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0元百部“虐貓”視頻:是人性的扭曲,還是道德的淪喪?
病態的快感,無人性的狂歡。

文 | 熊志
6月5日,網友“隨風”所在的貓友群內,有人上傳了幾張虐貓截圖,圖片來源于某QQ群。有媒體記者臥底調查發現,這些QQ群內充斥著虐貓虐狗的內容,不僅如此,還滋生出了一種靠虐待博眼球的產業鏈,花錢就可買到高清的虐貓、虐狗視頻,抑或付費觀看“大神”直播虐貓、虐狗。
從虐待動物中獲得快感,在心理學上是一種品行障礙的體現,并不是新現象。當虐待行為超出炫耀、觀看層面,成為一件有利可圖的事時,至少會帶來兩個危險。
其一,促使一些沒有心理障礙但是想賺錢的人,投入到虐待動物的內容制作和傳播鏈條中,進而讓虐待行為更加普遍化;其二,它會在社交媒體上擴大虐殺內容的傳播范圍。

▲視頻中,有人準備射殺貓。圖源:華西都市報。
事實上,當下流行的社交平臺,無一幸免地成為這些人的賺錢平臺。
中國沒有涉及動物福利的法律法規,跟發達國家相比,對動物保護的觀念水平,也處在一個相對更低的水平。虐殺動物,更多只能靠道德懲戒。
除此之外,還能形成威懾力的手段,便是來自網友的“人肉”,但“人肉”本身是種違法的手段,本就不值得提倡,更何況,正如“賣家稱,找到了我又能怎樣?請問!”所以在我們視野所及,虐殺現象才會越來越多。
除了零代價和風險低,社交媒體的隱蔽性也為他們提供了庇護。不只是虐待動物,社交媒體上還活躍著一些隱秘的灰色小團體,傳播反道德甚至非法的內容,形成自娛自樂的小圈子,比如此前曝光的通過QQ群分享猥褻經歷的地鐵“頂族”和孌童群體。

▲某虐貓QQ群。圖源:華西都市報。
這些隱秘的地下人群,可以隨時轉換戰場,以記者臥底的虐貓群為例,通常是“今天被封,明天就建新群”,動物愛好者能做的,也只是投訴。
虐待動物雖然違反社會倫理,但現在還很難讓法律介入。從社會危害性的角度來講,更值得警惕的其實是傳播一環。尤其是當傳播產生牟利時,這種行為本身就已經違背了《網絡安全法》關于禁止傳播暴力內容的規定。
基于錄制、傳播形成的售賣產業鏈,考慮到其危害性,作為傳播載體的社交平臺,當然有義務加大清理的力度。
比如,現在很多短視頻平臺都在搭建算法平臺,通過一幀幀的畫面來識別視頻內容,用人工加機器的雙審核機制,來判定內容是否違規。既然虐貓行為蔓延到短視頻和直播平臺,平臺也應該強化內容的審核,對相關內容的傳播者進行零容忍的封殺。

▲虐貓QQ群。圖源:華西都市報。
當然從長遠來看,對于虐貓群之類的地下組織,更多還是得靠動物福利保護觀念的普及。
實際上在這點上仍然是分歧大于共識,最典型的是攔車救狗風波,以及它所代表的極端動保人士和普通民眾的對立。
所以,遏制虐貓群這類變態現象,要解決的基本問題是,動物到底應該享受何種尺度的權利和福利,以及對虐待的行為,社會懲戒該進行到哪一步?
□熊志(媒體人)
編輯:仲鳴
責任編輯:劉愛迪 UN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