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將自己學習中醫的感悟寫出來,幫助正在學習中醫的人和中醫愛好者,減少他們學習的彎路,卻苦于無法將深邃的中醫理論,用簡單、質樸的語言描述出來,讓有中國人的地方,都能學習中醫,懂得養生。最近反復思索,這項工程必須要進行,這也是作為一個中醫工作者的任務,弘揚中醫,讓中醫理論返璞歸真、化繁為簡的任務。
古有“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
愿今“凡有華人處,皆能談中醫!”
第一章:什么人適合學中醫
不少人抱怨,學習中醫太難了,很想學,但不知如何下手,感覺要學的東西太多,而中醫方面的書籍浩如煙海,在這么多書籍中如何找到進入中醫寶庫的大門,好像真的很難,其實這既是中醫的魅力,也是中醫的短處。
古人學習中醫的大多是讀書出身的文人,文人就愛賣弄文字,本身很簡單的問題,從文人筆下就寫得玄而又玄,好像不玄就不能證明自己有水平,就好像現代的有些詩,讀出來只是一種感覺,但很難理解是什么意思。
其實中醫來自于民間的醫療實踐,在文人的總結和提升下,轉變成中醫理論,然后再指導臨床。一個來自于民間的、樸素的、簡單的東西,來自于我們祖輩反復總結出來的東西,我們為什么害怕學習,不敢學習呢?為什么要排斥它呢?學習中醫其實也很簡單。
每個人對學習中醫的理解各不相同,就好像練習武功,有的只是為了強身健體;有的卻是為了光宗耀祖;有的想成為一代宗師;有的……
思想不同,出發點也不一樣。學習中醫也是如此!
有些小孩子的母親,想學習中醫,只是為了讓小孩更加健康,不再受疾病的困擾。
有些長期被疾病纏繞的病人,學習中醫,只是想讓自己健康起來,能夠健康的生活每一天。
有些從事臨床的中醫工作者,學習中醫、研究中醫,目的是讓自己能更好的為病人服務,提高自己的治療水平。
從事科研的人員,學習中醫,是為了在疑難疾病的攻克上找到新的方法。
也有的學習中醫是為了學得一技之長,能夠混口飯吃,能夠養家糊口……
不是所有的學習中醫都要求有悟性,這是錯誤的,中醫是交給人們養生的方法,教給人們預防和治療疾病的方法,但如果以中醫作為職業,那要求就會高一些,懂得的就應該多一些,這也是無可厚非的,因為人命關天,病人生命所托,如果不提高自己的水平,則不是救人,而是殺生了。
在遠古的洪荒年代,人類沒有衣服,沒有穩定的食物,為了生存,人們必須要適應大自然,在大自然變化中尋找自己生存的方式,不是談健康長壽,只是為了生存,思想單純,沒有追逐名利,只是考慮怎么適寒溫、避風雨,每個人都是養生家,不然就沒法生存。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人類有太多的辦法適應自然界的變化,但也正因為如此,反而忽略了自然界的變化,人類自身的適應自然界的能力在不斷下降,稍稍的自然界變化就會導致許多人生病,學習中醫,就是讓我們認識我們的大自然,認識我們自身的身體,改變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讓我們去融入大自然,尋求健康生存的養生之道,尋求疾病的治療之道。
每個人都可以學習中醫,感受中醫。因為學習中醫就是感受我們身邊的世界,學習中醫就是內視我們自身的身體。
從原始、從本質中感受世界,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東西!不是哪一類人,而是整個人類!
第二章:從生活中感受中醫
中醫是不是玄學?中醫有沒有療效?中醫該不該弘揚?
這些問題只有我們自身實踐了,才能有深刻的體會,才會知道該如何對待中醫,建立學習中醫的信心。
《內經》上古天真論篇第一中寫道:“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如果天氣變冷,我們都知道加衣服,這是一種本能反應,這也是養生中的最基本的理念,也是最本質、最樸素的理念,玄不玄呢?一點也不玄!
但我們如果深入去想,我們可以給自己身體加衣服避賊風,那服用扶正的藥物不就是給我們的五臟加衣服嗎?我們通過加衣服來避賊風!我們遠離寒涼食品,不就是讓我們五臟來避寒邪嗎?都是很普通的道理,源于生活最簡單、最本質、最樸素的東西。但就是這些道理的運用,能讓我們的身體得到保護,能讓我們健康生活,這就是中醫,就是醫道。
《內經》上古天真論篇第一中寫道:“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曰樸?!?br>如此簡單的養生之道,我們現代人有又多少人能做到呢?如果我們浮躁的的心靜了下來,將事物看淡了,物質層次的追求減少了,名利也看的不重,自然能夠樂其俗,誰還在乎吃“鮑魚”還是吃“排骨”,還會在乎穿“貂皮”還是“棉衣”,因為只要能保暖,就能起到避賊風的作用,心境達到了一定高度,人就能達到天人合一,就能健康長壽。
這些內經中的原話,非常質樸,就好像一位年過七旬的老人,在向我們講述過來人的經歷,我們虛心聽取的時候,會感到自己平時對生命的認識是多么膚淺,心態是如何浮躁,會發現我們經常舍本逐末,當疾病來臨、生命終結之時,又希望能夠一下子除掉疾患!又希望能夠立時起死回生!我們為什么不早點學習中醫里面的養生之道,讓我們自己的心能夠安寧,讓自己的身體能夠健康,對待我們周圍的環境不要那么極端!
借用《內經》原話“嗜欲不能勞其目,邪淫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這就是醫道!
中醫有沒有療效?
首先我想問一下,對中醫療效有疑問的人試過沒有?有沒有采取中醫的思維,辨證運用中醫的治療手段?
舉個例子,前年的夏天,一個患者到我這里來,要求打吊瓶,我問為什么?患者說重感冒了,打吊瓶好得快!我說,你認為幾天好才算快。患者笑道,每次感冒打吊瓶,三天就好了。“那我一天給你治好,算不算快?”,“那當然快了,中醫可以嗎?”,“當然可以了!”
患者因為晚上睡覺,空調溫度太低,受寒所致。于是我采用姜油在患者背部刮痧,沿著膀胱經刮出紫黑色淤點,前后不到十幾分鐘,患者感覺病減輕了一大半,隨后開了一付麻黃附子細辛湯,所謂的重感冒,不到一天,當天晚上就好了。在隨后的這一兩年,這位患者每次感冒必喝湯藥,只開一劑就可以了,輕點的感冒,自己熬點蔥姜水喝喝就沒事了。建立在患者腦子中的“感冒必須要打吊瓶”的思想也就徹底消失了,代之的是懂得如何預防感冒,感冒初期如何調理。
這就是中醫的魅力,中醫的療效!
只有我們切身體會之后,才知道疾病可以這樣治療,中醫效果也可以這么好,中醫中藥的治療也不慢??!
小時候在農村,醫療沒有現在這么便利,很多病我太爺就是這么治療的,習慣了這種治療方式,也習慣了感冒后家里老人給我熬晚蔥姜茶喝,我從記事到現在,已經二三十年了,沒有打過一次吊瓶,每當身體稍有不適,采用一些很簡單的辦法,就能很快調整過來,這是我的親身感受。因為有了這些親身的體驗,所以我堅信中醫的療效,一點也不慢,一點也不比西藥差。這也是一個中醫工作者,對自己從事工作的信心,對自己、對中醫、對黃帝內經的信心。
如果一門知識,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是我們的健康指南,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呢,難道應該放棄?難道下雪了,我們不該加衣服?難道我們應該羨慕權貴?我們應該唯利是圖?
不是的!人之初,性本善!我的每個人都有一個善良的心,我們的身體本身就有一套精密的調節機制,我們需要的是養生,是學會保養這個精密而有完美的身體,讓他不受外邪和內傷的損害,這就是未病先防,這就是治未病。這就是中醫的特點和優勢,我們弘揚中醫是理所應當的,弘揚這門集預防、治療、養生、保健于一體的科學,讓它為了全人類的健康,永遠發出璀璨的光芒,不僅僅是我們中醫工作者的責任,是每一個中國人的責任。
第三章:學習要從大處著眼
如果你從北京走到陜西去,別人會說往西走,不會說,你先走多少公里,向左拐,然后再走多少向右拐,這樣你自己會搞糊涂,別人也會搞糊涂。究竟怎么走,具體的描述,誰也說不清楚,你可能會說看地圖,是的,看地圖可以更清楚些,今天我寫這些文章,就是想繪制一張學習中醫的地圖,但再細致的地圖也不可能告訴你,在前進1501米的地方也許會有一個泥潭,再細致的地圖也不可能標示出,前面的道路那兒不平,那兒有拐彎,但這張地圖可以告訴你方向,學習中醫的方向,讓我們我們明白為什么要學中醫,怎樣學中醫!
北京到陜西,首先必須明白是往西走;學習中醫的第一步,必須要明白中醫的框架,在大框架的指導下,才不會出錯,成功過的機會才會更大一些。
那么什么是大的框架?什么是大的方向?
前面談過學習中醫就是感受自然,學習自然界最本質的東西,然后內審我們自身,明了養生治病的辦法。
感受自然,我們就從我們每天生活的地球開始,尋找地球的規律,同時取相類比,借用現代知識來談我們自身,我相信這樣來學中醫,可能大家都會接受,因為我們就生活在這樣一個環境中,明白了我們的生活環境,就明白了為什么會生病,就明白了如何治療疾???
你爬上高山,站在山巔上,好好看看我們身邊的地球!
這是怎樣的一個精妙的星體?。?br>因為它圍繞太陽的公轉,產生了地球上春夏秋冬四季的氣候變化,讓我們在寒暑交往中健康的成長,讓植物都能夠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因為它自身的旋轉,產生了晝夜更替的現象,讓白天忙碌一天的人,能夠入夜靜靜的休息,讓我們一天的勞累得到緩解,每天都有精神去面對新的一天。
因為表面的大氣層包裹,使我們能夠自由的呼吸空氣,同時避免了很多外來物體對地球的撞擊,保護著地球上的動植物。
因為地磁場的存在,當太陽黑子、耀斑活動劇烈時,太陽發出大量強烈的帶電粒子流,沿著地磁場的磁力線向南北兩極移動,它以極快的速度進入地球大氣的上層,其能量相當于幾萬或幾十萬顆氫彈baozha的威力,地磁場時刻保護著我們地球,使地球上的生物避免了滅頂之災。
再看看腳下肥沃的土地,萬物的化生離不開它;看看大海,沒有它的海量,人類將被水淹沒,就沒有立足之地;看看身邊的一朵朵野花;看看河水中游動的小魚,深切感受生命的氣息……
看完天,看完地,看完身邊的一草一木,然后再看看我們人類,從大之天,到小之人,我們會發現,人是多么的奇妙。
正如黃帝內經,第一篇講的是養生論,第二篇開始講四氣,講春夏秋冬的保養,就是讓我們從大的角度入手,大的角度著眼來認識人。明白了這些,再來看四氣調神大論篇,你會發現黃帝內經寫的多么的親切。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于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br>這就是從自然界的角度,從大的角度來指引我們養生,讓我們掌握自然界四季的變化,掌握四季的特性,順應這種自然界的特性便是道,悖逆這種特性就會生病,“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
除了從四季的變化,看到四時的特點,明白養生的意義,從我們的地球,我們還能看到什么?
我們看到了“陰陽”!地球的自傳,形成白天和黑夜,白天我們稱為陽,那黑夜我們則稱為陰。
我們還看到了“五行”,即地球上五種基本物質,木、火、土、金、水,還看到木能生火,火生土,土能夠冶煉金屬,金屬能化為水,水能夠滋養樹木。
四時、陰陽、五行,這些自然界的基本規律,就是古人對自然界的認識,是認識自然界的綱領,也是我們學習中醫的框架,就好像你從北京到陜西,知道了要向西走,如果連西方這個方位都不清楚,就會走很多彎路,甚至最終也難到達。
學習中醫,明白了四時、陰陽、五行,就是找到了入門的方向。所以內經在接下來第三篇、第四篇、第五篇、第六篇、第七篇,用了五篇的內容,從陰陽入手,談論人體的生理病理。我們明白了這些,我們再來看內經條文:
“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外也。”“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陽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反此三時,形乃困薄。”
想通了內經引導我們學習養生的方向,再來讀這些看似深奧的條文就會變得很淺顯,它非常直接明了地告訴我們自然界的規律,以及如何順應自然學會養生。
很奇妙吧!一部幾千年的古書,從自然界的變化規律,來分析,推演我們人身的生理、病理機制,不能不贊賞古人的偉大,這種從大處著眼,從陰陽五行著眼,的確永遠處于領先的位置。當現代醫學在微觀領域研究沒有進展的時候,許多有識之士便嘗試從宏觀的角度分析疾病,返璞歸真,化繁為簡,往往能取得很大的突破。
學習中醫,就是要培養一種返璞歸真,化繁為簡的思路,不要被一些局部的、細小的癥候所束縛,治病必求于本,培養了這種思維,養成了這樣的思維習慣,就會使我們的視野大為開闊,不僅僅是學習中醫,學習養生,在工作生活俱多方面,都會變得輕松。
舉個例子,臨床上經常遇到鼻塞的病人,西醫診斷為“過敏性鼻炎”,來到我們中醫這里,就不需要考慮患者對多少種東西過敏的事情了,中醫有句經典的話“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還有“頭為諸陽之匯”;還有“肺開竅于鼻”。明白了這三句話,所謂的過敏性鼻炎,只需要補養頭部陽氣,補充肺氣就可以治療了,沒必要按照過敏的思路轉下去,“化繁為簡,返璞歸真”,就這么簡單。
如果你不相信,遇到每天早上鼻塞不通的病人,你讓他晚上睡覺時帶上一個棉帽子,讓頭部發熱出汗,連用幾個晚上,鼻塞就大為好轉。為什么?患者頭部陽氣不足,保護陽氣,散去寒邪,病就好了,就這么簡單!
第四章:陰陽角度理解中醫
上一篇談到了學習中醫的框架,也就是陰陽五行,如何讓這些抽象的東西系統化、明了化,顯得非常重要,就好比知道了從北京到陜西是向西出發是不夠的,必須得知道沿途要經過哪些省份和城市,才能夠順利到達陜西。
只有明白了陰陽的內涵,我們學習的旅程才能稱得上真正開始。
古人通過對自然界的認識,了解了陰陽的屬性,為我們總結得非常清楚。
第一點:陰陽的重要性。
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本?!?br>天地之道,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古人將陰陽的重要性提高如此高的地位,可見熟悉陰陽對于養生是何等的重要。
這段話既是對陰陽重要性的強調,同時也是告誡后人,學習醫術必須要從陰陽入手,治病才能找到疾病的根源,不明陰陽,則如同盲人摸象,就無法從整體角度認識人體,認識疾病。
那么陰陽究竟是何物,為何如此之重要?我們再來看看內經的描述.
第二點:陰陽的普遍性;
“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氣生濁,熱氣生清。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脹,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br>這段話可以這樣來理解:天為陽,地為陰,陰的特性是靜,陽的特性是動,陽氣主生長,陰氣主收藏;化氣上升為陽,化物成形為陰。寒邪達到極致會轉熱,熱邪到達極致會轉寒;寒邪在人體內會化生濁邪,熱氣在人體內能化生清氣;清氣屬陽當上升至上焦,如果居在下焦,就會生飧泄;濁氣本應下降至下焦,如果盤踞在上焦,頭面就會出現腫脹……
這就是古人從天地入手,從陰陽特性、陰陽轉換入手,對陰陽進行具體描述,讓我們看到了天地之陰陽,看到了陰陽的特性“動與靜”、“升與降”“生與長”、“化氣與成形”同時進一步推演出“生清與生濁”及陰陽顛倒后疾病的形成……
讀到內經這些條文,我們應該看到什么呢?
看到了“天”、“地”、“人”都在陰陽之中,萬物的生老死亡離不開陰陽的變化!
為了對人體陰陽更加明確的認識,我們從陰陽的角度來看看我們的身體:
“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言人身臟腑中陰陽,則臟為陰,腑為陽?!边@是內經原文。
人體上部為陽,頭為諸陽之匯,全身的陽氣都上升在頭部匯集,因此也被譽為“清空之府”,人體清陽上升,出上竅;
人體下部為陰,陰氣下沉,濁陰下降,大小便出下竅。
人體右側身體為陽,陽主動,所以我們習慣于用右手右腳。
人體左側身體為陰,陰主靜,所以我們不習慣用左手左腳。
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為六腑,六腑者,瀉而不藏,實而不滿;六腑為陽主動,所以六腑以通為用,傳化物而不藏;
如果不通了,藏了,就會生病。
比如膽汁郁積形成膽結石、小腸不通形成腸梗阻、胃內飲食停滯會成為食積而發燒、大腸不通暢形成便秘、膀胱不通暢形成淋證、三焦不通水液內?!?br>肝、心、脾、肺、腎為五臟,五臟者,藏而不瀉,滿而不實;五臟為陰,主靜,功能以藏為用,故藏精氣而不瀉,滿而不實。如果不藏了,同樣也會生病。
人體氣為陽,血為陰,氣能溫煦周身,血能滋養五臟六腑,這也是陰陽。
大到整個人,小到五臟、六腑,再小至經絡、血脈,再小至細胞、分子,無不蘊含陰陽之理,陰陽的普遍性時刻提醒我們,治病必求于本,治病必須分陰陽……
第三點:陰陽辨證在臨床中的運用
內經云:“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為圣度。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密,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br>“陰陽之要,陽密乃固”,說的是陰陽的關鍵在乎陽氣的致密而護固于外。雖廖廖幾字,卻道出天機,寓意深遠。臨床上治療疾病時,治療的目的就是“因而和之”,即調和陰陽,達到“陰平陽密”的狀況,使之不出現陰陽離決的局面。
內經中關于陰陽的論述,可以給我們很多啟發,在臨床治療疾病上可以帶來很多創新思維,發散思維。比如:
“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這句話,在臨床上治療汗證經常運用到,人體陽氣過于亢盛,而又不能護固肌表,必然會逼迫陰液外泄,導致汗證,汗為心液,久汗、大汗耗損陰液,進一步加重陰不制陽,虛陽更加亢盛,最終出現“陰氣乃絕”的局面
治療汗證,當使陽氣能“密”,“陽密”用玉屏風;同時當扶已損之陰,扶陰用參麥飲;達到“陰平陽密”的狀況,汗證自然就好了!
“陰靜陽躁”這句話在臨床上也有很好的指導意義,表面看起來,就是講的陽動而陰靜,但如果想通了,就會很好的指導臨床。
比如我們對于小兒多動癥的治療,是否想到了陽氣過亢而陰分不足?
再比如對于癲狂病人的治療,是否想到了“重陽必狂”、“重陰必癲”,對于“狂證”治療,重瀉其亢盛之陽,扶已損之陰;對于“癲證”治療,扶虧虛之陽,重瀉郁積之陰……
再看看內經條文“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并乃狂!”,這樣對于癲狂的認識就會更加清晰了!
第五章:從五行談中醫框架
如果說陰陽是基石,那么五行則是基石上的五根柱子,他們豎立起來,支持著中醫龐大的理論體系,我們透過這五根柱子向上看,就會看到中醫這顆大樹是如何的枝繁葉茂。如果我們仍將學習中醫看作是從北京到陜西的游歷,陰陽是將整個旅程分成兩段來看,而五行則是分成五段,每一段都有美麗的風景。
下面讓我們一同來欣賞我們即將開始的醫學之旅!
如果說陰陽是一種古代的對立統一學說,則五行可以說是一種原始的普通系統論。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古人認為大自然由五種要素所構成,隨著這五個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產生變化,不但影響到人的命運,同時也使宇宙萬物循環不已。
《尚書·洪范》記述的是周武王與箕子的對話,其中談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這里將五行及其特性做了高度的概括。如果說學習中醫陰陽是綱,則五行就是領,兩者的相互結合,中醫理論體系就顯得完備了。
我們先來看看人體的五行屬性,
木 :肝屬木,主疏泄、主藏血,肝藏魂,為謀慮所出,開竅于目,肝主筋,其華在爪,在志為怒,在聲為呼,在液為淚。
火:心屬火,主血脈,心藏神,開竅于舌,其華在面,在志為喜,在聲為笑,在液為汗。
土:脾屬土,主運化,布津液,主統血,主肌肉和四肢,脾藏意,開竅于口,其華在唇,在液為涎,在聲為歌,在志為思。
金:肺屬金,肺主氣,司呼吸,主皮毛,主治節,主宣發肅降。開竅于鼻,在液為涕,在聲為哭,在志為悲。
水:腎藏精,主生殖,主水,主納氣,主骨生髓,為先天之本,司二陰,開竅于耳,其華在發,在液為唾,在聲為呻。
我們將這些歸納起來,放到一個圖表中:
也許很多人會說,這是中醫最基本的東西,沒什么神秘的!
是的!就是這些最基本的東西,卻時時刻刻指導著臨床工作,如果想真正走進中醫這所神圣的殿堂,這些就是入口的大門,如果你看著門而不入,或者不相信這就是門,那很難真正成為一個中醫,也很難深入了解中醫精髓。
舉幾個例子:
第一個例子:與頭發相關的疾病有不少,比如常見的脫發、頭發焦黃、脂溢性脫發、白發等等。在尋求治療時,有時候一些人會受到西醫思維的影響,采用一些現代的治療方案。其實明白了三句話,這一系列病都好辦了!
第一句:發為血之余
第二句:肺主皮毛
第三句:腎之華在發
從這三句話,可以看出,頭發的疾病與肺、血、腎有密切關系,臨床中找到了這個大方向就好辦了。
頭發干枯、分叉、早白的患者,通過養血、補腎精,可以起到很好的療效,生發養血膠囊就是代表性的藥物,其配方四物湯就是補血代表方,制首烏、菟絲子則是補養腎精佳品!
對于脂溢性脫發,則需要通過調理肺臟的宣發肅降功能,就能起到很好的治療效果!
第二個例子:口腔潰瘍在臨床上經常遇到,中醫稱為“口瘡”,對于口瘡的治療,大多認為是虛火上炎,建議病人服用“知柏地黃丸”,有效有不效,有些頑固性病例,反復長期發作,患者非常痛苦。其實在治療時,如果首先想到“脾開竅于口”,從脾的角度入手,清化脾之濕熱、積熱,往往可以收到很好的療效。
對于舌上生潰瘍,則以“心開竅于舌”作為依據,從心的角度入手,進行論治,就能起到很好效果。
如果口、舌均生瘡,則從心、脾兩臟入手……
第三個例子:三四十歲的女性,經常面部長斑,治療時,有時一時無法辨證,是血虛?氣虛?腎虛?肝郁?許多臨床中醫師下一個“內分泌失調”結論,這是對病人的不負責,同時也是對自己的不負責。
我們只要想想上面關于人體中五行屬性,記住“心主血脈,其華在面”;“肺主氣,主皮毛”,就可以將面部的疾病考慮為“面”與“皮”的問題,主要從心、肺入手,調理氣血,溫通血脈,自然就會康復,當然有時候心肺的問題與肝腎也有關系,對于肝氣郁結的、肝腎陰虛的患者,在以心肺入手治療的同時,調理肝腎也是有必要的,但最終別忘了心、肺才是“面部”的老板!
這樣的例子很多,只要熟透了上面講的人體中的五行屬性,學習中醫就會很輕松,這也是學習的捷徑,也算是大門吧!
了解了五行屬性,對許多疾病有了認識,但這些認識還比較膚淺,比如口舌生瘡,你知道是“心、脾”的問題了,但問什么心脾會出問題,我們得追求其本,有時候就是單純的心脾問題,但有時候則不是,可能是其他臟器導致的,在追求其本的時候,就好像進了大門,還得進小門,才能曲徑通幽,才能慢慢領略中醫的神奇之處。
第六章:學習中醫的指南針
上面談完了陰陽五行,了解了中醫的理論框架,對于初步學習中醫人員有了一些清晰的認識,
哦!中醫就是這樣子的!也不是很難嘛!
但要繼續深入學習,得對人體有一個整體清晰的認識,這樣才能不迷路,才能把握學習的方向。
就好比從北京到陜西,知道了陜西在西部,也知道了要經歷幾個省,多少個城市,但如果你沒有指南針,沒有一個始終指引你方向的坐標,你可能在旅行中迷失方向,最終也到達不了目的地,出發前對經過城市的了解,也會變得毫無意義!
下面,我們來制造一個學習中醫的指南針,指引初學者,中醫愛好者,讓你們能清楚的知道學習中醫捷徑的方向。
黃帝內經對人體生理的描述很多,人為天地之氣交融而化生,大自然的氣有升、發、收、藏,人體受自然界感染,在人體中存在著與大自然相對應的氣機升降對流。
太陽從東面冉冉升起,而人體肝氣從左側徐徐上升!
太陽從西邊緩緩落下,人體內陰氣從右側通過肺的斂降徐徐下降!
大地之中的水濕能夠滋養樹木,樹木不會枯萎;人體的腎水也能滋養肝木!也能防止肝火過亢!
大海中水被太陽照射,蒸發后化為水汽而上升為云,可以遮擋太陽的炎熱;人體的腎中水汽隨肝氣升騰,可以濟心火,防止心火過亢!
太陽的照耀能夠溫暖大地,大地得溫能生長萬物;人體的心火下移,可以溫暖胃土,胃得溫可以腐熟水谷!
太陽照耀后,土地變暖,溫暖的土地熱量下傳,可以使土中的水濕得以溫暖;人體心火的熱量,通過胃氣的下降,可以下交于腎,溫暖腎中的寒水!
大地得核心,地核中的熱量可以向外散發,溫暖大地得至深之處,其暖可以緩緩上升,土地中的水汽上升可以化為云彩,烏云的匯集化為雨水下降!
人體腎中一縷陽氣徐徐上升,溫暖脾臟,脾臟得到腎陽的溫養,將小腸轉輸過來食物營養成分,通過漚的作用,化為精微之氣,上升至肺,肺降精微之氣中清的部分宣發,滋養皮膚和毛發,濁的部分向下斂降滋養五臟六腑,廢棄之氣化為水通過三焦經,入膀胱,變為小便!
這就是天人相應,這就是人與天相參的結果,通過大自然,感悟人自身,明白了這些規律,對學習中醫非常必要,如果要強調其重要性,這就是學習中醫之旅的指南針!
下面,我們將上述的人體陰陽氣機循環畫一張圖,有了這個圖,就可以開始學習中醫的旅程了,就不會迷路了
圖解配詩
日從東方冉冉起,水在西邊瀝瀝聲;
腎水養肝能涵木,隨肝上達濟心炎。
麗日如心照胃土,其溫透胃暖寒泉;
腎中潛龍為一陽,溫脾如漚清陽升。
肺如華蓋能肅降,化汽為水三焦經;
三焦水道通州都,濁去精存再入腎。
外周氣流右向左,中央胃降脾氣升;
人體陰陽如兩輪,右側氣分左側陰。
第七章:學習之旅第一站:中藥
經常有病人對我說:大夫,給我下點好藥,讓我快點好!
那么什么藥才是好藥呢?人參就是好藥?鹿茸貴,就算是好藥?
如果你餓了,一天沒吃飯了,出現頭暈、發涼,這時給你最好的藥就是食物,讓你吃一頓飽飯,比喝人參湯還強!
如果你連續三天三夜未休息,腰酸背痛,頭昏眼花,這時讓你好好休息一覺,比吃十全大補丸強多了!
上面這兩個例子中的“食物”、“睡覺”就是最好的藥物!因此,針對病人的病情,尋找到疾病的根源,針對病根采取治療方法,這就是求本。針對其本用藥,就可以達到神奇的效果,藥無貴賤之分,對癥的就是最好藥。
深入了解中藥,真正走進“藥”這個園地,你會發現,我們身邊的許多東西都是藥材,只要我們用對了,都能化腐朽為神奇。
舉個例子:幾個月前的一個晚上,有位老奶奶找到我,頭暈厲害,血壓偏高,左右脈象均有上越之勢,即氣血并走于上。如果心情急躁、血壓升高,患者很有可能出現腦血管意外。患者病機為下焦陰份不足,不能涵陽,虛陽上越,頭重腳輕,自然頭暈了。當時已是夜里11點多了,開中藥已來不及,于是要求病人回家,將大蒜搗碎后,敷兩腳的涌泉穴,敷1小時就可以了。
第二天患者過來道喜,說敷上一刻鐘后,就感到頭清醒了,腿有勁了,時間到了一小時,舍不得取下來,睡覺了,早上起來,感覺病徹底好了,但腳心出現了水泡,沒想到大蒜還有這么好的藥效。我給病人處理了腳下的小水泡,隨后切脈,發現雙尺脈象雖然不強盛,但已又根了,上越之勢的脈象已經消失,病就治愈了,
談到這個例子只想說明,要重視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葉,他們都均有各自的特性,運用好了,信手拈來,就可以將病人的病治愈,就好像武俠小說中的武林高手,拈花摘葉均可殺人。習醫到了一定境界,就好比葉天士用三片梧桐葉救了兩條命一樣,也可以拈花摘葉救人于無形,為了培養大家學習的興趣,講講葉天士巧用梧桐樹葉的故事。
趣聞發生在清朝乾隆年間。江南名醫葉天士正在家中書寫醫案,忽聽有人前來請求救治一難產婦女,葉天士不假思索,立馬前往,在途中聽病家說已請了同派溫病大家薛生白診治過,但仍不見產下。薛生白是葉天士同鄉近鄰,其醫術與葉天士齊名于江南,只是更為年輕些。葉天士十分納悶,薛生白診技也不錯,為何不見效呢?
葉天士來到病家,只見產婦已奄奄一息,其家人稱:薛生白診斷后認為是產婦氣血雙虧,無力運胎,氣血滯行,交骨不開也。其處方大多以氣血雙補、行滯活血、催生下胎藥為主。葉天士接過藥方一看,此方甚佳,但難以治此病人之病。因缺乏同氣之藥,何能使諸藥達到病所?時值秋天,窗外桐葉飄落,葉天士似有所悟,隨即將原方中的藥引“竹葉三片”改為 “桐葉三片”,產婦遵方服藥,不出葉天士所料,不久便神奇地順利產下一胎兒,母子均報平安!
此事傳到薛生白耳中,薛不以為然,認為葉天士巧立名目而已,葉天士聞之,當即修書一封與薛生白,詩謎為:有眼無珠腹中寶,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落葉分離別,恩愛夫妻不到冬。秋分之時,梧桐葉落,同氣相求,胎兒立下……薛生白閱后,豁然貫通,深感葉天士之博學才華,大為嘆服,自慚不語。
葉天士診病當天恰值秋分之日,寒暑燥濕交替季節,梧桐葉紛紛落下,人與自然互為相應,同氣相求,故在薛生白原方中加入梧桐葉以求其氣,并引諸藥達于病所,瓜熟蒂落,桐籽熟葉落,合而為一,故藥效如桴鼓。不久,“葉天士三片梧桐葉,一字救兩命”之佳話傳遍江南水鄉。
中藥之性的重要性,遠勝過其功效,藥有寒熱溫涼,有升降沉浮,不明白藥物的藥性,處方時只是按照藥物功效一位疊加,則難獲奇效,上面例子中的大蒜,就取其能引氣血下行,氣血下行了,病也就好了,現代醫學研究,喜歡從藥物的成分進行研究,大蒜含有大蒜素,可以抗菌消炎,可以軟化血管,甚至可以抗癌,但就無法研究出大蒜能引氣血下行這一條出來,為什么?這是藥物自身具有的偏性!
從這個角度來看中藥,研究中藥,就不會受現代研究思維的限制,按照中醫的理論,辨證用藥,當升則用具有升發性的藥物,當降則用具有降氣、沉降性質的藥物,不受其成分的局限。
舉個例子:肝氣郁結的病人,常常感到出氣有些費力,嚴重者會有心慌,甚至胸悶的癥狀,運用中藥柴胡,升發郁結的肝氣,就能立時緩解。有一次剛好柴胡沒貨了,病號為老熟人,我說你就用生麥芽泡水喝,病人說生麥芽不是消食、回奶用的嗎?也能治療胸悶,我費了很大勁才講明白這其中的作用機理,最后給她包了一兩生麥芽,第二天碰面就說,生麥芽提氣好,胸不悶了,這就是生麥芽具有升發作用的效果,那么還有沒有其他的藥物?患者是因為肝氣郁結,肝氣不疏所致的疾病,只要能夠疏理肝氣,升發肝氣的藥物都可以,比如薄荷也可以!
這就是藥性的運用,能夠熟練掌握了這種思維,在臨床上用藥就非常輕松自如了。
現在的中醫教材中,《中藥學》里的中藥是按照功能分類的,比如麻黃歸于辛溫解表;薄荷歸于辛涼解表;麥芽歸于消食類。這樣對不對呢?也對,對于學習中藥的人而言,容易明白藥物的大體功效,也就是說按照這種模式學習后,你很快就知道“什么藥治療什么病”!
但這與“什么病用什么藥”不是一個概念,雖然只是顛倒順序,但卻是兩個方面的問題。
你知道了“什么藥治療什么病”,只能說明你書讀到位了,只是記住了書上的東西,沒有與臨床結合。
打個比方:治病如同打仗,第一步你明白了每個士兵的特點,每種武器的特點,但不一定會打仗,你只有在戰場中熟練運用你的士兵,利用現有的武器,針對目前的戰役,組織最適合的戰略戰術,才能取得勝利。
第一步,我在此文就不說了,教材上寫的很清楚,我要談的是如何站在疾病的角度,站在臟腑的角度來學習中藥,學習的過程中,希望首先能記住我上一章講的指南針,記住了,學習就方便了。
我們按照“指南針”的幾個點來談中藥,順便學習人體生病的機理。
人體生命的運行,如同這兩個輪子一樣,每一個點卡殼了,輪子就無法前進,治療疾病,就如同修復卡住的輪子,找到卡住的原因,并修理它,就可以了,首先看看肝臟:
1、臨床上常見的是肝氣郁結,郁結之后就好比輪子上肝這個點卡住了,通過疏理肝氣就可以修復,疏理肝氣的要有哪些呢?
疏理肝氣:柴胡、香附、郁金、青皮、川楝子、橘葉、薄荷、白蒺藜。
2、病情失治,氣郁時間久了,化火了,如何辦?可以清瀉肝火。
清肝火:桑葉、菊花、青葙子、決明子
瀉肝火:龍膽草、胡連、黃芩、青黛、梔子、丹皮、夏枯草、羚羊角
3、病情失治,病情繼續加重,肝氣郁結化火,火邪傷及肝陰,導致肝陰不足,如何?養肝陰啊!
養肝陰:山萸肉、生熟地、女貞、阿膠、白芍、烏梅
4、病情失治,繼續加重,除了肝陰受損,已出現肝葉枯槁,萎縮了,咋辦?養血柔肝??!
柔肝養血:當歸、白芍、首烏、枸杞、雞血藤、木瓜、鱉甲
這分四個層次將肝氣郁結導致的病理變化列出來,臨床上遇到肝氣郁結,時間較久的患者,就可以參閱選用上述藥物。
5、那么除了肝氣郁結,還有沒有其他病機呢?輪子上這個點還有沒有可能出現其它問題?還有!
肝氣當升,如果升發不夠怎么辦?如果升發太過怎么辦?
升發不夠,為肝氣下陷,有的稱為木氣下陷水中。升發肝氣就可以了,一方面補肝氣,提升升發力度,可以用黃芪;另一方面,可以運用升提的藥物,如柴胡、薄荷、生麥芽。
升發太過,肝氣上沖會出現偏頭痛,有的患者會出現血壓升高,那就降氣,降肝氣就是“鎮肝、平肝”,為什么稱為“鎮”“平”,這里就是壓肝氣,平息肝氣,雖然聽起來有些粗暴,但用藥也是這樣,不能含糊,不然肝氣上逆,就會出大問題了!
鎮肝:代赭石、靈磁石、石決明、珍珠母、生龍牡、靈磁石
平肝:菊花、白蒺藜、天麻、勾藤
假如患者肝氣上升,失去治療,已經化為肝風,手已經開始抖動,如何辦理?這就要求除了鎮肝、平肝的同時,還得熄肝風,熄肝風用什么藥?
熄肝風:羚羊角、勾藤、天麻、白蒺藜、僵蠶、全蝎、蜈蚣
6、靠鎮肝、平肝、熄肝風可以緩解病情,如果不用藥了,肝氣又上升太過,咋辦?有辦法,古人創立了“滋水涵木”的辦法,即補養腎陰,來滋養肝木,肝氣就會變得柔和,就不會升發太過了。
補養腎水用什么藥?很多了,到下面將腎這個環節時細談。
7、除了上面講的,肝臟這一環節,還有沒有其他問題?還有,如受寒,寒凝肝經,睪丸疼痛等,可以采用:吳萸、小茴、仙靈脾,荔枝核、川椒。
肝藏血,肝氣郁結也可以導致肝臟血瘀,可以選用川芎、桃仁、紅花、三棱、文術、乳香、沒藥、五靈脂
8、還有一點,濕邪停留肝經,導致肝經濕熱過重,可以選用:梔子、龍膽草、黃芩
明白了這8點,修輪子上肝這個點就算有眉目了,這樣學中藥就會將教材上的內容與臨床結合起來。我們再來看看心,從“心”的角度學習中藥。
既然是從心臟的角度學習中藥,我們得看看心臟的功能,可能會出現哪些問題,這樣學習可能就目標更加清楚些。
心屬火,藏陰血!心主血脈,心藏神!其華在面!
既然屬火,就存在火力過旺與火力不足,臨床上稱為“心火亢盛”和“心陽不振”。
既然藏陰血,就存在陰血不足,臨床上稱為“心陰虛、心血虛”。
既然心主血脈,血脈的不通、不暢就是問題,臨床稱為“血脈瘀阻”。
既然心藏神,就存在心神藏得好不好,藏得不好就是“心神失養”了。
既然其華在面!那么面部的神采有沒有?面部的氣色如何?面部長東西沒有?這些都與心臟有關。與心有關的還有很多,我們就從上面這些,來談談相關的中藥。
1、心火亢盛:可以選用淡竹葉、生地、梔子、燈芯草
別小看燈芯草這味藥,看似普通,對于心火亢盛非常管用,舉個例子:
曾經治療一個失眠的患者,切脈后發現病人左寸浮實,患者舌尖紅降,于是采用導赤散(生地、木通、甘草、竹葉),效果不錯,喝了五天,睡覺也好了,但沒過幾天,患者又上火了,又失眠了,讓他再喝中藥,認為太苦,接受不了,要求我提供一個不苦的、效果又好的方法,我思慮良久,最后告訴他用燈芯草煮水當茶喝。沒想到效果非常好,患者很滿意!
后來遇到心火亢盛的小兒,尤其是心火亢盛晚上哭鬧的1歲以下的小家伙,運用燈芯草,加點白糖,當飲料喝,效果非常好,患兒也很容易接受。
2、心陽不振:可以選用桂枝、肉桂、附子、薤白、干姜。
心陽不振的人,經常手腳發涼,人沒有火力,自然怕冷了,在冬天這種病人就很難受,如果早上,吃一碗稀飯,在稀飯中放上3克肉桂細粉,加一些白糖進去,調節口感,這樣一天都會很暖和。
3、心臟陰血虛的病人需要補養陰血,可以選擇使用:柏子仁、棗仁、丹參、麥冬、當歸等
別小看丹參這位藥,俗話“一味丹參飲,功同四物湯”,就是說丹參既能補血,又能活血,還能養血,功效好比四物湯,對心臟陰血不足非常有好處。
4、心神失養,可以通過安心神來治療,如龜板、浮小麥、阿膠、紫河車、合歡花
5、心氣虛的病人,可以選用人參、黃芪、黨參、茯神、五味子、遠志、炙甘草等
6、對于血脈瘀阻的病人,可以使用丹參、赤芍、桃仁、紅花、雞血藤、紅景天等
心臟的氣血陰陽平衡了,面部自然就神采奕奕了,面部的斑也就慢慢消失了,皺紋也會少些了,這就是“神”。
對于學習中醫的人,如果這樣來體會中醫基礎理論,這樣來學習中藥學,再上臨床時,就會胸有成竹,哪里還會碰到面部長斑的病人,告訴她是內分泌失調呢!
也許對于已經從事多年臨床的中醫會認為,還有心腎相交啊!膽火擾心啊!為什么不深入講下去,不急,這些需要將五臟分述完后再串起來講,理解會更深刻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