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有自己的生命,它就像一個人,既隨和又自尊。——余秋雨
這是一組抗日戰爭時期,南京城淪陷之后的老照片。
在1937年底到1938年初,日寇在南京城屠殺30萬中國軍民的歷史事實已經寫進史冊。時光無法倒流,災難不能幸免,但是活著的人還是需要活下去,當年的侵略者,日寇也不可能殺光所有的人,所以在戰爭結束之后,在敵人刺刀的威逼之下,南京人民開始重建家園,生活漸漸回歸正常。
當然,這種正常是沒有尊嚴的,是低人一等的,同樣,生命財產也是無法保障的。
那么1939年的南京城是什么樣子的呢?下面這組照片是日本隨軍記者拍攝的,可能是選擇性的,甚至是擺拍的,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還原了那段苦難的歷史。
1939年,南京,河邊閑坐的市民。看上去這些群眾很悠閑,但是背后的殘垣斷壁依稀可見。似乎還在提醒著善良的人們,災難還沒有結束。
1939年,南京街頭的婦女。我們無法看清楚,鏡頭前這些婦女的袖標上寫的是什么字,但十有八九應該是為敵偽政權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也就是用中國人來管理中國人,或者是說監督中國人,這些小組的頭目基本上都會是日本人。
1939年,南京街頭的群眾。不知道這么多人在圍觀什么。從服裝上看,這應該是一個富人區。
1939年,南京街頭一景。
1939年3月,南京,戰后重建家園的市民群眾。這個時候距離在南京城的戰斗結束已經整整一年了,但是街頭上還是這樣的景象,可見那場戰爭對南京留下了多大的傷痕。
1939年3月,南京郊區,放牛的女孩。山野上的童年也許有些讓人向往,但是在那個國破家亡的時代,我們不知道小女孩能否安全的成長。
1939年3月7日,南京,小女孩肖像。
1939年3月17日,南京,放風箏的兒童。
在看了戰斗結束后,南京市民的生活之后,我們似乎也應該看看作為侵略者,日本士兵是如何生活的,上圖為戰斗結束后,日軍在南京開設慰安所,日軍官兵擁擠在門前。其實在二戰時期,日軍在戰場上開設了很多慰安所,南京城就有不少。
而慰安所是需要“慰安婦”去為日本士兵服務的,于是日寇軍方又從日本本土,以及朝鮮和中國的淪陷區里大量征集“慰安婦”,這些“慰安婦”大多數都是被強抓去的,她們的結局同樣非常悲慘,不是死了,就是瘋了,上圖就是在南京被日寇輪奸致病的16歲少女,從眼神中似乎可以感覺,她遭受過的種種磨難。
史路迢迢,多有一鑒:“兢兢以強,迤迤乃亡”;“盛世不怠,奮發圖強”。我們唯有牢記歷史,以史為鑒,做到知恥而后勇,才能讓我們祖國繁榮昌盛,永遠屹立于世界東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