稽康,魏晉時竹林七賢之領袖人物。才華卓越,風度翩翩,其性格沉穩慧明,申明大義,仗義執言,在當朝深得人心。他雖貴為魏皇“附馬”,卻不入仕為官。(@唐人默客)
由于他的社會影響力,被司馬氏家族認為篡權的障礙之一,故此,在其40歲時,被司馬昭斬殺。稽康的才華及慷慨悲歌的故事被后世廣為頌揚。
現今更有人說《廣陵散》之所以名聲大振,應歸功于嵇康臨刑索琴彈奏所致。話說嵇康年輕時,一次夜宿洛西華陽亭。夜晚無眠,就彈起琴來,不知不覺夜深了。他起身收琴,卻發現有一老者,在他身后一直認真聽他彈奏。嵇康就問他:“老人家,看你聽這么認真,想來也會彈琴吧,能否指點一二?”老人笑了笑,說:“略懂點吧。”
嵇康見老人貌不驚人,也不認為他真能懂琴,就存心試老者一試:“請老人家說說我彈得有哪些不足之處?”老人家拈著花白胡子說:“你只有技巧卻無感情,你并沒彈出剛才那首曲子的悲壯來。”嵇康一聽恍然大悟,的確如此,于是虛心求教。
老人也不推辭,整好衣冠,坐下先閉目沉思良久。然后,老人才從容撥動琴弦。老人彈奏的就是《廣陵散》,《廣陵散》一曲取之“聶政刺韓王”的故事,曲中包括了“刺韓”、”沖冠“、”發怒”、報劍”等樂段,用琴聲演繹了聶政從怨恨到憤慨的感情發展,也有對聶政不幸命運的同情。老人彈得氣勢磅礴,旋律變化萬千,嵇康聽到如癡如醉。琴聲戛然而止,嵇康才如夢方醒。
回過神來,嵇康懇請老人家把這絕技傳授給他,老人也覺得這個年輕人肯虛心受教也很是欣慰,于是答應教他。老人說:“一首曲子,你應先了解它的來歷,以及所描述的內容,然后把自己的感情融入進去才能彈好它。”于是就給他講起這古典的來歷。原來,這古曲流傳在廣陵(今揚州)地方,名為《廣陵散》。“散”是一種琴曲的名稱。《廣陵散》描寫的是勇士聶政刺殺韓王的故事:
聶政的父親是個鑄劍師,給韓王鑄劍,結果過了期限,被韓王殺。聶政長大后一直想替父報仇,一次混進王宮,卻被侍衛發覺,只好逃進深山。后來他聽說韓王喜歡聽琴,就想扮作琴師接近韓王。在山里,他請了位琴師教他彈琴,經過多年的苦練他終于彈得一手好琴。于是他到京城的城樓下彈琴,當時“觀者如堵,馬牛止聽”,韓王也聽說了,就派人讓他進宮里表演。
為了怕人認出他,他用涂漆來改變膚色,用石頭砸掉牙齒;為了改變聲音,他吞炭入口把嗓子弄啞,他已經完全變成了另外一個模樣,再無人認出他。進宮時,聶政把匕首藏在琴腹中。彈奏時,他離韓王很近,趁韓王聚精會神聽曲時,突然拔出匕首,把韓王刺死。宮里的人都驚呆了,等他們清醒過來,聶政已經割下自己的眼皮、嘴唇、鼻子、耳朵,徹底毀容了,然后自刎而死。
官府將他的尸體扔到街上,懸賞千金讓人舉報這刺客的姓氏、親人、籍貫。聶政的母親聽說了這件事,覺得是自己的兒子才做得出這樣的事情,便跑去抱起尸體大聲痛哭,對著圍觀的人們說:“這是我兒聶政,他為報父仇,殺死暴君,又怕連累家人而毀容。但是,我怎能貪生而不讓兒子名揚于世呢!”最后哭死當場。
故事講完,嵇康被深深的震撼了,兩人都沉默好久,最后嵇康對老人深施一禮說:“我明白你說的意思了,彈琴,不能單靠熟練的指法,還要理解曲子的內容和精神,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琴曲中去,自己感動了,才能打動人。”老人微笑點頭,又親自指點嵇康彈奏。快亮了,嵇康再看老人時,不知何時老人早已不見了。從此嵇康的《廣陵散》彈得驚絕天下。這首名曲也和嵇康一樣名聞天下。
公元262年,嵇康含冤而死,年僅四十歲。在刑場上,面對三千請愿要求赦免他的太學生,他向兄長嵇喜要來琴,再撫一曲《廣陵散》。曲畢,嵇康慨然長嘆道:“《廣陵散》于今絕矣!”然后從容就戮。嵇康死后,《廣陵散》失傳,成了絕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