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該怎樣出題?
《廣州日報》2013年5月21日刊載對
借鑒民國時期的語文教育經驗是應當的,但拿民國語文作為標桿卻大可不必,語文教育的改革還得適應現有的社會需要,面向未來。
在“吐槽”當前語文教育的弊病時,不少人拿民國時期的語文教育相比較,認為民國時期語文教育成效顯著,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十分到位,古文功底普遍扎實。
對此,溫儒敏認為,民國時期現代的教育體制剛建立,有較多的辦學自由,辦學上容易形成各自的個性,也培養出不少“國學”大師。那時的語文教材大都是個人編寫,如《國文八百課》等,自主性很強,沒有那么多條條框框,很有特色,值得借鑒。
民國時期語文教育剛脫胎于傳統,學生的所謂“國學”底子自然都比較厚實。另外,民國時期能上學的人極少,國民大多數都是文盲,那時主要是精英教育,當然要比現在的語文教育水準高。現在國家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所有人都能上學,是公民普及教育。如果從“普及”的角度看,現在的教育包括語文教育的成就又遠遠大于民國時期。
溫儒敏還強調,現在學生要學的東西比民國時期增加了很多,英文、計算機等占用相當多的時間,不像民國時期學生那樣專注地學語文;加上這些年急功近利思潮的影響,學生讀書越來愈少,自然總體上語文水平又比不上民國時期。
因此,借鑒民國時期的語文教育經驗是應當的,但拿民國語文作為標桿卻大可不必,語文教育的改革還得適應現有的社會需要,面向未來。
語文教學的效果好不好,很大程度上要看是否培養了閱讀的興趣與習慣。培養閱讀興趣,也是培養一種良好的生活方式,這是為學生的一生發展打底子。
日前,中山大學2013年自主招生中,廣州一位高三學生脫穎而出,面試考官稱其“達到中文系本科生閱讀量”。而該生卻認為:“只是大家不讀那么多書,才顯得我好像與眾不同。”
只讀教科書,不讀“閑書”是許多家長及學生信奉的理念,而現實卻“事與愿違”,恰恰是多讀閑書的學生脫穎而出。
如何看待這種反差?
溫儒敏認為現在無論教師還是家長為了面對中考與高考,大多都不太贊成學生讀“閑書”。這種偏向是錯誤的。只熟習教材和教輔,課外閱讀“閑書”少,沒有閱讀習慣的,即使考試成績不錯,考上大學之后也可能還是高分低能,視野窄,思路不太開闊。溫儒敏曾在北大本科一年級新生中做過調查,發現凡是喜歡語文,形成了閱讀習慣的,都是課外閱讀量大、知識面廣,讀過很多“閑書”的,這一部分學生思想一般比較活躍,整體素質也高。
“閑書”指的是學生選擇的課外書,包括某些流行讀物。讀“閑書”可以引發閱讀興趣,不要因為考試而扼殺這種興趣,更重要的,這是學生的“語文生活”的重要部分。如果教師和家長能藉此與學生對話,那么語文閱讀教學便可能別開生面,并可以事半功倍,大大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應試教育還不可能完全取消的情況下,除了“為中考和高考而讀書”,適當保留一點自由閱讀的空間,讓學生的愛好與潛力在相對寬松的個性化閱讀中發展。反過來,人文素質高了,也是有利于考試拿到好成績的。
溫儒敏認為,語文教學的效果好不好,不止是看課內或考試,很大程度上要看課外,看是否培養了閱讀的興趣與習慣。語文課培養閱讀興趣,也是培養一種良好的生活方式,這是為學生的一生發展打底子。
高考語文改革,首先要改變作文閱卷“趨中率”嚴重的問題。只要拉開分差,把二等分的“大肚子”縮小,增加高分比重,就能抑制語文學不學都無所謂的想法。
當下不少學生對語文學習不重視,一些中學甚至要求語文課給英語、數學“讓路”。溫儒敏認為的確存在語文課被擠壓的現象。因為語文課的綜合性和實踐性很強,要靠長期大量讀書和寫作,不斷積累,才能總體上提升語文素養與能力,“短平快”其他學科也許行得通,突擊復習一二個月,考分就可能明顯提升。但語文特別是作文很難靠突擊復習來提分。因此語文課顯得“投入”與“產出”不成比例,很多師生誤認為語文學不學都差不多。這種急功近利的想法對語文學習造成很大的妨礙。
另外,溫儒敏認為,目前高考的作文閱卷評分也存在不少問題,直接助長了急功近利的趨勢。
溫儒敏介紹,高考語文總分150分,作文占60分,評分4個等級,其中二等40分上下。據北京、福建等多省市調查,近四、五年來,二等卷占75%~80%,一等卷占8%~10%,35分以下的三、四等卷不到20%。“趨中率”畸高,得高分者鳳毛麟角,而馬虎應對就40分上下,這也導致語文學不學無所謂的風氣。
所以他這幾年一直呼吁高考語文要改革,首先要改變高考作文閱卷“趨中率”嚴重的問題。只要拉開分差,把二等分的“大肚子”縮小,增加高分比重,就能抑制語文學不學都無所謂的想法,提高語文學習的積極性。當然,高考和中考的命題等方面也要改革,抑制“套式作文”和“文藝腔”,抑制讀死書和題海戰術現象。高考這根“指揮棒”其實是可以朝著正面去指揮的。
“大學語文”的出發點應是重新喚起學生對語文的興趣,激活他們在基礎教育階段母語學習的積累,把被“敗壞”了的胃口調試過來。
目前許多大學生人文素養差,甚至基本的讀寫能力都不過關,為改變這種狀況,不少大學紛紛開設“大學語文”課,推進通識教育。
對于這一趨向,溫儒敏認為,大學能重視語文教育和通識教育,是值得肯定的。但要改變學生人文素養差和語文能力低下的現狀,必須從小學、中學抓起,中小學沒有做好,到大學就麻煩了,補課都來不及。所以他贊成高校都開設“大學語文”課程,但不是為了“補課”,不能上成“高四語文”。
“大學語文”的課時少,不是必修課,功能有限,其出發點應是重新喚起學生對語文的興趣,激活他們在基礎教育階段母語學習的積累,把被“敗壞”了的胃口調試過來。簡而言之,“大學語文”的課程定位就是激發閱讀興趣。把激發讀書興趣和提升“語文素養”放在首位,力爭在較高的層次上(相對高中而言),讓同學們對語文與中國文化有感性的和一定系統性的了解,學會欣賞文學與文化精品,不斷豐富自己的感受力、想象力,進而養成高品位的閱讀習慣,讓閱讀成為一種終生受用的生活方式。
現在全國時興的通識教育,出發點無疑是好的,但要理清一系列問題:為何要通識教育?怎樣開展?和專業教育有什么關系?教學效果如何等等。通識教育是指在人文、社會、自然科學等領域獲取通識,是一種更利于培養健全人格和博雅精神的教育理念,應當是面對所有大學生的教育,屬于非專業、非職業性的教育,與專業教育可以互相補充。而現在許多大學的所謂通識教育,只是搞各種知識“拼盤”,或者學點琴棋書畫、知道一點“國學”常識之類,這當然需要,卻又是很不夠的。通識教育的主干,應當引導學生接觸人類文化經典。
溫儒敏說,在短短三四年寶貴的大學時光,與其浮光掠影讀許多 “節選”或概論,東張西望聽各種“好聽”的講座,還真不如通讀一二十種經典。各種“概論”、“文學史”、“哲學史”和“藝術史”也有用,可以提供基本的知識背景和書目,但這不能取代原典的通讀。要讀一些基本的經典,文科理科都要讀。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親口嘗一嘗,閱讀經典,要的就是那種了解、思考、涵養的過程,這是精神成長的必須途徑。 (記者陳小雁 王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