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本來就存在著不同的利益和矛盾,相互之間有時難免產生一些誤解和分歧。如果處理不當就會釀成糾紛、沖突和傷害;如果處理得當便能相安無事,息事寧人,重修舊好,以至化干戈為玉帛。其中的關健在于,雙方要學會必要的忍讓。俗話說:“忍得一時之氣,免得百日之憂”。這句話很有哲理的,不失為經驗之談。但也有人覺得忍讓吃虧,受氣,丟面子,是懦弱的表現,因此一旦雙方發生矛盾時,互不相讓,甚至連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也非要爭個你高我低不可。因此常常由爭吵到辱罵,以至拳腳相加、刀兵相見。其結果必然是兩敗俱傷,后悔莫及。其實,忍讓是一種智慧,一種修養,一種風度,一種美德。
忍讓是理智的表現。當雙方發生矛盾和沖突時,特別是當個人的人身權利和經濟利益受到不法侵害時,有理智的人會保持清醒的頭腦,對自己有克制,耐心地講道理,進行說服和規勸,及時化解矛盾;即使對方仍然蠻不講理,我行我素,但也毋須惡語相加,更不要輕易地采取過激行為,“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以非法手段對付不法行為,而是理智地忍讓并依靠法律程序解決問題,達到堅持原則,堅持真理。
忍讓是大度的表現。人的一生之中,會遇到許多不愉快的、難堪的事情,有時甚至會感到很氣憤,很窩火。此時此刻也最能體現出一個人的修養、氣質和風度。因此歷史上那些在關鍵時刻能夠以大局為重,忍讓、制怒,以柔克剛者向來為人們所稱道。戰國時期廉頗與藺相如將相和,西漢名將韓信的胯下之辱,一直被世人傳為佳話,真算得上“將軍額上可跑馬,宰相肚里能撐船”。這確實是一種長者風度、大將風度、而氣量狹小的人是難以做到的。
忍讓也是一種美德。為人處世,只能進不能退,只能得不能失,吃不得半點虧,受不得半點氣的做法,不僅是不切實際的,也是十分有害的。有的時候,為了集體利益、社會利益、他人利益,個人作一點讓步,受一些損失,付出一點代價,也是非常必要的。忍讓,實質上是一個人的思想修養、道德品質的表現。中國有句古話叫“和為貴”,“和氣生財”。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交往,應該互相諒解,互相幫助,而決不能強人所難,以鄰為壑,勾心斗角。否則會一損俱損,兩敗俱傷,不僅對方得不到便宜,自己也要吃虧。更何況金錢、名利、地位都是身外之物,生不能帶來,死不能帶走。人生短暫,不必計較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