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西的德天大瀑布的近旁,有個鮮為人知的美麗的地方——靖西。
靖西地處祖國西南邊陲,距德天瀑布僅一百多公里,東接天等、大新縣,南與越南高平省毗鄰,西連那坡縣,北界百色市、云南省富寧縣,東北靠德保縣,是祖國南部邊陲重地。全縣總面積3331平方公里,有壯、漢、苗、回等12個民族,其中壯族占99.6%,有著壯民俗文化“活的博物館”之美譽。靖西獨有奇特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峰叢林立,挺拔而獨秀;峽谷眾多,洞穴廣布,暗河縱橫,溪水縱橫,蜿蜒而澄碧;氣候宜人,四季如春。素有“山水小桂林,氣候小昆明”之稱,是旅游觀光、休閑、度假的理想圣地。靖西自然風光與民族文化兼美。
3 月的靖西,天氣不冷不熱,的確地有些類似昆明。沿途看到的風光,真的有幾分像桂林山水。
很久沒下雨,離這座橋不遠處本來是著名的二郎瀑布,小河卻已經斷流,瀑布也只剩下一坡亂石。有山有水才成其為山水,山是骨,水是魂,缺少水,景色就少了靈氣。
在還沒有耕作的田野里,牛群在悠閑地吃著草。
舊州距靖西縣城9公里,原為歸順州(今靖西)州治所在地,清順治六年(1650年)為抵御外敵入侵,州址北遷今靖西縣城。舊州是名揚四海的抗倭民族巾幗英雄“瓦氏夫人”的故鄉。舊州的民俗是壯族的活化石,繡球街是典型的民俗之窗,舊州的繡球聲名遠播,是廣西著名的“繡球之都”。 舊州風光是靖西風光的縮影。
到舊州去的路上烏云籠罩,突然從云洞中露出少許亮光,撒向鋪著塑料薄膜的田野,與遠處喀斯特地貌的山丘,構成的這幅景象,倒很有幾分特色。
這就是舊州的大門。
舊州里一條不長的街,依河而建,石板地面。
在街中的樹下,一個中年人拉著二胡,一個老年婦女在依依呀呀的唱著,雖然聽不懂唱的什么,估計可能是壯戲。那個老者聽得十分專心,根本無視游人的到來,只有那個被抱著的小孩和他的母親,好奇地打量著我們這些不速之客。
滿街都是坐在門口縫制繡球的女子。古老的街頭,盡是鮮艷的布條、綢帶和絲線,流光溢彩,黯淡的老街也因此亮麗起來了。女人拿著她們手中的針線,戲法一樣變出無數手工細致的繡球和小鞋,顏色搭配得那么鮮艷,顏色本身又是那樣的純正和干凈。大概這樣的聰慧和靈巧,是與生俱來的吧。繡球是舊州的傳統手工藝品,這里家家戶戶的婦女小孩都會制作繡球,她們都不躲在家里做活,在自家的門前縫著、繡著,這也許是在比一比誰家的姑娘媳婦的手更巧。
老年婦女的手中也不例外。
繡球是壯族青年男女求愛定情的信物,由12個瓣組成,這里的繡球瓣是由綢布制作的,然后在上面用手工刺繡,色彩鮮艷對比強烈大膽潑辣,刺繡圖案信手拈來,簡單但是很傳神。走進一家制作繡球的作坊里,女工們在專心致志地制作。
墻上掛滿了大大小上、五彩紛呈的繡球成品。
在一家私人作坊里,女主人拿出一個被稱作繡球王的大繡球,供我們拍照。
靖西舊州古鎮的自然風光被稱為是“靖西的桂林山水”, 穿過繡球街,即步入畫境:山水如鏡、翠竹婆娑,橋頭上攜著數百年滄桑的文昌閣,也穿越時空滲入你心里。文昌閣是明清時期的古建筑,立于綠水之中,有一座小石橋與之相接。據說,這里還曾是古人吟風弄月、琴棋舒懷之處,如今雖然時過境遷,游人行至仍隱約可見其中的浪漫情懷。
這就是充滿詩情畫意的文昌閣。
在河邊有不少洗衣的壯族婦女,她們與青山綠水一起構成一幅靖西風情畫卷。
村頭的翠竹掩映著石橋。
未到舊州之前,從未想象過在遠離大城市的大山深處,還有如此一片純凈而絕美的村鎮所在,她是一個自然風光與人文風情并重的好地方。
鵝泉又名靈泉,位于靖西縣城南6公里,鵝泉水四季不涸,水質清澈如鏡,周圍山峰如屏,景色優美,花草樹木繁茂,植被豐富。鵝泉自古就有“鵝泉躍鯉三層浪”之說,明成化六年(1470)年,嘉靖皇帝得知此地山川靈秀,賜名“靈泉晚照”。 鵝泉是德天瀑布的源頭,也是中南地區母親河———珠江的源頭之一。
古橋是鵝泉風景區的—個勝景,古橋建于清朝年間,橋長約60米,寬1.5米,全為石灰料石組成,是由15個石拱橋組成,長橋臥波,景色優美,氣勢壯觀,鵝泉古橋為靖西縣保留得比較完整的古橋。
我們到鵝泉時,已近黃昏,歸途中的水牛在水中追逐著落日。
河邊的景色,仿佛是一幅幅油畫。
漁舟在夕陽染紅的河面上,捕撈著鵝河里著名的青竹魚。
太陽下山了,勞作了一天的人和水牛們,從古橋上緩緩返回村中,好一幅美妙的田園風情!
離開靖西的那天早晨,兩天來一直陪同的靖西影友,把我們帶到了縣城附近的大龍潭。起初,天上的烏云密布, 等了一會兒,太陽才欲露卻羞地露了露臉,想來在光線好時,這里也會是很好的“桂林山水”。
此次到靖西正值天旱,許多美景沒法看見,不過已經看到的風情也足以使人流連忘返。如有機會再到廣西,一定不會忘了去尋找這次沒能看見的靖西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