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大豆、棕櫚油、白糖等農產品影響較大
2014年年初多家機構的預測顯示,2014年年初—2015年3月期間,厄爾尼諾發生的概率超過50%,而拉尼娜和中性概率相對較低。盡管2014年厄爾尼諾強度較小,不過厄爾尼諾不曾遠去,最新預測仍維持了這樣的判斷。
美國氣象局11月24日發布報告,預測2015年年初發生厄爾尼諾的概率為58%,預測為中性;澳洲氣象局11月18日將2015年年初發生厄爾尼諾的概率上調到70%,級別從觀察上調到警示。澳洲氣象局除了用NOII作為觀察指標,還持續跟蹤了SOI和IOD等指標。
厄爾尼諾仍存在發生的可能,不過其發生與否和強度大小仍不確定。
回顧2014年的表現,指標在上半年確實預示著厄爾尼諾的臨近,不過之后指標強度減弱,厄爾尼諾也無疾而終。實際上,歷史上這種情況也多有發生,指標的波動導致天氣保持中性狀態。
厄爾尼諾對農作物的影響
厄爾尼諾主要影響赤道周邊區域,具體看,波及地區為南北美洲、馬來印尼地區,對大豆、棕櫚油、白糖等農產品影響較大。
分析數據可以看到,厄爾尼諾年份對應較低的棕櫚油單產。厄爾尼諾容易造成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地區降水偏少,氣溫偏高,即干旱造成棕櫚油單產降低。1983年、1987年、1992年和1998年發生冬季厄爾尼諾,馬來西亞棕櫚油單產環比降幅分別達10%、23%、1.4%和17%。2003年厄爾尼諾持續時間短,結束時間早,對棕櫚油單產影響有限。
厄爾尼諾通常給南美洲的巴西和阿根廷大豆主產區帶來較正常偏多的降水和適宜的溫度,利于大豆增長。2003年、2007年和2011年發生厄爾尼諾時巴西大豆單產環比較上年提高5.1%、5.6%和6%;阿根廷大豆單產則環比增幅略小,較上年提高3.4%、4.5%和1.5%。根據南美大豆的生長時間計算,2015年1—3月恰逢南北大豆灌漿期間,屆時充沛的降水利于大豆生長,預計單產提高,產量獲得豐收。USDA也對南美大豆2015年產量保持了樂觀的預期。
我們認為,天氣之所以備受市場關注,是因為天氣會影響作物產量,從而引發供需關系的變動。不過如果作物本身的供需失衡嚴重,天氣也僅可能帶來階段性干擾,但不足以改變供需格局。
當下市場,大豆供過于求,同時厄爾尼諾可能利于南美大豆增產,大豆價格壓力或將在2015年增大;
而棕櫚油和白糖均受制于此前的增產周期,高庫存壓力。不過棕櫚油單產將步入周期性降低過程,白糖也因種植效益不高而縮減面積,天氣又可能對兩者單產帶來不利影響,因此可能催化棕櫚油和白糖供需關系的轉變,從此前的過剩,轉變為短缺。這可給投資者帶來機會。
(責任編輯:DF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