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管理學原理復習資料二

  第二章管理學的形成 

  第一節概述 

  一、管理實踐、管理思想與管理理論三者之間的關系 

  人類社會產生后,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表現為集體協作勞動的形式,而有集體協作勞動的地方就有管理活動。在漫長而重復的管理活動中,管理思想逐步形成。而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們把各種管理思想加以歸納和總結,就形成了管理理論。人們反過來又運用管理理論去指導管理實踐,以取得預期的效果,并且在管理實踐中修正和完善管理理論。 

   

  二、管理學形成的階段劃分 

  管理學形成的標志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泰羅的科學管理理論的產生。 

  管理學形成以前又可分成兩個階段:早期管理實踐與管理思想階段(從有了人類集體勞動開始到18世紀)和管理產生的萌芽階段(從18世紀到19世紀末)。 

  管理學形成后又分為三個階段:古典管理理論階段(20世紀初到20世紀30年代行為科學理論出現前)、新古典管理理論階段(20世紀30年代到20世紀60年代,主要指行為科學理論的形成和發展)和現代管理理論階段(20世紀60年代至今)。 

  第二節早期的管理實踐與管理思想 

  一、早期的管理實踐和管理思想 

  管理的活動或實踐是自古以來就存在的,它是人類集體協作、共同勞動所產生的。人類進行的管理實踐,大約已超過6000年的歷史。埃及金字塔、巴比倫古城、我國的萬里長城等,都是古代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也是歷史上偉大的管理實踐。 

  古羅馬帝國的興盛,很大程度上歸功于其有效的組織。戴克利先成為皇帝后,實行了一種把中央集權控制與地方的分權管理很好地結合起來的連續授權制度。羅馬天主教會早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以前,就采取按地理區域劃分基層組織,并在此基礎上又采用有高度效率的職能分工,成功地解決了大規模活動的組織問題。 

  我國宋真宗時期,丁渭提出的“一舉三得”方案,解決了就地取土、順利運輸和清理廢墟三個問題。 

  在《圣經》舊約全書的《出埃及記》中就體現了管理的公權原則、授權原則和例外管理等管理思想。 

  漢高祖劉邦總結其取得天下的原因,關鍵是在管理中遵循了用人之長原則。在古巴比倫王國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頒布的汗姆拉比法典中,有許多條款都涉及到了控制借貸、最低工資、會計和收據等經濟管理思想。我國古代的《周禮》、《墨子》、《孫子兵法》等書籍中都體現了不少管理思想。秦始皇確立的中央集權體制,不僅當時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而且對我國延續2000的封建社會制度也有重大的影響。 

  二、威尼斯兵工廠的管理實踐 

  (一)組織機構和領導工作。在兵工廠的管理工作中,較好地體現了互相制約和平衡的原則。 

  (二)部件儲存。這有助于實行裝配線作業和精確計算存貨,節省時間和勞力,加快了安裝船只的速度。 

  (三)裝配線生產。兵工廠在安裝艦船時采用了類似于現代裝配線生產的制度,生產效率很高。 

  (四)部件標準化。 

  (五)會計控制。兵工廠的會計制度使它能追蹤并評價所有的費用,進行管理控制。 

  (六)存貨控制。由專人負責檢查并由專人記錄。 

  (七)成本控制。兵工廠還利用成本控制和計量方法來幫助作出管理決策。 

  (八)人事管理。兵工廠有嚴密的人事管理制度,嚴格規定上下工和工間休息的時間,等等。 

  三、尼古拉·馬基雅維利的管理四原則 

  (一)群眾認可。所有的政府,其持續存在都依賴于群眾的支持,即權力是自下而上的,而不是自上而下的。 

   

  (二)內聚力。要使國家能持續存在,必須要有內聚力。組織內聚力的一個關鍵因素是使人民確信他們可以信賴自己的君主,知道君主期望于他們的是什么——責任明確性原則。 

  (三)領導方

1 2 3 4 5 6 7
法。領導者(或管理者)的類型有兩種:一種是自然或天生型,另一種是后天獲得領導技術的類型。 

  (四)生存意志。任何組織的主要目標之一是使自己存在下去。 

  馬基雅維利所提出的管理原則是為了使君主能成功地管理一個國家,但同樣也適用于管理其它組織,對管理思想的發展有相當大的影響。 

  第三節管理理論的萌芽 

  一、社會背景 

  資本主義經歷了簡單協作、手工制造和機器大工業三個階段。從18世紀到19世紀的工業革命,是資本主義的機器大工業代替手工技術為基礎的工場手工業的革命,既是生產技術上的又是生產關系的重大變革,使以機器為主的現代意義上的工廠成為現實。而工廠制度的發展,促使了人們對管理的關注。 

  二、有關管理問題的主要論點 

  隨著工業革命以及工廠制度的發展,工廠以及公司的管理越來越突出。許多理論家特別是經濟學家,在其著作中越來越多地涉及有關管理方面的問題。這一時期的著作,大體上有兩類:一類偏重于理論的研究,即關于管理職能和原則的研究;另一類偏重于管理技術和方法的研究。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關于企業所有權和管理權的關系問題。第一個明確地把管理作為生產的第四個要素而同土地、勞動力和資本相并列的是法國資產階級庸俗經濟學的創始人——薩伊。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認為,企業的所有權和管理權
一般是分開的,特別是當賺錢的時候。 

  (二)關于管理的職能。經濟學家們各自都特別強調不同的管理職能。薩伊強調計劃職能的重要性。鮑克認為管理人員的主要職能是組織和指揮。人事職能中的職工培訓和管理人員教育,受到了當時一些經濟學家的重視。組織職能受到這些經濟學家廣泛的注意。在控制職能方面,這些經濟學家從防止盜竊方面的控制轉到防止浪費方面的控制。 

  (三)關于管理人員所應具備的品質。經濟學家們提法各不相同。 

  (四)關于專業化和勞動分工。經濟學家作了較詳細的闡述,將這個問題分作三個層次來處理:國家和地區之間的勞動分工,形成國家和地區的專業化;組織的勞動分工,形成公司的專業化;職業上的勞動分工,形成個人在工作上的專業化。 

  (五)關于動作和工時研究。亞當·斯密在《國富論》第一章中事實上已進行了有關動作和工時的初步考察。 

  (六)關于生產自動化和人類擺脫繁重的體力勞動。 

  (七)關于工資和激勵。這一時期的經濟學家對工資和激勵問題有較多的論述。德·拉維勒認為,凡是能實行的地方,計件工資最能提高生產率。而穆勒認為可采取多種工資形式。 

  總的來說,這一時期有關管理問題的論述,還未能建立起管理理論。但它們已經區分了管理職能與企業的職能,意識到管理將會發展成一門具有獨立完整體系的科學,預見到管理的地位將不斷提高,為管理學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美國出現“管理運動”的必然性 

  “管理運動”是于19世紀末到20世紀30年代在美國發生的、人們對管理重要性的認識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對經濟發展的重大影響過程。它的主要組成部分是科學管理,為提高勞動生產率提供了一種思路和解決問題的框架。“管理運動”發生在美國是有其歷史必然性的,可概括為: 

  (一)大勢所趨。工業革命以后,如何有效地利用技術進步的成果來適應逐漸擴大的工廠規模,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從而促使人們對管理的重視,并在實踐基礎上對管理問題作了一定闡述。 

  (二)鐵路先行。鐵路是具有現代意義的大型企業。美國由于開發西部的需要,鐵路發展很快,需要解決很多新問題,采取的很多措施為大型企業的管理提供了經驗,促進了管理理論的形成。 

  (三)一個火花。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的會員享利·唐納在學會上發表了有關論文,并倡議把管理從工程學中獨立出來形成一門學科。 

  (四)三次高潮。第一次高潮是1911年美國東方鐵路公司漲價的意見聽證會,律師布蘭戴斯提出,公司經營不好是由于管理不善造成的,“科學管理”被首次公開宣傳;第二次高潮是1920年通用汽車公司的改組,采用

1 2 3 4 5 6 7
新的組織結構形式——事業部制,靠管理而不是靠技術使公司轉危為安并發展壯大起來;第三次高潮是霍桑試驗,開辟了管理研究的新思路。 

  (五)四個觀點。“管理運動”所提倡的觀點已普遍被人們所接受,即:保存;調研;合作;漸進。 

  第四節古典管理理論 

  一、泰羅及科學管理理論 

  泰羅出生于美國,被后人稱為“科學管理之父”,既有從事科學研究和發明的才能,又有從事社會活動和領導工作的才能。他在管理方面的主要著作有:《計件工資制》、《車間管理》、《科學管理原理》等。 

  泰羅的科學管理理論的要點是: 

  (一)科學管理的中心問題是提高勞動生產率。泰羅為此提出了工作定額原理,要制定“合理的日工作量”。 

  (二)為了提高勞動生產率,必須為工作配備“第一流的工人”,而培訓工人成為“第一流工人”是企業管理當局的責任。 

  (三)要使工人掌握標準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標準化的工具、機器和材料,并使作業環境標準化。這是企業管理的首要職責。 

  (四)實行有差別的計件工資制。以此來督促和鼓勵工人完成或超過定額。 

  (五)工人和雇主雙方都必須來一次“心理革命”。勞資雙方必須變相互指責、懷疑、對抗為互相信任,共同為提高勞動生產率而努力。 

   

  (六)把計劃職能同執行職能分開,變原來的經驗工作方法為科學工作方法。計劃職能歸企業管理當局,并設立專門的計劃部門來承擔;而現場的工人,則從事執行職能。 

  (七)實行職能工長制。把管理工作細分,使每個工長只承擔一種職能。這種思想為以后職能部門的建立和管理專業化提供了基礎。 

  (八)在管理控制上實行例外原則。上級管理者把一般的日常事務授權給下級管理者去處理,而自己只保留對例外事項的決策和監督權。 

  二、法約爾與管理過程理論 

  法約爾出生于法國,大學畢業后在一家煤礦公司工作直至退休。在漫長而卓有成績的管理生涯中,他一直從事管理工作。他對組織管理進行了系統地、獨創地研究,特別是關于管理組織和管理過程的職能劃分理論,對后來的管理理論研究具有深遠影響。他還是一位概括和闡述一般管理理論的先驅者,是偉大的管理教育家,被后人稱為“管理過程理論之父”。其代表作是《工業管理和一般管理》。法約爾的管理過程理論的要點是: 

  (一)企業職能不同于管理職能。任何企業都有六種基本活動或職能,管理活動只是其中之一。在各類企業中,下屬人員的主要能力是具有企業特點的職業能力;而較上層人員的主要能力是管理能力,并且隨著地位的上升,管理越重要。(二)管理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企業對管理知識的需要是普遍的,而單一的技術教育適應不了企業的一般需要。應盡快建立管
理理論,并在學校中進行管理教育。 

  (三)管理的14項原則。包括分工、職權與職責、紀律、統一指揮、個人利益服從整體利益、個人報酬、集中化、等級鏈、秩序、公正、任用期穩定、首創精神、集體精神等。這些原則,在管理工作中不是死板和絕對的東西,有個尺度問題。 

   

  (四)管理要素。管理這一職能活動是由五個管理職能組成的: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計劃是管理職能中一個重要的要素。 

  三、韋伯與理想行政組織體系 

  韋伯出生于德國,對社會學、宗教學、經濟學和政治學有廣泛的興趣,并發表過著作。他在管理思想方面的貢獻是在《社會和經濟理論》一書中提出了理想行政組織體系理論,由此被人們稱為“組織理論之父”。 

  韋伯指出,任何組織都必須有某種形式的權力作為基礎,才能實現目標。只有理性——合法的權力才宜于作為理想組織體系的基礎。 

  韋伯理想行政組織體系的特點是: 

  (一)明確的分工。每個職位的權力和責任都應有明確的規定。 

  (二)自上而下的等級系統。組織內的每個職位,按照等級

1 2 3 4 5 6 7
原則進行法定安排,形成自上而下的等級系統。 

  (三)人員的考評和教育。人員的任用完全根據職務的要求,通過正式考評和教育訓練來進行。 

  (四)職業管理人員。管理者有固定的薪金和明文規定的升遷制度,是一種職業管理人員。 

  (五)遵守規則和紀律。管理者必須嚴格遵守組織中規定的規則和紀律。 

  (六)組織中人員之間的關系。組織中人員之間的關系完全以理性準則為指導,不受個人情感的影響。 

  四、古典管理理論的系統化 

  泰羅等一些前驅者創立的古典管理理論為以后許多管理學者所研究、傳播并加以系統化,其中作出較為突出貢獻的是英國管理學者厄威克和美國管理學者古利克。 

  厄威克的主要著作有《管理的要素》、《組織的科學原則》、《管理備要》等。他提出了自認為適用于一切組織的十條原則:目標原則、專業化原則、協調原則、職權原則、職責原則、明確性原則、一致性原則、管理寬度原則、平衡原則和連續性原則。 

  古利克的主要著作之一是他和厄威克合編的《管理科學論文集》。在這本論文集中,他把古典管理學派有關管理職能的理論加以系統化而提出了有名的“POSDCRB”七職能論:計劃、組織、人事、指揮、協調、報告和預算。 

  20世紀20年代前后,一些學者開始從生理學、精神病學和心理學方面進行“疲勞研究”和“智能檢查”,提出了“性格檢查”的辦法,按工人的性格分配工作等。還有些學者從營養衛生、墻壁色彩、車間照明、空氣調節和個人欲望方面進行試驗和研究,力圖平息工人的不滿。 

  第五節人際關系學說和行為科學理論 

  一、梅奧及霍桑試驗 

  梅奧于1926年在哈佛大學工商管理研究院工業研究室任教,參與策劃了霍桑試驗。有關霍桑試驗的總結主要集中在他的兩本書中:《工業文明的人類問題》和《工業文明的社會問題》。霍桑試驗是于1924至1932年間,由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和西方電氣公司合作,在西方電氣公司的霍桑工廠進行的一項研究試驗。共分四個階段: 

  (一)工場照明試驗。研究人員希望由此推測出照明強度變化后所產生的影響。得出的結論是:工場照明只是影響員工產量的因素之一,而且是不太重要的因素。 

  (二)繼電器裝配室試驗。試驗結果表明,由于督導方法的變更,使員工的態度改善,因而產量增加。 

  (三)大規模的訪問與普查。研究者得出的結論是:任何一位員工的工作成績,都要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 

   

  (四)電話線圈裝配工試驗。研究人員通過試驗發現:團體不顧管理當局關于產量的規定而另外規定了團體的產量限額;工人們使上報的產量顯得平衡均勻,以免露出生產得太快或太慢的跡象;團體制定了一套措施來使不遵守團體定額的人就范;在正式結構中存在著兩個小團體即非正式組織。 

  二、霍桑試驗的結論 

  (一)職工是“社會人”。古典管理理論把人視為“經濟人”,認為金錢是刺激積極性的唯一動力,生產效率主要受到工作方法和工作條件的制約。霍桑試驗表明,職工不僅受金錢的影響,還受社會和心理影響,生產效率主要取決于職工的積極性,取決于職工的家庭和社會生活以及企業中人與人的關系。 

  (二)企業中存在著“非正式組織”。它通過不成文的規范左右著成員的感情傾向和行為。 

  (三)新型的領導能力在于提高職工的滿足度。企業中的主管人員要同時具有技術——經濟技能和人際關系的技能,要學會了解人們的邏輯行為和非邏輯行為,學會通過交談來了解人們感情的技巧,要使正式組織的經濟需要與非正式組織的社會需要取得平衡。 

  三、有關行為科學的理論 

  行為科學是一個獨立的研究領域,既不同于管理學,但同管理學的研究內容和方面卻又互相滲透。行為科學研究基本上可分為兩個時期:前期的研究稱為人際關系學說,從霍桑試驗開始;后期是1947年首次提出“行為科學”這一名稱,1953年正式定名為行為科學。60年代,為避免同廣義的行為科學相混淆,出現了“組織
行為學”這一名稱,專指管理學中的行為科學。組織行為學實質上是包括早期行為科學——人際關系學說在內的狹義的行為科學。目前它的研究對象和所涉及的范圍主要分為三個層次: 

  (一)有關個體行為的理論。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有關人的需要、動機和激勵理論,又可分為激勵內容理論、激勵過程理論和激勵強化理論三大類;二是有關企業中的人性理論。 

  (二)有關團體行為的理論。主要包括團體動力、信息交流、團體及成員的相互關系三個方面。(3)有關組織行為的理論。主要包括有關領導理論和組織變革和發展理論。有關領導理論又包括領導性格理論、領導行為理論和領導權變理論三大類。 

  第六節數學在管理中的應用 

  二戰時期英國為解決防空需要而產生的運籌學,發展了新的數學分析和計算技術。這些成果應用于管理工作中就形成了管理科學理論。管理科學理論是指以系統的觀點運用數學、統計學的方法和電子計算機的技術,為現代管理的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通過計劃與控制以解決各項生產與經營問題的理論。 

   

  該理論是泰羅科學管理理論的繼續和發展,其主要目標是探求最有效的工作方法或最優方案,以最短的時間、最少的支出,取得最大的效果。但該理論的研究不僅已經突破了原來的“操作方法”、“作業水平”的范圍,向整個組織的所有活動方面擴展,而且采用了泰羅時代根本沒有的科技手段,在深度上有了很大發展。其內容包括以下幾方面: 

  1.運籌學 

  它是管理科學理論的基礎,是二戰中英國科學家為解決雷達的合理布置而發展起來的數學分析和計算技術。從內容上講,這是一種分析的、實驗的和定量的科學方法。它專門研究在物質條件已定的情況下,為了達到目的,如何統籌兼顧整個活動所有環節之間的關系,選擇一個最好的方案,即要求為最經濟、最有效地使用人、財、物,做出綜合性的合理安排,以取得最好的效果。在現代的管理工作中,形成了運籌學的許多新的分支,如規劃論、庫存論、網絡分析、排隊論、對策論等。 

  2.系統分析 

  這個概念是由美國蘭德公司1949年首先提出的,認為事物是極其復雜的“系統”。系統分析就是運用科學和數學的方法對系統中的事件進行研究和分析。它要求在研究中注意,局部的目標不應與整體的目標相沖突,系統的最優途徑不一定是各組成部分的最優途徑。從系統的全局出發,進行研究、分析,制定決策,進行科學的管理,是這一科學方法的特點。 

  3.決策科學化 

  這是要求以充分的事實為依據,運用嚴密的邏輯思考方法,對大量的資料和數據按照事物的內在聯系進行計算、分析,遵守一定程序,作出正確的決策。 

  4.常用的數學模型 

  主要有:盈虧平衡點模型、庫存模型、線性規劃模型、目標規劃、整數規劃、動態規劃、決策模型、網絡模型、排隊模型、模擬模型、馬爾柯夫過程、對策論等。 

  管理科學理論就是制定適用于管理決策的數學模型與程序的系統,并把它們通過電子計算機和其它科學技術方法應用于企業的管理之中。 

  由于這一理論本身是一門運用數學方法進行計量分析的科學,而要把管理中與決策有關的各種復雜因素全部數量化,是不可能也是不現實的。管理科學理論的運用也只是決策過程的一個方面,它還必須與其它方面結合才能提供比較完整的情況和作出比較正確的判斷,從而進行管理中的科學決策。 

  一、單項選擇題 

  1.法約爾提出的原則有()。 

  A.5項B.6項C.10項D.14項 

  2.在“管理學理論”中首先提出“系統分析”概念的是()。 

  A.日本松下電器公司B.德國西門子公司 

  C.美國蘭德公司D.美國通用公司 

  3.組織理論之父是()。 

  A.法約爾B.韋伯C.泰羅D.梅奧 

  4.古典管理理論認為,人是()。 

  A.經濟人B.自我實現人C.復雜人D.社會人&nbs

1 2 3 4 5 6 7
p;

  5.科學管理之父是()。 

  A.泰羅B.法約爾C.梅奧D.韋伯 

  6.行為科學理論認為,人是()。 

  A.經濟人B.社會人C.復雜人D.自我實現人 

  二、多項選擇題 

  1.狹義的行為科學理論包括的內容有()。 

  A.個體行為理論B.社會行為理論C.團體行為理論 

  D.職能行為理論E.組織行為理論 

  2.“管理科學理論”的內容包括()。 

  A.運籌學B.系統分析C.激勵過程理論 

  D.激勵強化理論E.決策科學化 

  3.在“管理論的萌芽階段”,管理理論的發展狀況為()。 

  A.已經區分了管理職能和企業職能B.意識到管理將發展為一門科學 

  C.已經建立起管理理論D.預見到管理的地位會不斷提高 

  E.管理學已經形成 

  4.古典管理理論的代表人物有()。 

  A.泰羅B.韋伯C.德魯克D.馬斯洛E.法約爾 

  5.英國出現“管理運動”的
必然性體現在()。 

  A.大勢所趨B.鐵路發行C.一個火花 

  D.三次高潮E.四個觀點 

  6.法約爾認為企業的職能包括管理以及()。 

  A.技術B.商業C.財務D.核算E.安全 

  7.法約爾認為管理這一職能活動由()職能組成的。 

  A.計劃B.組織C.指揮D.協調E.控制 

  三、填空題 

  1.新古典管理理論階段主要指______理論的形成發展。 

  2.組織行為學這一名稱主要是指______學中的行為科學。 

  3.本世紀______年代到60年代是新古典管理理論階段。 

  4.梅奧等人進行的霍桑實驗中提出要重視管理中的______的因素和______效應。 

  5.馬基雅維利的“管理四原則”是群眾認可、內聚力、______和______。 

  6.古典管理理論的系統化是在______和______兩方面進行的。 

  7.管理運動中所提倡的四個觀點是保存、______、合作和______。 

  四、名詞解釋 

  1.管理運動2.霍桑實驗3.系統分析4.組織行為學 

  五、簡答題 

  1.簡述管理實踐、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論三者之間的關系。 

  2.簡述威尼斯兵工廠的管理實踐。 

  3.簡述科學管理理論的要點。 

  4.簡述理想行政組織體系的特點。 

  5.霍桑實驗的結論是什么? 

  六、論述題 

  1.論述英國出現“管理運動”的必然性。 

  2.論述泰羅的科學管理理論。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D2.C3.B4.A5.A6.B 

  二、多項選擇題 

  1.ACE2.ABE3.ABD4.ABE5.ABCDE6.ABCDE7.ABCDE 

  三、填空題 

  1.行為科學2.管理3.304.人,霍桑5.領導方法,生存意識 

  6.管理原則,管理職能7.調研,漸進 
<>

1 2 3 4 5 6 7
r>  四、名詞解釋 

  1.管理運動:人們對管理重要性的認識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對經濟發展的重大影響過程,被稱為管理運動。“管理運動”發生在美國,始于19世紀末到20世紀30年代,大體上有四五十年的時間,它為提高生產率提供了一種思路和解決問題的框架,科學管理是其主要組成部分。 

  2.霍桑實驗:1924-1932年間,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和西方電氣公司合作進行了一項研究,由于是在霍桑工廠進行的,因此后人稱之為霍桑試驗。該試驗標志著人際關系學說的產生。 

  3.系統分析:這一概念是由美國蘭德公司1949年首先提出的。他把系統的觀念引入管理的方法之中,認為事物是極其復雜的系統。運用科學和數學的方法對系統中事件進行研究和分析。 

  4.組織行為學:實質就是包括早期行為科學——人際關系學說在內的狹義的行為科學。它研究個體行為、團體行為和組織行為。 

  五、簡答題 

  1.①有集體協作勞動的地方就有管理活動。在漫長而重復的管理活動中,管理思想逐步形成。②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們把各種管理思想加以歸納總結,形成了管理理論。③人們運用管理理論去指導管理實踐,以期取得效果,并在管理實踐中修正和完善管理理論。 

  2.①組織機構和領導工作;②部件存儲;③裝配線生產;④部件標準化;⑤會計控制;⑥存貨控制;⑦成本控制;⑧人事管理。 

  3.①科學管理的中心問題是提高生產率。 

  ②為了提高生產率,必須為工作配備“第一流的工人”。 

  ③要使工人掌握標準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標準化的工具、機器和材料,并使作業環境標準化。 

  ④實行有差別的計件工資制。 

  ⑤工人和雇主雙方都必須來一次“心理革命”。 

  ⑥把計劃職能同執行職能分開,變原來的經驗工作方法為科學工作方法。 

  ⑦實行職能工長制。 

  ⑧在管理控制上實行例外原則。 

  4.①明確的分工;②自上而下的等級系統;③人員的考評和教育;④職業管理人員;⑤遵守規則和紀律;⑥組織中人員的關系完全以理性準則為指導,不受個人情感的影響。 

  5.①職工是社會人;②企業中存在著“非正式組織”;③新型的領導能力在于提高職工的滿足度;④存在著“霍桑效應”。 

  六、論述題 

  1.①“管理運動”的概念; 

  ②這種必然性體現在20個字:大勢所趨,鐵路先行,一個火花,三次高潮,四個觀點。 

  ③分別進行闡述。 

  2.①
泰羅的科學管理實踐,其中心在于提高生產率;②泰羅的科學管理原理要點(共八點);③結合我國實踐論述其意義。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工商管理》學科--《管理學》知識點匯總1.2
管理學理論研究網-=-行為科學學派
管理概論
公本課堂管理學復習知識點02
組織行為學:管理理論
決策理論學派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海省| 乐清市| 邵阳县| 唐海县| 乐安县| 富平县| 闻喜县| 青岛市| 郁南县| 正阳县| 荔波县| 咸宁市| 玉环县| 扶余县| 江源县| 云安县| 长治县| 连云港市| 五河县| 兴城市| 三江| 澄江县| 阳谷县| 谢通门县| 锡林郭勒盟| 彭泽县| 蓝田县| 句容市| 正宁县| 普洱| 万载县| 新和县| 塘沽区| 三河市| 巧家县| 汉阴县| 虎林市| 兴和县| 扎鲁特旗| 宁国市| 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