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電影《少年的你》異常火爆。“校園欺凌”這一社會熱點話題再次引發了大家激烈的討論。
正是因為校園欺凌,胡小蝶選擇了極端手段結束自己的生命;也正是因為校園欺凌,陳念從容忍、克制到忍無可忍、無需再忍,從樓上失手推下魏萊。
為什么這些小小“施暴者”在犯下如此大錯后,還能一臉無辜地說出“我就是和她開個玩笑,她怎么就死了呢?”這種話?
一群未滿18歲的少年,有著我們想象不到的“邪惡”。
長按識別二維碼,
添加安全嚴選,
回復“霸凌”,
看看這個比影視作品更殘酷的現實,
是如何把受害者一步步逼向絕望的深淵!
這部影片,除了讓我們看到“校園暴力”之外,更是折射出了父母的教育對孩子一生的影響。
01
孩子性格極端,
可能是因為家中缺愛
電影當中,魏萊的父母都是高材生,家境優渥、學習成績優異的她本該是一個引人艷羨的小姑娘。
然而,她卻是一個私下欺負同學,并以此為樂的校園暴力的實施者。
本來很想不通,但隨著劇情的發展,我們也能看到一些真相。
她的家庭對她要求極高,只許成功不許失敗,所以她的復讀讓她父親一年都不跟她講話。
正因為她在家庭中是被壓抑者/被欺凌者,在父母面前過于弱勢,所以到了學校,她便成了欺凌者,在欺凌他人的快感中消弭家中高壓、缺愛的不安全感。
這是欺凌者的一個普遍特征。有研究數據指出,50%的施暴者來自有虐待行為的家庭。
他們本身來自于一個充斥著冷漠、欺凌甚至暴力的家庭,從小就缺失了親情建構的安全感,這讓他們焦慮、恐慌,同時也可能對他人冷漠、敵視。
每一個問題少年的背后,都有一個不幸福的家庭。這句話用在這里再合適不過,這部劇里的疼痛豈止于校園霸凌,更多的是每一個少年的悲慘世界。
所以,我們做父母的,應該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幫助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02
父母一味忍讓,
孩子就會畏畏縮縮
陳念之所以受到校園暴力,僅僅是因為她給跳樓自殺的同學胡小蝶蓋上了校服。
有時候,我們不得不感嘆,學生們遭受校園暴力的理由千奇百怪,人的惡意也是防不勝防。
在剛開始遭受校園暴力時,陳念曾鼓起勇氣向警察求助。可是經過一系列的調查后,因為缺少實質性的證據,并沒有將施暴者繩之以法。
為此,陳念遭受的暴力越來越嚴重。
其實,校園暴力中,被施暴的學生性格一般都比較懦弱,缺乏自信。面對暴力的時候,不敢反抗,也不敢向老師、家長訴說求助,總是獨自悶著,往往造成更為不良的后果。
陳念的這種性格,在她的母親身上也能窺見一二。
陳念的母親因為創業失敗,一直在外躲債,她經常對陳念說的話就是:你再忍忍,等熬過高考之后日子就好了。
那些習慣忍耐的父母,他們怎么知道,因為自己錯誤的教育方式,讓孩子忍受了多少難捱的時刻,遭受了多少苦難。
或許,對成年人而言,沒有什么事情是過不去的。
但對孩子來說,一些細小的事情就能讓他們放棄自己珍貴的生命。
03
父母要教會孩子保護自己
從小我們就教育孩子要待人溫和、友善懂事。可是卻往往忘記了告訴孩子,不是每個人都如他一樣善良純凈。
說到底,這個世界很不完美,我們很難保證孩子不會受到傷害。
所以當孩子已經遭受了校園暴力,我們做家長的應該怎么辦呢?
第一,穩定孩子的情緒。
此時此刻,孩子是很委屈,很憤怒,很害怕的,所以我們要理解和同情孩子。
切記:千萬不要批評孩子。這會對孩子造成嚴重的心理傷害,導致他以后發生危險時更不愿意告訴父母了。
我們可以對孩子說:這件事不是你的錯,我們不要害怕。只有這樣,孩子才會把父母當成最有幫助能力的人。
第二,要教會孩子勇敢回擊。
在校園霸凌事件中,很多被欺凌者都是比較內向、膽子小的同學,他們遇到這種事害怕告訴家長,怕會遭到更重的報復,但是這更能助長欺凌者的囂張氣焰。
必要的反抗能夠讓他們覺得你是不會敢于受欺負的。這樣,他們自然不會再欺凌孩子。
第三,向孩子做出承諾。
我們想一下,如果父母都做不到保護孩子,那么他們還能相信誰?但是父母的承諾和保證并不是以暴制暴,而是告訴孩子:
今后父母會做你的第一個保護人,保護你不再受到傷害。這份承諾會給孩子很大的信賴和安全感。
同時,我們也要對孩子進行底線教育。
生而為人,沒有任何人有權利可以隨意欺凌別人。我們在保護好自己的同時,也不能讓孩子欺凌別的同學。
最后用電影中一句臺詞結尾:我們都生活在陰溝里,但總有人在仰望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