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觀的人生態度 佛教徒究竟應以什么樣的態度來認識世界?準確地說,佛教徒并不悲觀、也不樂觀,而是中觀,即不偏不倚的人生態度。 為什么說佛教徒不是悲觀的?因為學佛修行的人,有明確的人生目標,對未來充滿信心,所以佛教徒不是悲觀的。在民國年間的人生觀大討論中,梁啟超先生提出佛法為人心建設的準則,認為佛教不僅是人類最珍貴的文化遺產,也是“蓋應于此時代要求之一良藥”。因為菩薩的救世精神正是積極精進的 體現,基于此,他在《論佛教與群治之關系》中標舉佛教“乃兼善而非獨善”,“佛教之信仰乃入世而非厭世”。 為什么我們又說佛教徒也不是樂觀的呢?因為生命的前景雖是光明的,但現實不容我們樂觀。 首先,人生的實質是苦。這在佛教的諸多經典中都有說明,如三苦、八苦乃至無量諸苦,大千世界不過是遷流不息、變化無常的苦集之地。世人由于無明,所認為的幸福往往停留在事物表面,不曾觸及到幸福背后所隱藏的真相。我們以結婚成家為幸福,不知這正是束縛的開始;我們以生兒育女為幸福, 不知這正是牽掛的開始;我們以事業有成為幸福,不知道這正是爭斗的開始……面對人生的現實,我們無法樂觀。 其次,我們必須正視生命的無常。生命是脆弱的,眾生在生老病死中沉浮掙扎,隨時都會被淹沒。而我們對自己的命運又沒有把握,生時尚且不能做自己的主,一旦死亡來臨,更沒有能力做自己的主人。 第三,我們要看到輪回的現實,只要生命中還有痛苦和煩惱,將永遠在六道中生生不已地流轉。即使來生能夠繼續做人,能否生在有善知識的地方,能否聽聞到佛法,都是未知數,所以,生命的去向不容我們樂觀。 同時,我們還必須正視現實世界中存在的污濁和罪惡,在這五濁惡世,天災人禍不計其數,我們所居住的地球已經被人類的貪欲破壞得滿目蒼痍,無量有情都在生死苦海中掙扎。面對這嚴峻的現實,我們也實在無法樂觀。 什么是學佛者應有的中觀的人生態度呢? 佛教徒要在智慧的觀照下如實觀察,如理思維,正確認識和了解世界的光明面和陰暗面。既看到人生存在的痛苦,又對通過修行所能抵達的光明前景充滿信心。 了解人生的真相是為了離苦得樂。佛陀幫助我們正視人生的痛苦,并不是要我們回避痛苦或被動地接受痛苦,而是要進一步找到痛苦的根源,從根本上斷除痛苦。只有這樣,我們才不會無助地沉溺在痛苦之中,才能積極坦然地面對人生,運用佛法的智慧去改造生命,改善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