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作為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正統的女皇帝,歷來是最惹爭議的人物之一。既有好評,也有惡貶,這在中國長期的男權社會習俗面前,是絲毫不奇怪的現象。自古以來,尤其是封建帝制時期,皇帝座位都是又男性繼承或開創,突然橫空出世了一位女皇,當然說法就多多,不足為奇。
在關于武則天的種種傳聞中,“武則天為奪取后位,殺死了自己的親生女兒,嫁禍王皇后”的說法不僅在民間廣為流傳,還也得到了正規史學著作的傳揚,似乎可以蓋棺定論。但通過分析史料,筆者卻感覺真相并不這樣簡單明了、這樣確鑿無疑。所以,“武則天殺死了自己的親生女兒”究竟有無其事,還是很值得探討一番的。
曾有學者孟憲實提出,從種種跡象和史料來看,武則天其實并未“振喉絕襁褓之兒”。我頗為贊同,很是欣賞。故今天在他的探討基礎上,說說自己對此事的認識。
我們都知道,歷史是發生過的真實事件,可以說是事實,但歷史也是人寫的,不同的史官可能有不一樣的記載,無論在古代還是在現在,都是如此。假若寫歷史的人持有某種偏見、帶有某些觀點,加上受到政治環境、文化理念的影響,就難免會把歷史真相寫偏記歪,以訛傳訛,貽誤后人。在對武則天的記載上評價上會不會也存在類似的情況呢,我們不得而知,但卻可以透過分析探討,力求真實認識。
筆者認為,民間傳聞和史料記載“武則天殺死自己的親生女兒”存在質疑,主要理由有五:
其一,“武則天殺死自己的親生女兒”,不符合人性。
作為母親,沒有不愛自己孩子的,何況對于當時還是昭儀身份的她,好容易有了皇家的骨肉,雖然不是第一個孩子了,但高宗眼里很是喜愛的孩子,以奪去幼小生命為代價,換取打擊王皇后地位的利器,是否代價太大?一般來說,母親親手扼殺自己的骨肉,是下不去手的,難道武則天真的很另類?我實在不敢想象,也不愿相信。
其二,史料“從簡至繁的記錄變遷”現象,不切合常理。
永徽四年,武則天為高宗生下一個公主,但是這個公主不幸而夭折。最開始的記載是很簡單,《唐會要》卷三“天后武氏”條下說:“昭儀所生女暴卒,又奏王皇后殺之,上遂有廢后之意。”可見,這個記載記錄了武則天和高宗所生的公主確實夭折,因不知道死因且死得突然,故稱作“暴卒”。只是武則天充分利用了公主之死一事,采用悲情主義的訴求方法,把公主死亡之責推給王皇后。高宗相信了武則天的投訴,開始萌生廢黜王皇后的念頭。
《唐會要》一書,雖然是北宋王溥編輯的,但是吸納了唐德宗時期蘇冕四十卷的《唐會要》和唐宣宗時期崔鉉的《續會要》,所以保存唐代國史資料比較多,向來為學者所重。這里的記錄,也相對穩重。當時,王皇后聯合蕭淑妃與武則天斗法,武則天巧妙利用當時的情況,對抗王皇后等人,是很有可能的舉動。高宗看見喪女而受傷的武則天,也容易同情心上涌,作出不理智的決定。
《舊唐書》這種比較概括的說法,到了《新唐書》變成了非常具體生動的描寫?!缎绿茣?。后妃列傳》的文字是這樣記載的:“昭儀生女,后就顧弄,去,昭儀潛斃兒衾下,伺帝至,陽為歡言,發衾視兒,死矣。又驚問左右,皆曰:‘后適來。’昭儀即悲涕,帝不能察,怒曰:‘后殺吾女,往與妃相讒媢,今又爾邪!’由是昭儀得入其訾,后無以自解,而帝愈信愛,始有廢后意。”在這里,公主之死的過程詳細而生動。
《資治通鑒》的記載,干脆直接繼承了《新唐書》的大概意思,文字如下:后寵雖衰,然上未有意廢也。會昭儀生女,后憐而弄之,后出,昭儀潛扼殺之,覆之以被。上至,昭儀陽歡笑,發被觀之,女已死矣,即驚啼。問左右,左右皆曰:“皇后適來此。”上大怒曰:“后殺吾女!”昭儀因泣訴其罪。后無以自明,上由是有廢立之志。
看到這里,我不禁想問,同樣對某件事件的記載,越來越詳細,是否有違常理?難道說當事人都不清楚的事情原委,到后來后人哪里會變得越來越清楚?是什么原因讓后來的史學家們了解到前人不知道的內情?盡管不敢徹底否決他們的寫法,但此種記載方式是否充滿了疑惑呢?
有專家指出,在中國古史研究中,曾經有過一個“層累地構造學說”,意思是古代的歷史隨著時間而越來越清晰,恰好證明是后人締造的結果。文學史上也有類似的問題,作品在流傳的過程中被不斷地加工和創造,最后的模樣與初始狀況相去甚遠。那么宮廷秘史,尤其是對武則天的這些記載,是否也暗存這種規律呢?很讓人心存質疑。
其三,殺親生女兒而撼動王皇后地位,似無必要。
有史料證明,王皇后的地位危機不是從小公主之死開始的,且后來王皇后的被廢,也沒有證據顯示公主之死發揮了關鍵作用。
王皇后的危機,在武則天入宮前已顯現。王皇后出身太原王氏,在當時是天下一等士族。王皇后雖然出身名門,名正言順,但是她跟高宗的關系似乎從很早就存在問題。高宗與蕭淑妃連續生育一兒兩女,《唐會要》已有“時蕭良娣有寵,王皇后惡之”的記錄,這種懷疑看來是有根據的。武則天第二次進宮,確實是王皇后引進的,只是王皇后的動機并不光明正大,她只是想召武則天入宮,把武則天當工具,打擊蕭淑妃專寵,“欲以間良娣之寵”。只不過事與愿違,武則天“既入宮,寵待逾于良娣,立為昭儀”。王皇后落得個引狼入室的結局:蕭淑妃的恩寵雖然解除,但武則天后來居上,王皇后依然不得寵愛。
唐高宗不喜歡王皇后,才是王皇后的真正危機所在。也正是因為王皇后有如此危機,她的舅舅柳奭才在永徽三年七月,醞釀確立太子之事?!缎绿茣防钪冶緜饔涗浀剑?#8220;王皇后無子,后舅柳奭說后,以忠母微,立之必親己,后然之,請于帝。又奭與褚遂良、韓瑗、長孫無忌、于志寧等繼請,遂立為皇太子。”顯然,皇帝開始并沒有同意皇后的請求,但是長孫無忌等朝中重臣紛紛出動,皇帝只好妥協同意。立李忠為太子,文字記載很清楚,就是為了穩定王皇后的地位。而此時此刻,武則天與唐高宗的第一個兒子尚未出生,更不要說公主之死了。
問題是,確立李忠為太子,并沒有解除王皇后的地位危機。就在太子確立以后不久,唐高宗與武則天的第一個兒子出生。這個兒子被命名為李弘,而李弘這個名字本身就意味深長。南北朝以來,道教為主的社會傳播渠道,一直盛傳“老君當治”、“李弘當出”的讖語,宣傳李弘為真命天子。根據唐長孺先生的研究,唐高宗和武則天給自己的兒子命名為李弘,就有應讖而為的意思。當時李忠已經確立太子,這不正暗示著對李忠的不認可,也就是對王皇后的某種不承認嗎?就這個角度看,說王皇后的地位危機來自武則天的攻擊,不如說來自唐高宗很久以來對她的冷淡;加上唐高宗命名與武則天生的兒子為李弘,其實已經預示著皇后的更大危機。若進一步推理,這個時候的唐高宗或多或少已經萌生了換皇后的念頭,應當是無須質疑的。
才當時后宮形勢看,在李弘出生的這個時期,武則天與王皇后蕭淑妃聯盟的斗爭,已經有了明顯結果,勝利的一方屬于武則天。在武則天對唐高宗感情脈搏了若指掌的情況下,她為了繼續打擊已經敗在下風的王皇后,還有必要付出親生女兒生命這樣沉重的代價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其四,王皇后被廢后主要源于“厭勝”,與公主之死無關。
唐高宗不喜歡王皇后,曾采取許多步驟推動廢后工作,但在申訴理由中,從來沒有一句談及皇后殺死公主的事情。試想,若是真是鐵板釘釘的事,皇帝會不拿來大做文章?母儀天下之人,傷害幼小生命,肯定不是輕易就可以淡忘的事情。由此看出,皇帝也漸漸明白了孩子之死,是暴斃而非人為。
關于王皇后厭勝之事,各家史書的記載比較多,性質或有爭議,但是不能肯定就是子虛烏有。具體真相我們無法一證真偽,就不多說。但是,不管厭勝真假如何,唐高宗利用這件事收拾皇后一家則是真實的存在?!杜f唐書》王皇后傳記載為“后懼不自安,密與母柳氏求巫祝厭勝。事發,帝大怒,斷柳氏不許入宮中,后舅中書令柳奭罷知政事,并將廢后,長孫無忌、褚遂良等固諫,乃止”。從《舊唐書》這個記載來看,厭勝事件才是唐高宗廢后的導火索。《舊唐書》還記述到:“俄又納李義府之策,永徽六年十月,廢后及蕭良娣皆為庶人,囚之別院。” 厭勝事件之后,唐高宗不僅斷后母柳氏不許入宮,罷去皇后舅舅中書令柳奭的中央官職,同時決定廢后。因有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的堅決反對才作罷。后來,有了李義府的支持,于是唐高宗掀起再次沖擊,最后在永徽六年十月完成了廢后事宜。
其五,《討武瞾檄》中未提武殺女之事,可為反證。
一般講,歷來政治斗爭都很殘酷,無論哪位政治家都會死死捉住對方的致命弱點不放,予以無情打擊,鮮有人會高抬貴手的。公元684年二月,武則天大赦天下,改元文明,中宗雖然在位,皇太后臨朝稱制。同年九月,李勣孫李敬業在揚州起兵,以討伐武則天匡復唐朝為號召。在行為上,李敬業“求得人貌類故太子賢者”,謊稱太子李賢尚在,所有旗號都打著李賢的名義。這是政治斗爭中的策略,有利就是原則。
與此同時,文學家駱賓王親自為李敬業書寫了著名的《討武瞾檄》。因為雙方是你死我活的關系,檄文也有政治動員的功效,所以攻擊武則天可以說無所不用其極。在這篇著名的檄文中,攻擊武則天言辭激烈,甚至攻擊她“弒君鴆母”,說武則天殺害了唐高宗和自己的母親;攻擊她“君之愛子,幽之于別宮”,講武則天臨朝稱制,唐睿宗雖然名為皇帝,其實是囚禁在別宮之中。但是,通篇檄文沒有提及武則天殺害小公主。如果確有其事,哪怕僅有一點點傳言,駱賓王能不加以利用嗎?試想,武則天若真是又殺母親、又殺女兒,這種理由實在太有利號召造反了,為何檄文卻只字未提她殺女兒一事?這只能說明在李敬業起兵討伐武則天之時,還沒有這種不實的傳言。
綜上所述,武則天親手殺害親生女兒的理由與史實都粗淺點到,是筆者之所以提出質疑的根據。是否有道理,各位看官自有評價,自有定論,我就不再廢話。至于小公主死于何因,不是我們今天探討的內容,不多言。
若是有人要問,史書編纂者何以要故意詆毀武則天的形象,我想似乎可以從這個角度理解,在男權社會里,橫空出世一位女皇帝,自然會讓許多封建衛道士們心生不滿,心懷不安,故而有些抵觸、有點偏激也屬正常。從歷史的立場上看,唐朝前期兩大失敗,一是武氏代唐,二是安史之亂,歷史的追究不可避免。因此,一些史料寫手把武則天妖魔化,是極有可能的。
筆者不是史學家,無法對某段歷史下定論,只能提出自己淺薄看法,供大家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