5%,全部都屬于礦石燃料,只會日夜不停地排放二氧化碳。 所以,沿著目前的軌跡運行下去,英國根本無法擺脫石油危機、環境危機和氣候危機,唯有改弦易轍,那就是從減排二氧化碳切入,倒逼整個國家的能源結構變革。英國政府把未來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稱為“更加清潔、更加智慧的能源”。英國的戰略目標,在今年(2010年),使二氧化碳的排放比1990年減少20%,到2050年再把二氧化碳的排放,比1990年減少60%。英國2003年《能源白皮書》,從制造業到交通運輸業,從產業發展到社會建設,從市場機制到社會福利,總之從生產到消費所有的關鍵環節,都有做出詳盡的政策性規定,表現出驚人的創造力。 一旦所有這些目標統統實現,而其它國家又未能及時反應,英國就會從人類的第一個工業化國家,變成為人類第一個低碳環保的新型工業國家。 不料,一馬當先立即引來萬馬奔騰,誰都不甘作傻瓜。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個個都要實現低碳化,個個都要開發新能源。這一次不同于與工業革命,根本不讓英國人獨步一時。短短的一兩年之內,“低碳經濟”就響徹全球。 而且,正像博爾丁那樣,大家都把地球而非本國,當作良性循環的主體。盡可能地在全球范圍之內,構思能源、環境和氣候的新戰略。主觀上誰都想“萬事不求人”,但實際上能做到的國家,卻寥寥無幾。要生存就要共存。這種處境,既促進了自我監督,也促進了相互監督,還促進了不同制度國家之間的和平共處。“宇宙飛船經濟理論”,也極大地豐富了“經濟全球化”的內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