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間盤突出癥,也可稱腰椎間盤纖維環破裂癥。本病的發生是由于腰椎間盤脫變與外傷等因素,使纖維環部分破裂,髓核從纖維環的缺損處向外突出,壓迫脊髓、脊神經根等相鄰組織,從而使腰部產生疼痛,一側下肢或兩側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臨床癥狀。
腰椎間盤突出癥突出的髓核一般向椎管方向多見,而向椎體前方較少。髓核止于后縱韌帶前方的稱為“突出”;穿過后縱韌帶進入椎管內的稱為“脫出”。腰椎間盤突出后,可繼發產生脊柱生理前凸變直或側凸、脊神經根受損、椎間隙變窄、椎體邊緣骨質增生、椎間關節退變、椎管狹窄等一系列改變,從而導致許多病人的癥狀長期遷延不愈。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臨床常見病和多發病,目前該病的治療分為手術治療和非手術治療兩種。前者雖然在某種程度上短期解決患者的疼痛,但遠期療效并不理想,且有較為嚴格的適應癥。針灸是非手術療法中的重要一種方法,其具有風險小、費用低、療效顯著等特點,而易被患者接受。
1、病因:
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病因是內因與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因是根據,外因是條件。
內在因素:腰椎間盤的退行性變是腰椎間盤突出癥發病的直接內在因素。腰椎間盤受體重的壓迫,加上腰部經常的屈曲、后伸等活動,易造成椎間盤較大的擠壓和磨損,致髓核的水分減少、軟骨板破碎、纖維環變脆等退行性變。同時椎間盤在成人后逐漸失去血液循環,修復能力也較差。椎間盤后外側的纖維環較為薄弱,而后縱韌帶在腰5骶1平面明顯變窄,對纖維環的加強作用明顯減弱。這些因素都可能成為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內在因素。由于下腰部負重大,活動多,故突出多發生于腰4-5與腰5-骶1間隙。
外在因素:在腰椎間盤退行性改變存在的情況下,某種可導致椎間盤所承受的壓力突然升高的因素,就可能使已退變的髓核穿過纖維環從而造成髓核突出。這種誘發因素有:突然的負重、腰部外傷、腹壓升高、外感風寒、妊娠產后等。
2、腰椎間盤應用解剖特點:
椎間盤是由纖維環、髓核、軟骨板三部分組成。纖維環是由很發達的纖維組織和纖維軟骨所組成。纖維環的纖維排列成環形、斜形和縱形,內層和外層纖維互相交叉緊緊地包裹著髓核不使逸出。纖維環起止于相鄰上、下兩椎體的軟骨板。纖維環的前方有堅強的前縱韌帶,后方有較薄弱的后縱韌帶,后縱韌帶的兩側較薄弱,所以髓核易在纖維環的后外側方膨出。髓核位于椎間盤的中心稍偏后方,含有一種半膠狀的基質和細而交錯的纖維網,其本身張力很大,可隨脊柱的運動改變其形狀。青年人髓核內的含水量可達80%,以后隨年齡的增長,不斷的纖維化和失水,使椎間盤變窄,常稱為椎間盤變性。軟骨板是一層較厚的軟骨,為上下兩個,與兩個相應的椎體相連,構成椎間盤的頂面和底面。有保護椎體,防止髓核縱向突入的作用。軟骨板約在20歲骨化完成,與椎體緣融合而形成骨環,壯年后逐漸發生軟骨板的纖維變性。
腰椎間盤在解剖生理上與頸、胸椎間盤是相似的,但也有其不同的特點:
髓核位于椎間盤偏后外側,纖維環前厚后薄;
由于后縱韌帶下達腰部時逐漸變窄,而腰段椎管比頸、胸段為大,所以纖維環得到后縱韌帶的保護比頸、胸段要小;
腰段居脊柱地位,故其承受壓力就達;
下腰段是脊柱活動量最大的部分,所以其椎間盤被牽拉、擠壓的機會就越多。
正由于上述特點,所以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發生率也就比頸胸椎的多。
3、臨床表現:
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典型癥狀是腰痛及腿部放射性疼痛。由于髓核突出的部位、大小、椎管管徑、病理特點、機體狀態及個體敏感性等不同,臨床表現也有一定差異。
腰痛:95%以上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有此癥狀。患者自覺腰部持續性鈍痛,平臥位減輕,站立則加劇,一般情況下尚可忍受,腰部可適度活動或慢步行走,另一種為突發的腰部痙攣樣劇痛,難以忍受,需臥床位息,嚴重影響生活和工作。
下肢放射痛:80%患者出現此癥,常在腰痛減輕或消失后出現。表現為由腰部至大腿及小腿后側的放射性刺激或麻木感,直達足底部。重者可為由腰至足部的電擊樣劇痛,且多伴有麻木感。疼痛輕者可行走,呈跛行狀態;重者需臥床休息,喜歡屈腰、屈髖、屈膝位。
下肢麻木、冷感及間歇性跛行:下肢麻木多與疼痛伴發,少數患者可表現為單純麻木,有少數患者自覺下肢發冷、發涼。
馬尾神經癥狀:主要見于中央型髓核脫出癥,臨床上較少見。可出現會陰部麻木、刺痛,大小便功能障礙。女性可出現尿失禁,男性可出現陽萎。嚴重者可出現大小便失控及雙下肢不全性癱瘓。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