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六朝的書法是各種書法交相發展的時期,隸書繼續走漢末程式化的末路,楷書逐漸發展成熟,草書經章草時期發展為今草,行書在楷隸的遞變中由發展到成熟。
魏晉六朝的書法大略可分為兩個時期:魏、西晉為前期,東晉、南北朝為后期。魏晉的隸書為通行書體,當時碑碣都用隸書,《上等尊號碑》、《受禪表碑》均為曹丕稱帝而立,是典型的官隸書,書體方正,氣勢莊嚴。這時民間流行的楷書逐漸發展完備,開始取代隸書。
楷書在這一時期得以發展是有其歷史原因的。由于這是一個戰亂的時代,減省隸書波磔、筆劃的楷書,更便于消息的傳遞和軍令的發布,而書法本身發展的規律是由繁到簡的過程,這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決定的。楷書的形成,是和隸書的相互影響而發展起來的。楷隸的遞變,我們可從居延漢簡、武威漢簡、泰始五年簡、晉人寫《三國志》殘卷等書跡中了解其全過程。
草書是這一時期的另一成就。草書到漢末流行愈來愈廣,面貌也日益增多,這時就需要有一個標準的寫法,這樣,筆劃帶波磔的“章草”就應時而生。章草到了西晉時逐漸起了變化,開始向“今草”轉化,即不帶波磔的草書。由于隸書的衰頹、楷書的興起,章草向今草轉化成了必然的趨勢。魏晉是章草和今草的交替時期,到東晉王羲之、王獻之父子逐漸定型,今草刪除章草的波磔,加強了用筆的使轉變化,既有轉折而筆勢又連綿不斷。由于結構、體勢的變化,又富于流動而有韻致,使草書發展到更高更美的藝術水平。
行書產生于漢代,發展成熟于魏晉,行書成為一種書體,與楷書的產生、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鐘繇善楷書,楷書“務從簡易”即成行書,隨著楷書架勢、筆劃頓挫的定型,行書也漸趨定型,時間大約是在東晉。行書經王羲之的創新,成為士大夫中最為流行的一種書體。王羲之脫盡魏晉以來用筆滯重的寫法,創造出俊逸、雄健、流暢的書風,從此,行書成為中國書法藝術重要書體之一,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