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武術歌訣
武術歌訣
太極十三勢行工歌訣
[ 錄入者:admin | 時間:2008-05-18 08:59:39 | 作者:龔克 | 來源:經典拳論 16 | 瀏覽:100次 ]

【原文】     【今譯】
十三總勢莫輕識, 十三拳勢不可輕視,
命意源頭在腰隙; 用意的根源在腰際;
變轉虛實須留意, 虛實的變化轉換當注意,
氣遍身軀不稍癡。 內氣流遍周身毫無阻滯。
靜中觸動動猶靜, 靜中觸引動來動如同靜,
因敵變化是神奇; 順著敵方的變化而變化才是神奇;
勢勢存心揆用意, 每一招式在于用心揣摩其妙用,
得來不覺費工夫。 得到它的精奧無意間把精力來耗費。
刻刻留心在腰間, 時時刻刻注意那腰間,
腹內松靜氣騰然; 腹中松柔虛靜氣才能騰騰然;
尾閭正中神貫頂, 尾骨正直不偏斜精神貫注到頭頂,
滿身輕利頂頭懸。 全身輕靈又利索頭部上頂如空懸。
仔細留心向推求, 仔細認真地從這里去尋求,
屈伸開合聽自由; 屈伸開合應聽憑自由;
入門引路須口授, 入門領路需要口頭來傳授,
工用無息法自休。 技藝使用無止境而招法學得有止休。
若言體用何為準? 若問走架打手什么作標準?
意氣君來骨肉臣; 意氣為君王而身體是使臣;
詳推用意終何在? 詳細推斷它的目的最終在哪里?
益壽延年不老春。 增加歲數、延長壽命而永葆青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 歌訣呵歌訣一百四十字,
字字真切義無疑; 每個字意思明確無可懷疑;
若不向此推求去, 假如不從字里行間去探索,
枉費工夫遺嘆惜! 只能是白費精力空嘆可惜。


八卦掌三十六歌訣(一)
董海川
[ 錄入者:admin | 時間:2008-05-18 08:47:07 | 作者:董海川 | 來源:經典拳論 15 | 瀏覽:87次 ]


歌一:所唱八卦基本架勢
空胸拔頂下塌腰,扭步掰膝抓地牢。

沉肩墜肘伸前掌,二目須沖虎口瞧。

 

歌二:所唱八卦掌基本勢架行成之法

先肘后疊肘掩心,掌再翻塌向前跟。

跟到前肘合抱力,前后兩掌一團神。

 

歌三:所唱八卦掌基本走法

步彎腳直向前伸,形如推磨一般真。

屈膝隨胯腰扭足,腿到三面不搖身。

 

歌四:所唱八卦掌左右招式均衡之法

一式單鞭不為奇,左右循環乃為宜。

左換右兮右換左,抽向倒步自合機。

 

歌五:所唱八卦掌手、足配合之法

步即轉兮手即隨,后掌穿出前掌回。

去來來去無二致,要如弩箭離弦飛。

 

歌六:所唱八卦掌穿掌要求

穿時直掌貼肘行,后肩改做前肩成。

莫要距離莫猶豫,腳如襠兮是準繩。

 

歌七:所唱八卦掌內外兼修之法

胸欲空兮氣欲沉,背緊肩垂臂前伸。

氣到丹田縮谷道,直拔顛頂貫精神。

 

歌八:所唱八卦掌三盤練法

走時周身莫動搖,全憑膝下兩相交。

低盤雖講平膝胯,中盤也要下腿腰。

 

歌九:所唱八卦掌呼吸與用氣之法

抿唇閉口舌頂腭,呼吸全憑鼻孔過。

力用極處哼哈泄,混元一氣此為得。

 

歌十:所唱八卦掌掌形和掌的使用方法

掌形虎口要撐圓,中指無名裂縫開。

先戳后打使腕骨,松膀長腰跟步鉆。

 

歌十一:所唱八卦掌身法

上步合膝倒步掰,換掌換步矮身骸。

進退退進隨機勢,只需腰腿巧安排。

 

歌十二:所唱八卦掌進退之法

此掌與人大不同,進步抬前乃有功。

退步還先退后足,胯步盡外要離中。

 

 

歌十三:所唱八卦掌進攻之法
此拳與人大不同,手未動兮膀先攻。

未從前伸先后縮,吸足再吐力獨豐。

 

歌十四:所唱八卦掌發力之法

此拳與人大不同,前掌后掌力相通。

欲使梢兮先動跟,招招如是不得松。

 

歌十五:所唱八卦掌技擊戰術

此掌與人大不同,未擊西兮先聲東。

指上打下人莫測,卷珠倒流更神通。

 

歌十六:所唱八卦掌三穿掌法

天下精術怕三穿,不走門外使枉然。

他走外兮我走內,伸手而得不費難。

 

歌十七:所唱八卦掌用掌之法

掌使一面不為功,至少仍須兩面通。

一橫一直三角手,使人如在自懷中。

 

歌十八:所唱八卦掌與較己高或矮者交手時技擊之法

高欲低兮矮欲揚,斜身繞步不須忙。

斜翻倒翻腰著力,翻到極處力要剛。

 

歌十九:所唱八卦掌剛柔相濟觀

人道掌法勝在剛,郭老曾言柔內藏。

個中也有人知味,剛柔相濟是所長。

 

歌二十:所唱八卦掌剛柔相濟之法

剛在先兮柔后藏,柔在先兮剛后張。

他人之柔腰與手,我則吸腰步法揚。

 

歌二十一:所唱八卦掌轉身之法

用到極處需轉身,脫身化形不留痕。

如何變化端在步,出入進退腰先伸。

 

歌二十二:所唱八卦掌傳神發勁之法

轉掌之神頸骨傳,轉項扭項手當先。

變時縮頸發時伸,要如神龍首尾連。

 

歌二十三:所唱八卦掌打人時手與腳的關系

打人憑手膀為根,膀在肩端不會伸。

欲要進時進前步,若進后步枉老神。

 

歌二十四:所唱八卦掌勁力來源與發招之法

力是發自筋與骨,骨中出硬筋相隨。

足根大筋通腦脊,發招跟步力能摧。

峨嵋十二莊武功三十六字訣淺注
[ 錄入者:admin | 時間:2008-05-18 08:41:48 | 作者:張明亮 | 來源:經典拳論 15 | 瀏覽:63次 ]
峨嵋十二莊武功三十六字訣淺注

1.擒字訣 單手為擒,如虎爪、太極指、雞心臟等都屬于擒字訣的。它含有捉、追、打以制伏對方之意。

2.拿字訣 雙手曰拿,如合印手、六合掌、海底撈月、托天截地等都是屬于拿字訣的。它含有用拘拿、拿捏關節、骨縫、穴位等方法以制伏對方之意。拿字訣以錯骨分筋為用,為以雙破單之法。

按:(1)擒法與拿法雖然屬于二法,但卻不可機械地把它們分開。

(2)擒、拿二法雖然以手為主,但足也同樣可以應用。

(3)就陰陽學說來講,擒拿是以自己的陰面拿對方的陽面,或以自己的陽面拿對方的陰面,使陰陽經絡的氣勁相對相制,這其實就是異性相求和四兩撥千斤的道理。

3.封字訣 是運用攻或防的方法將對方的手法、步法、身法以及他的氣勁、招式都封住而不能運用出來。如雙推掌、弓箭步、封門手等都是封字訣的。

4.閉字訣 是將自己的門戶閉緊,使對方打不進來。亦即在自己手腳所及的范圍之內,不許對方的手腳等招式進來。如含機樁、行云式、陰陽剪等都是屬于字訣的。

5.鉤字訣 是用手指勾、卡住對方的手足,然后向里收或向外推。足尖翹起往里一收也叫鉤,它與手有同樣的作用。

6.彈字訣 曲腿提起,蓄力待發,曰“彈”。也就是先將腿提起,然后扁著足打出去。彈含有“韌”的意思。就如同彈簧似的,不打著對方,氣與力不發出,是軟的,一旦打著對方,氣勁則迅速發出,運至足部,立刻變得堅硬如鐵。

7.針字訣 是用足后跟朝下一踩,再就勢一轉,好像鉆子似地朝下鉆。如地針式即屬于針字訣。

8.踢字訣 足尖用力朝前方踢出曰“踢”。踢字訣常與彈字訣聯合運用,如搜襠腿式。

9.吞字訣 是將手、腿、胸、腹、身法等招式以及已經發出的真氣朝內收斂、縮攏,用以避免對方擒、拿等的攻擊。運用吞字訣時要同時配合內景氣脈的“嘶”字訣。

10.吐字訣 是在利于我擒拿的時機,伸展手、腿、身或發動真氣向對方攻擊。吐字訣要同時配合運用內景氣脈的“嘿” 字訣。

吞字訣與吐字訣是相對相制的。

11.閃字訣 是用腰腿上的功夫,步法走的是“邊門”,內里則要將真氣升起來。閃字訣專用于躲閃對方掌腿的進攻,如中三路的排山掌、平心子午捶以及彈腿、鴛鴦腿等。閃字訣的重點是要將身段“拉扁”,成側面含機的架子,才能靈活地起到“閃”的作用。

12.側字訣 與閃字訣的分別是,側字訣不用步法,而只以身段的變化為用。側字訣上、中、下三路都可應用,就上、中、下三路身段的變化方法而言,有搖頭、擺尾、搖肩、跪腳、虎尾、蝦背等。武功招式如懷抱琵琶、鐵門坎、千斤閘、大背、大鎖等都是屬于側字訣的用法。

13.推字訣 有單推手、雙推手的分別,包括以單破雙、以雙破單、以雙破雙等。在實戰中,一般用袖底勁推的時候多,用排山掌推的機會少。推字訣與擒、拿兩法可以互換運用。

14.綁字訣 是將對方的手足綁住。如“鐵桶箍”是從背后把對方攔腰抱住;“黃龍纏腰”是一種龍行的姿勢,先把對方的一只手朝后扭轉,纏住之后再纏另一只手;“舍命抱莎蘿”是用“地支”的架子滾進去,把對方的雙腳抱住,然后向后拉或向后搬。

15.靠字訣 是在雙方距離很近時,把自己全身的氣勁都發動出去,運用肩、臂、肘、股、臀等處將對方打出去。靠字訣不能消步。若自己功夫純熟,或對方靠的力量較小,反而可以借力消步、退出其威力圈。

16.拍字訣 有單手拍與雙手拍的區別,又有內合掌與鴛鴦掌的不同。內合掌與鴛鴦掌二者運用的方向相反,內合掌是用手心朝內拍,鴛鴦掌是用手背朝外拍。還可用單掌拍對方的頭、背心、肘尖、腿等處。

拍字訣的作用,一是消勁,用于被敵方擒拿住了,用單掌一拍即可消對方之勁。另一種作用是對方的力用出來了,朝對方氣勁的反面或用勁的那個經道上中央的關竅一拍,即可以借力消勁。比如對方若用“袖底勁”打來,我可拍其上腕,其勁即消,我若用“一杯酒”或掌心拍其肘尖,其肘即斷。

17.屈字訣 是說上、中、下三路架子的操作都要彎屈合度,同時配合內景氣脈的“唏” 字訣使真氣內合。

18.伸字訣 是說上、中、下三路因外面架子的運動都要伸展,導致陰陽氣脈都要伸舒運行,以調節其郁滯,中和其太過而使它平衡,這時要配合內景氣脈的“噓”字訣和“(口四)” 字訣。

19.消字訣 是說架子和氣機內斂或者變換方向和位置,包括有消肩、消頭、消項、消胸、消腿、消步、消肘、消腕、消陰陽勁等方法。

20.聳字訣 是說局部的架子和氣勁都比較突出,包括有寒(或含)肩、縮項、推肘、行云、針腳、弓箭等方法。

21.探字訣 是專講手腳功夫以虛變實的用法。如劍訣、龍探爪、五丁開山、腿上八法都是屬于探字訣的用法。凡是這類用法的架子,都是用得很長很遠的。

另探字訣的內里真氣是合在中宮的,不用時安祥內守,若用時則吐“嘿”字訣叫力發勁。

22.撈字訣 是屬于擒拿法中的一種,但有一項限制,一定要從下向上才能叫“撈”,而且一定要用陽掌。有一個架子叫“海底撈月”,顧名思義就容易體會了。

撈的架子必須高矮互變,才能撈得準和撈得深。但要注意的是,在撈著對方的足以后,要立刻翻掌繃出去,以防對方的鴛鴦腿、二換腿及足上的拿法反克制住自己。

23.牽字訣 是專講手上的功夫,在對方氣機發出,招式已老,不易收回之時,即用擒拿的方法,順勢一牽,把他牽出去很遠或跌倒,名之曰“順手牽羊”。

牽字訣的手法與身法剛好相反,身段上步向前而手法則相反向后牽去。

牽字訣與推、靠、拍字訣靈活配合運用的機會最多,但須特別注意的,上步時只可走“邊門”,而千萬不可誤踏“鴻門”。

24.掛字訣 屬于擒拿法的一種,手足都可以運用,而且有一反一正的掛法。手上的金鉤勁、杵天杵,足上的虎尾腿、丁字腿、磨盤腿等都屬于掛字訣的用法。

掛字訣的主要作用是消對方的力和審察對方氣勁的強弱。因此,掛字訣的力先是虛的,叫勁以后才變為實勁。比如“各尚撞鐘”雙手小指的掛法。

25.背字訣 有大背、小背之分,大背是用背、肩把對方背起來,小背是用肩、臂、肘把對方別住或者舉起來。

26.鎖字訣 是如同用鎖鎖住一樣,把對方的手足鎖住,使其不能蛻化、逃脫。鎖有大鎖、小鎖之分,如鎖喉、撩陰、摘桃等屬于大鎖,而千斤閘、手鎖、足鎖等則屬于小鎖。鎖法的運用,僅限于對方暴露出來和突出的部分,也只有這些部位才能鎖得住。

27.刁字訣 一般用“金鉤勁”手法。刁字訣與鉤字訣的區別是,“鉤”只是鉤住不動,像掛鉤一樣,是以靜制動的方法,而“刁”是要把對方的手足刁開,系以動制動的方法。

28.揉字訣 是屬于聽勁和消勁的一種用法,揉法大都用雙手,如合印手、雙推掌等。另外如腿上的鉤字訣、彈字訣也都帶有揉法。還有身段上的用法,如頭、肩、腰、腿、膝聯合運用的“吞”、“吐”訣法,也是講揉法的。

29.粑字訣 彼此掌腕相接,曰粑。粑是擒拿手法的開法,先粘住然后再變化,粑字訣是以剛為用的。

30.粘字訣 彼此用陰面或陽面接觸,曰粘。粘是聽勁分經的基礎,是以柔為用的。

粑字訣與粘字訣二者實際運用起來,差別是很大的,因而作用也就不同了。

31.搭字訣 是用掌的陰面,從上方蓋住對方掌的陽面,是屬于陰陽相吸相引的用法。

32.套字訣 是陰陽掌合用,圈套住對方的手足。

33.托字訣 是單用陽掌的虎口托住對方的手、足、肘、腋、腕、勁等部位。如用于上三路、中三路的托天掌、用于下三路的海底撈月均可運用托字訣。

34.繃字訣 是運用從肘到腕的部位向外繃開,它屬于袖底勁的用法。繃字訣常用于敵我距離稍遠于用“擠” 字訣的時候。

35.擠字訣 是在敵我雙方距離較近時,用肩、臀、胯等部位發力擠人。

擠法與靠法相近似,只有大小之別,擠法用得小,而靠法用得大。

36.撞字訣 是講用頭和膝的功夫。頭功用在上三路的時候較多,而用于中三路的機會較少,最常用于鼻部、面部。膝功則用于中三路的時候多,而用于下三路的機會少,常用于襠、尾骨等部位。


太極拳交手要義

[ 錄入者:admin | 時間:2008-05-13 19:10:55 | 作者:蘭海 | 來源:精武會 | 瀏覽:105次 ]
已故太極拳家馮國棟與裴錫榮早在1983年1月就編著了《太極拳推手要義》一書,并在香港藝美圖書公司出版發行,其中的不少內容,圈內人士耳熟能詳。但是,個別人直接摘取整段文字,或改變個別文字拼湊,或截取兩位作者的拳學思想和理念……并在文章的最后歸結為“以上是本人對傳統推手的一些體會……”云云。
  現在,我們通過雜志將原作的相關部分刊登出來,并請廣大讀者給予公正的評價,既是還兩位老人一個公道,也是以此為鑒,將太極拳發展過程中的一點真實展現給讀者。
  
  太極推手不同于一般拳術,它不是以力勝人,而以“巧”勝人,這個“巧”包括“技巧”和“靈巧”兩方面。而要能得“巧”,首先要勤學苦練,同時還要善于學習。下面談談個人練習推手經驗,供初學者作參考。
  
  1.立身中正
  王宗岳《太極拳論》說:“立如平準,活似車輪”《十三勢行動心解》說:“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和人推手時,對方用力壓迫我,我保持身體中正,重心不易動搖,我以腰為軸心,向左右轉化,圈子比較小,即能使對方之力落空。前俯后仰,重心不穩,兩腳飄浮,極易被人發出。
  每見兩人推手,一方被對方一引或一壓迫,身體即朝前俯,面孔朝地,重心偏于前方,對方用採勁,易于向前跌倒,即使不立時傾跌,然后于被動挨打地位,既不能化,又不能還手,實處于敗勢。又有人自以為腰勁很好,人家推不倒,所以一遇對方力量壓到自己身上,身子便朝后仰,重心偏于后方,對方用挒勁,亦易向后跌倒,即使自己腰里有功夫,能不被人推倒,但若遇力大勁長的人,在腹部用力一按,后脊椎難免受傷。我們又何必冒這個危險呢?
  再則推手時,對方往往用引勁誘我,我必須保留轉換變化的余地。惟有身體中正,虛領頂勁,則有余地可以左右前后回旋,這是很重要的。
  
  2.直來橫截,橫來直截
  推手時,對方用直勁來打我,我用橫勁發他出去;對方用橫勁來打我,我用直勁發他出去。如果對方以變手大力按我胸部,封得很牢,欲化也化不開。此時我越是胸部掙扎,則對方越逼越緊。我惟有略為含胸,以一手撫對方之臂或肘,向旁推去(虛實勁),彼必腳跟浮起而跌出。對方從橫側打我,我本應因不穩而傾跌,但我在對方打我之一霎那,用手向對方胸前一伸,對方反而跌出矣。
  清代乾隆時儒學拳師葉乃周,在他所著的《葉氏武技書》中曾說:“力直出者無橫力,我截其橫;橫出者無直力,我截其直”。這一原則,在推手中應用起來,頗起作用。
  
  3.后發先至
  王宗岳先生《打手歌》曰:“彼不動,已不動。彼微動,己先動”。孫武子曰:“知己知彼,后人發,先人至。”“彼不動,己不動,”是聽勁,是偵察對方動靜。“彼微動,己先動。”是從聽勁中已掌握了對方來勁動向,作好準備,立即發起攻擊。這幾乎在同一時間內發生的。
  所謂手快者,也就是聽勁功夫好。對方微動,我已發覺,我搶他前面發我之動,他的勁被我截住,進退兩難。我的勁是新勁,來勢正猛,對方舊勁,欲收回不能,欲用發勁不及,處處落后,處處被動,怎得不被我發出?所以說,“后人發,先人至”的關鍵在聽勁。這是推手很重要的一條原理。葉乃周先生說:“……葉彼之勢既發,已近我身,尚未落定,我即乘此機會,發我之勢,彼欲退不得,欲攔不及,再無不妙之理。若稍前,則彼尚可收回,稍后,則我已吃,所謂后發先至者也……”
  
  4.其根在腳,發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人之手臂不如腿粗,腿不如腰粗。因此,手臂之力不如腿大,腿之力不如腰大。推手時,用手臂之力推人,往往推人不動。若用腰腿之勁,對方即能傾跌。蓋推手動作,表面上雖在手腕,而實際上全在于腰。若肩不能松,腰不能活,全用手臂,決不能化人,亦不能發人。至于步子穩不穩,在于襠勁,即跨腿腳三部分之聯系動作,而其連用之樞紐,完全在腰。發勁時,勁起于腳跟,發于腿,由腰向前后左右帶動,手指做配合動作,將勁達到對方身上,是為發勁。
  知道這一點,推手時,手臂盡量少用力,進足貼身,僅用腰腿向前一弓,對方即已立足不住而向后退步矣。
  
  5.化勁在局部,發勁在整體
  初學推手的人,遇到對方加力于己身,便全身亂動,以為這樣就是化。結果是動動一陣以后,并未能化去對方所加之力,自己仍然要跌出。初池者由于肩胯未能松開,處處僵硬,對方在彼局部一撥,兩腳便不穩。這是因為身體成為一個整體,不能松開,不知化勁,所謂牽一發而動全身是也。初學發勁,又往往僅用兩手之力,所以發人不動。這里的矛盾,使初學者不能理解。其實,化勁只在局部。
  陳微明先生曾說:“……假若推其手,手動而肘不動,推其肘,肘動而肩不動,推其肩,肩動而身不動,推其身,身動而腰不動,推其腰,腰動而腿不動,故能穩如泰山。若放人之時,則又由腳而腿而腰而身而肩而肘而手,連為一氣,故能去如火箭……”所以我們身體什么部位被人拿住,就應當松化什么部位,其它身體各部,不要亂動,以免影響重心。發勁時,勁起于后腳跟,到腰再到前腿,前腿一弓,手臂一長,便發得人出,因為這是全身整體勁也。

 

形意真詮
李存義傳裴錫榮整理

一、五行拳解
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之謂也。如人之內有五臟,外有五官,皆與五行相合,心屬火,脾屬土,肝屬木,肺屬金,腎屬水,此五行之隱于內者。目通肝,鼻通肺,舌通心,耳通腎,人中通脾,此五行之著于外者。
五行有相生之道存焉,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又有相克之義也,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夫五行見于洪范,而漢儒借之解經,后人每訊其于義無取,面生克之理,究不為不當也,拳因之以取名,用以堅實其內,整飭其外,取相生之道,以為平時之練習,強健其身體增長其氣力以強身祛病,取相克之義,以為技擊之應用。
二、五拳之意
劈、崩,鉆、炮、橫,五拳之名稱也。劈拳之形似斧,性屬金,崩拳之形似箭,性屬木,鉆拳之形似閃,性屬水,炮拳之形似炮,性屬火,橫拳之形似梁,性屬土,由相生之理論,故橫拳能生劈拳、劈拳能生鉆拳,鉆拳能生崩拳,崩拳能生炮拳,炮拳能生橫拳。如萬物之生于土,故橫拳能生各拳。由相史之理論,故劈拳能克崩拳,崩拳能克橫拳,橫拳能克鉆拳,鉆拳能克炮拳,炮拳能克劈拳也。
三、進退五行連環拳
(一)混合五行拳法,連絡成組,能進能退式皆循環,光怪陸離,式皆連實,其進退也無定,故名曰進退連環拳式,今多簡稱謂之連環拳式。
(二)連環拳法,以五行拳法為母,故五行拳法,其初步也,連環拳法其進退也,此法共為十式,進退各半,因其范圍稍小,是以有引長之法,實非小也,其引長法即前節不轉身,至崩拳式仍接二式,則往返至四十式之數。
(三)拳法以應用為主旨,連環拳可以連實,五行拳應時措用,握之為拳,伸之為掌,故又可變為連環掌,此乃徒手之應用也。無論刀槍劍棍,皆能刺,劈、砍、打,以應用,此乃手勢之變化也,故各種器械,均可包括無遺,則變化之技擊,豈清淺鮮哉。
四、四稍
人之血肉筋骨之末端曰稍,蓋發力血稍,舌為肉稍,爪為筋稍,牙為骨稍,四稍用力,則可變其常態,能使人生畏懼焉。
(一)血稍,怒氣填胸,豎發沖冠,血輪轉動,敵膽自寒,毛發雖微,摧敵不難。
(二)肉鞘,舌卷氣降,雖山亦撼,肉堅比鐵,精神勇敢,一舌之威,使敵喪膽。
(三)筋稍,虎威鷹猛,以爪為鋒,手攫足踏,氣勢兼雄,爪之所到,皆可奏功。
(四)骨稍,有勇有骨,切齒則發,敵肉可食,皆裂目突,惟齒之功,令人恍惚。
五、八字訣
四稍而外,又有八字焉,即頂、扣、圓、毒、抱、垂、曲、挺、是也,拳式站定,此八須具備焉,皆所以蓄力養氣,使敵我者無所措,此亦五行拳特有者也。而八字又各有三種也,分述之如下:
三頂:頭上頂,有沖天之雄,手外頂,有推山之功,舌上頂,有吼獅吞象容,是謂之三頂。
三扣:肩扣,則氣力到肘,膝胯扣則全身氣湊,手足指掌扣,則周身力厚,是謂之三扣。
三圓:脊背圓,其力摧身,前胸圓,則兩肘力全,虎口圓,則勇猛外宣,是謂三圓。
三毒:心毒如怒貍攫鼠,眼毒知觀兔之饑鷹,手毒如撲羊之餓虎,是謂三毒。
三抱: (另一說為三敏即心敏、眼敏、手敏是也。)丹田抱氣,氣不外散,膽量抱身,臨事不怯,兩肘抱肋,出入不亂,是謂三抱。
三垂:氣垂則氣降丹田,肩垂則肩能摧肘,肘垂則肘能摧手,是謂三垂。
三曲:兩肱宜曲,曲則力富,兩股宜曲,曲則力湊,手腕宜曲,曲則力厚,是謂三曲。
三挺:頸挺則精氣實頂,腰挺則力達四肢,膝挺則有彈力,是謂之三挺也。
六、開式九歌
身:前俯后仰,其式無勁。左側右斜,皆身之病,正而似斜,斜而似正。
肩:頭宜上頂,肩順下垂,垂左肩成拗,右肩自隨,身力到手,肩之所為。
肱:左肱前伸,右肱在肋,似曲不曲,似直不直,曲則不遠,直則力少。
手:右手在肋,左手齊胸。后者微拓,前者力伸,兩手皆覆,用力宜勻。
指:五指微分,其形似鉤,虎口圓滿,似剛似柔,力須到手,不可強求。
股:左股在前,右股在后,似直不直,似弓不弓,雖有直曲,每見雞形。
足:左足直前,斜則皆病,右足勢斜,前踵后脛,二尺距離,足趾扣定。
舌:舌為肉稍,卷則氣降,目張發聳,丹田氣壯,肌肉如鐵,力堅腹臟。
臀:提領臀部,氣貫四稍,兩腿相隨,臀部內收,低則勢散,故宜稍高。
七、八拳之法
一打法定要先上身,腳手齊到方為真,神似炮形龍折身,遇敵好似火燒身。
二頭打去意占中堂,兩手外撥人難擋,腳踩中門搶他位,就是神仙也難防。
三肩打一陰反一陽,兩手只在洞中藏,左右全憑蓋勢取,束展二字一命亡。
四手打起意沖胸膛,其勢好比虎捕羊,站實用力須展放,兩肘只在肋下藏。
五胯打中節並相連,陰陽相合得之難,外胯好似魚打挺,里胯上步變式還。
六膝打幾處人不明,好似猛虎出了籠,渾身轉動不停勢,左右明撥任意行。
七肘打三節不見形,用法全憑蛇出洞,拳打三節亦如此,連續使用莫要停。
八腳打踩意不落空,消息全憑后足登,蓄意須防被敵覺,起式好似刮地風。
八、六字解
一、采:鷹捉也;二、撲:虎撲也;三、裹:肘打也;四絕:刮地風也;
五、束:起也;六、藏:落也(藏身而落)。
九、內家拳之十八力
永力:動久不變,如張弓然。
反力:忽然全變,如弛弓然。[柔中含剛]
攝力:挽之使近,如右手控弦然。[吸化勁]
拒力:推之使遠,剛柔不入,如左手持弓然。
總力:能任辟重,如杠桿之倚點然。
折力:能分條段,如尖劈之斜面然。
轉力:互易不窮,如滑車然。
銳力:曲而能入,如螺絲然。
速力:往來飛疾,如鼓琴而震顫然。
動力:阻制馳散,如游絲之節動然。
擰力:兩短相違,如絞鋼而成繩然。
超力:一瞬即過,如屈鋼條,而使躍然。
鉤力:逆深至隱,如弭釣魚,時擒時縱然。
激力:強異爭起,如風浪鼓,乍生乍滅然。
彈力:驟起擊壓,無堅不摧,如弩括突矢,突矢貫扎然。
決力:臨機立斷,自殘不恤,如劍鋒宜陷,劍身亦折然。
偏力:不低即昂,不令相平,所以居已于重也如錐杵然。
平力:不低不昂,適劑其平,所以息物之爭也,如懸衡然。


太極拳的十二種松胯狀態

[ 錄入者:admin | 時間:2008-05-13 18:37:28 | 作者:陳雄 | 來源:http://linwentao56.blog.163.com/ | 瀏覽:163次 ]


 

  我在因特網上看到這樣一篇有關腰胯之軼事。先不辨文中軼事的真假,且信它腰胯的重要性。文中有一段內容是這樣敘述的。近代太極拳重要人物楊露 禪,教了吳全佑功夫,是為吳氏太極拳之始,后來楊露禪告老回鄉,吳全佑尾隨不舍,楊便下轎對他說:“我當天發誓,全部功夫都已教你,沒有一招留下,總之你記住‘圈內打人,圈外推人’便是。”所謂圈內即盆骨發力范圍,所謂圈外即盆骨發力范圍以外。太極拳不是只以柔勁化解人家來勢的,它可以發勁打人。而力量的終極來源就是盆骨,換句話說就是腰胯(原文該提法不夠準確,骨盆系胯中一部分,并不完全等于胯一筆者注)。人體最大塊的骨頭是盆骨,而太極拳正是用盆骨來打人,這是厲害之一;盆骨的發力,外表上不易看清楚,所以對方被打得折肢斷臂,仍不知何事,這是厲害之二(基于如此原因,有些拳師流傳“教拳不傳胯,傳胯師傅差”之說,把胯的練法與用法視為珍貴的守功東西,傳授腰胯要領時,不愿多作分解,顧慮徒弟把胯練好了會在功夫上超越自己--筆者注)。

  林泉寶先生在《武當太極拳行功心悟》一文中講到一個有趣的故事。以前有一伙強盜在江河中搶劫客船財物,并把船上所有的人捆綁手腳后拋向江中,許多人雖會游泳但均因手腳被困而溺死,唯有一人用海豚式游泳自救而生。通常我們習慣于蛙泳、自由泳、仰泳、蝶泳,這些姿勢都是以手腳的動作來游劃,而豚泳是以身體的 扭動來前進的,可不依靠肢體的動作。雖然游泳和太極拳并無直接的聯系,但這個故事對我們練習太極拳強調“以身領手”,以身法統帥太極拳走架揉手,是有一番啟迪的。太極拳的所有動作,初級時是以手領手,也就是以手指揮整個太極拳運動。然后是以身領手,就是身法主宰全身的運動,每一招一式,一切運動之主宰皆由 胯節指揮。太極拳名家鄭悟清先生曾經有一個比喻,以說明胯在太極拳中的重要地位。他深入淺出地說:木偶戲是中國的傳統藝術,當木偶在舞臺上表演各種動作時,都是用臺下演員的手來指揮,演員的手拉得越好,木偶表演得越精彩。太極拳的胯動作也是同樣道理,一切動作的變化莫測全依賴胯的動作。以胯根為主宰,牽 連發動全身運動。通俗點說,通過用意不用力方式使胯骨部位的收束、開張以及旋動整合起來,帶動周身骨骼聯動出擊,化節節分開,發節節合攏,就是這樣依靠胯部運動來發力傳勁。譬如出有手,而不是右手要出擊,乃是由胯襠(襠指會陰部分和兩大腿根內側)把手擊出。再如要收回右手,也是胯襠把它收回來。收與放全憑胯間。又如推手練習,對方用手封住我的左手并向我中心發勁,而我雖然被對方封著左手,但我的胯襠已轉換,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不進則已,如進必使其落 空,因為我的身法已經改變,重心也變了,并相機得勢用勁使對方失去重心跌出。

  太極拳傳人張志俊先生在《太極技擊功夫對身體各部位的要求》一文 中談到腰胯時說:“太極拳理曰‘不得機不得勢時,腰腿求之’。我認為這里少了一個字,應該是‘腰腿間求之’。腰腿問是胯,其位置格外重要。腳把地而的反作用力通過膝蓋送到了胯上,松胯便可在剎那間將力量送到腰部。不能松胯將會瞬間斷勁,功虧一簣。會松胯可卸掉對方來力之一部分乃至一大部分,降低了自身的重 心,使下盤穩固,為襠走下弧創造了條件;可加大腰部轉動的幅度,便周身協調;松胯是形成渾圓之力的必要條件;松胯有利于調整身法、步法、得機得勢使下肢運行變得輕靈。”本人基本認同張志俊先生對松胯的看法。

  松是太極拳的靈魂,整個放松功夫最難練的部位應是中、下盤,就是胯、膝、踝。尤其是胯, 因為胯是一般人習慣承載力量的地方,可能是倚賴骨盆大的緣故吧。大多數人用胯吸收身體上半身的重量,再加上姿勢有種種毛病,所以部分人練得腰酸背痛,脊椎受傷。通常胯放掉的力量會跑到膝蓋上,若膝蓋沒有放掉從胯轉移過來的力量,就容易損傷膝蓋(意即膝關節,由股骨下端、脛骨上端和髕骨構成,是人體較大又較為復雜的關節),進而阻礙練功的深入。因為膝關節受傷后,輕則影響走路行動,重則需要找醫生治療,練拳行功難以真正心靜體松,專心聚神。如果進一步把膝蓋力量放掉,轉移至踝(又稱踝關節,由脛、腓兩骨下端與距骨滑車構成),就進入落地生根的階段了。太極拳名家松緒金先生說:對于推手、散手技擊而言,一是借人之力;二是借地之力。要練到胯松透的境界,才能把膝蓋力量通過踝關節、涌泉穴放人大地。

  對于初學太極拳的愛好者來說,欲練松胯就先要明白胯 的部位。在生理學上所謂的胯系指股骨上節,大腿的折疊下陷處。換句話說,我們通常把腰和腿之間的部分叫做胯。胯關節由骶髂關節、髖關節、髖骨與脊柱的韌帶聯合、恥骨聯合、骨盆等部分組成。練松胯的重點之一是體悟搖臀蕩胯。所謂搖臀是以臀部一側胯關節為圓心,以骨盆為半徑的旋轉運動;蕩胯則指弧線提胯和弧線 落胯運動。放松骶髂關節對加速松腰起到重要作用,行拳時從大腿根部放松,注意操練髖關節的柔韌性和靈活性,這樣達到開活兩胯的作用。如果練拳時真的松開胯,尾閭就如一個鐘錘,向左偏時左胯落,同時右胯蕩起;既而有右胯落時尾閭已經靠過來了,由胯帶動全身直至手指、腳下涌泉。放松腹股溝和會陰穴、松腰斂臀 (亦俗稱塌腰)對松胯圓襠亦起到較大作用。另外注意胯關節和臀部肌肉要放松,不能死頂骨盆,夾僵胯部。松胯起碼要達到兩個目的:一是輕靈,通過胯關節的肌肉韌帶合理收縮舒張,胯關節的各骨關節能靈活轉動,不產生輔助肌肉韌帶做負功的現象;二是松腰沉穩,通過松胯更好地松腰,以身帶領肢體內外運動,恰到好處 地使意、氣、勁合一,能使身體協調完整,松而不懈,沉而不僵。

  對形體而言,堅持科學、系統的鍛煉,長期活動可使胯范圍諸如骶骼關節、髖關節等 關節軟骨增厚,肌腱、韌帶增粗,在骨附著處直徑變大,膠原纖維量增加,從而提高胯關節的抗拉能力及穩固性。通過放松伸展性練習,既可使參與關節運動的原動肌力量得到增強,又可使對抗肌的伸展性提高,與此同時關節囊、韌帶等軟組織在力的作用下伸展,增大了關節的靈活性,提高了關節的運動幅度,太極拳運動的重 心變換離不開胯關節的有效活動。

  對修煉太極拳內功而言,以胯襠為主宰的行拳練功,使之以身領手,引動腹內的太極輪轉,支配了逆腹式呼吸。一系 列的上下相隨、內外相合、連綿不斷,皆由此而成。陰陽、虛實以及丹田呼吸全賴胯襠之運轉,在外是拳架、揉手(亦俗稱推手)的練習;在內則是丹田的運轉。最后練就心意合一,由丹田統帥整個身體的運動。勁力的基礎在腳下,起動能的來源是腰胯。胯根是軸心,帶動各關節進行運動。襠勁轉圈由外達內,由內達外,渾然 一體。

  襠圓胯撐(中級階段)和松胯活襠(高級階段)這兩句話,似乎不難明白,但練到位卻是不易。為了讓太極拳愛好者有利于體悟松胯用胯,亦為與大家共同研討,本人在這里借雜志園地拋磚引玉,把自己多年的練法與經驗粗略整理,供同道參考,本文運用舉例指楊式太極拳,茲簡單介紹如下。

  一、縮胯

  縮胯是由前腳至后腳的髖骨和肌肉韌帶向后向內收縮,與腰腿合胯為一,而不是屈胯凸臀。縮胯在以守為攻(前半部分為防守,后半部分為進攻)的動作中運用較多。一般情況下前半部分做縮胯動作,既能形成身整退化,又能使下盤穩于泰山,并為后半部分進攻發勁提供足夠的動力距。縮胯用于如封似閉、倒攆猴、海底針, 或是其他弓步轉為半馬步的動作。

  二、落胯

  落胯是指在放松腹股溝的狀態下,髖骨和肌肉韌帶向下落。落胯時 前腳宜內扣一些,在胯關節松開時腹部下沉。胯以下肢體松沉至涌泉穴,胯以上肢體向上領勁(即虛領頂勁)。要落胯沉穩與腳蹬腰發協調順達,才能形成足夠大的反彈力,在穩固的下盤支撐下將勁道作用于目標上,產生預期的發放效果。落胯應是放松境界的層次,而非表面姿勢的技巧。因為技巧無論多高,擺出的落胯一旦受 到外力,仍習慣本能地去頂。然而進入松透的落胯,外力進來不是被吞入身體,就是被輕松化掉。太極拳傳人林文濤先生應邀在廣西欽州太極推手輔導站教學中說:接勁就是落胯,落胯要敏捷。落胯用于攬雀尾、栽捶、指襠捶等動作。

  三、坐胯

  坐胯是指在落胯的基礎上,臀 再加點下墜的意思。下墜的時候胯不能挺出去。坐胯時立身中正,臀部肌肉、胯骨自然下垂。膝蓋要朝著腳尖的方向微微頂一點兒,實腳尖有回扣之意。要體悟下肢在放松狀態下的對拉,要領做對了,腳尖、小腿肚、腿弓、胯根都會有沉脹的感覺。太極拳名家陳微明先生教授太極推手時指出:化勁首以松腰坐胯,以腰松沉之轉 動為主。坐胯用于攬雀尾、高探馬等動作。

  四、塌胯

  塌胯與頂頭懸同是太極拳身法立身中正的重要規則,從作 用上說它與沉勁、化勁、發勁等關系密切。太極拳名師張義敬先生在《太極拳拳理傳真》一書中談到塌胯時說:“太極拳多用弓箭步,初學塌胯,后腿髖關節必然緊張,很不自然,這正是不松的緣故。弓箭步的后腳,膝關節應微曲,如彎曲過多,髖關節就達不到鍛煉的目的。但膝關節太直也不對。這真是說來容易做時難,對于 初學者的確是非師指難明的事。塌胯,在求髖關節的靈活,特別是在立身中正身體下的靈活。小腹是一身重心所在,所謂氣沉丹田、松腰塌胯、開襠、沉氣等等說法,都不過是在強調降低重心而又靈活安穩。在髖關節靈活之后,再加以腰部的旋轉自如,才可能化解對方的來力,安穩不敗。一般化勁功夫不好的人,大多是沒有 經過嚴格的塌胯訓練,髖關節未能松柔靈活的結果。”運用弓步時先落胯,后塌胯。塌胯時腰背部、臀部肌肉放松,胯骨自然下垂,胯骨與腳底涌泉穴形成弓勢。太極拳名家林墨根先生在四川省太極推手教練員學習班上說:發勁時松腰塌胯,人就跌出去了。塌胯用于摟膝拗步掌、撇身捶等動作。

  五、開胯

  它不是指廣義的開胯,而是狹義的開胯,是指左右兩胯的對拉松開,膝蓋外展。胯的對拉松開是以意氣帶動形體,是胯關節周圍的肌肉韌帶內藏勻勁的繃松,不是松懈式機械的拉開。開胯后,其勢產生一種既沉穩又靈活的彈力,與意念一起形成整體勁。開胯發勁時應是瞬間爆發的,不宜延時僵滯。開胯用于單鞭掌、扇通臂等 動作。

  六、合胯

  合胯是指組成胯關節的各部分向命門穴至會陰穴之間聚合,與腰和腿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做好 合胯能使身勢整體穩固,若與意、氣、勁合理配合,必然使根基如泰岳之穩固。合胯是從外向里合,不是胯關節自身的緊縮和僵死。合胯發勁時應是瞬間爆發的,不宜延時僵滯;合胯化勁時則相機慢些,合至對方來勁化凈即可。合胯用于打虎勢、彎弓射虎等動作。

  七、轉胯

  轉胯是指前腳的胯關節及肌肉韌帶沿水平方向由內轉外或由外轉內的狀態,用于進、退行步時中間過渡的提腳動作,或在直勁轉橫勁、橫勁轉直勁的動作。若是行步時轉胯就是以胯領起虛腳提起邁出,前實腳轉胯的幅度以轉至后腳跟、后腳掌、后腳趾先后提起離地之時為準。轉多了會使身勢歪扭而影響重心,轉少了則提腳不自 然,要周身協調。實腳沉穩,虛腳輕靈。拳諺說“腰胯微轉鳥難飛”,既強調了腰胯在技擊發化勁時的重要性,也說明了部分動作最終的勁力是由身體單側作用到目標上,在完成技擊過程中,胯關節為了協調整體動作的完成,必須做出相應的轉胯動作。

  八、旋胯

  旋胯是指虛腳的胯關節及肌肉韌帶沿立圓方向由下轉上的狀態,用于橫向行步中間過渡時的提腳、收腳動作。譬如云手、十字手等動作。旋胯就是以胯領起虛腳提起橫向移步靠攏或邁出,虛腳旋胯的幅度以旋至腳跟、腳掌、腳趾先后提起離地之時為好。旋多了會使身勢變形而影響重心的穩定度,旋少了則提腳不順。要周身協調,實腳沉 穩,虛腳輕靈。

  九、脫胯

  脫胯是指髖臼和股骨頭好似脫開一樣的感覺,故有“胯松欲脫”之說,用于右左分 腳、踢腳、蹬腳等動作。太極拳的起腳擊打動作主要是由髖臼和股骨頭構成的髖關節來完成,又有胯關節周圍的韌帶、髂骨股韌帶、恥骨囊韌帶、坐骨囊韌帶等和腰肌、腹肌、盆帶肌、大腿肌等輔助完成,不同的腳打動作是一個復雜的協調工作。踢腳或蹬腳時把部分注意力放在腳尖或腳跟,以腳的末端上領,這樣做法可以減少 胯關節的支配意識,無意間就把胯關節放松了。還要做好整個身勢的虛實變換,若能配合丹田內氣發放則效果更好。

  十、提胯

  提胯是指實腳的胯關節及肌肉、韌帶向下松沉,同時虛腳的胯關節及肌肉、韌帶向上提起,形成上下相爭的松胯狀態。用于提手上勢、金雞獨立等動作。提胯利用上下折疊的勁道,能較好地傳遞地面反作用力,達到借地之力又借人之力來打擊對方。

  十一、送胯

  送胯亦俗稱跟胯,指對應前腳膝關節前面的胯部向前挺出。應意念命門穴把胯側前送去,或者想著骶骨托起胯關節向側前推去,有如葉大密先生所說“尾閭如行舟之舵”的意思。此時注意放松會陰穴和腹股溝、膝關節,讓腰、胯、腿的肌肉、韌帶恰到好處。送胯前腳是虛腳有虛腳的用法,是實腳亦有實腳的用法,目的是基本相同的,但中間過渡動作不一樣。由胯將勁力傳達至腰部,以爆發內勁將對方擊打、發放,如果送胯動作做成縮胯(除了用于引化的縮胯之外),會使胯關節本身及附著在胯關節上的腰、大腿的某些肌肉、韌帶出現負功,將起于腳的部分氣力在胯關節處被抵消或改變方向,錯失機會和勢能,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擊打、發放效果。 恰到好處地送胯,是得機得勢的表現。送胯用于斜飛勢、白蛇吐信、邊化邊發的動作等等。

  十二、抽胯

  抽胯是指左胯部或右胯部用意向前送出一點(但是不能著意用力向前挺),同時髖關節向上翻的松胯狀態,有如水泵抽水吸上之意。抽胯能把虛腳從腳跟、腳掌、腳趾很自然地帶起離地,用于進、退行步的虛實轉換。

  以上介紹了十二種松胯狀態,便于練拳者在盤拳架、揉手時對號入座自查。這個動作哪個勢是否松開了胯?太極拳特有的感覺是否良好?太極拳的貓形步包含落胯、塌胯、轉胯、抽胯、送胯等,多練貓形步,練好貓形步,對于體悟松胯很有幫助。

  太極拳是門內家拳,有看得見的形體動作,亦有不易觀察的內功運行。腰胯在太極拳中起著提綱挈領的作用,如何具體運作,用文字詞句來描述表達,很難完全準確,故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之說。由于本人掌握太極拳技藝、文字水平有限,恕有某些細節內容文不達意。所以說練拳者在聆聽了明師的指教講解后,還得在明師的同意下,用手撫摸一下明師示范動作松胯時骨、肉、皮的變化,這樣學法心中有數,比較明白。要想活胯首先從松柔入手練起,對于成年人學練太極拳,由于 胯骨、胯肌肉、胯韌帶鈣化變硬,所以相對青少年來說,不易把胯松開,兩三年時間能松開胯,已經算是較快的了。除了盤拳架、揉手之外,還要在明師指教下練些抖松胯骨肉、平圓立圓轉胯的輔助功法(注意的是不要誤練成扭胯翹臀的舞蹈基本功),提高支配胯靈活運動的意識與能力。但是真正的松胯仍在用意,不用拙力。


孫氏太極拳修為志仁習練手冊(二)


--------------------------------------------------------------------------------


嚴守“九要”規矩

一要塌(塌腰、塌腕)

二要提(提肛,決非用意識去提)

三要扣(扣背、扣膝)

四要頂(舌頂上顎、頂頭)

五要裹(裹膝、胯、肘)

六要松《松肩、松胯》

七要垂(垂肩、垂肘)

八要縮(縮肩、胯)

九要起鉆落翻分明(頭頂而翻,頭縮而鉆,手直而鉆,手落而翻,腳起而翻,腳落而鉆)

 

孫氏太極拳主要步型

l、丁八步:

(1)右足在前,左足在后,右足跟靠左足脛骨處(內踝處),兩足成四十五度。如攬雀尾。

(2)兩腳前后站立,與肩同寬,前腳尖微向內扣,后腳尖外撇約30度,兩腿屈膝,身體垂心落于兩腳之間,此為不丁不八步。

(3)丁八步起步快,出擊靈活,身體重心穩固,暴露面積小,有利于攻防實施。

(4)丁不丁,八不八,你不動,我不發。

(5)抬腳走步處處有磨擦,足踏貓距似。神活逾猿捷,虛中有實,實中含虛,進攻防守落步呈“丁八”。

2、錯綜八字步:左足在前向左外撇成45度,兩足成一錯綜八字。

3、八字扣步:兩足尖相對約二三寸,兩足后跟外撇,兩足尖內向成八字形,為玉女穿梭步子。

孫氏太極拳始終貫穿陰陽混-的太極勁。它的特點是形意之整、八卦之變、太極之靈的高度融合以至渾然天成一體。走架時應注意兩點:

(1)不要走成忽進忽退而應走成如水漂落葉,水流而葉不動。其要領是兩腳在運動轉換中,始終虛實分明,重心平穩過渡,兩腳猶如翹蹺板的兩端,身體重心在不露痕跡中由一端潛換至另一端,并要注意重心在前腳時,不得超過前腳的腳后心。重心在后腳時,不得超過后腳的腳前心。曲腿以膝蓋與腳尖連線基本垂直于地面(135度)。

(2)不要走成硬進硬退。而要進中寓退,退中寓進。走架在形與意上都要圓。如圈套圈,如環扣環。圈者,環者是掤、捋、擠、按、采、肘、靠,八勁之意在此中互寓、互換、互變之形成。此為走架中勁意流動的竅要。勁意就是勁之意味,亦即動之潛在趨勢。勁意狀態應如身披五張弓:兩肩根互撐,兩肘互撐(1),兩胯互撐,兩膝互撐(2),背椎與肩根、胯根前后互撐。總之,體內各種勁意要陰陽同根互寓,以守中和之勢,故日太極勁。要注意,這種互撐不是用力硬撐,而是以意微撐,全身筋肉有而似無,松不著力,唯全付骨架開合相連,均承體重。要“順中求逆,逆中求順”。前四字講的是在行拳中要于周

身內外走出陰陽互逆的太極勁。后四字則是說這種勁意的轉換要自然連續、圓滑、通順。此實為太極拳走架中竅要所在。如起手有鉆形,落手有翻意。起手時內氣下行,內外運動方向互逆。同樣,落手時,體內之氣由腰上行,其勁發于脊背,貫于雙手。一起一落內外兩圓相合,陰陽互逆。再如打“進步搬攔捶”時,切勿只管一味向前,而應走出形示于前,勁蓄于后。前捶打出時,意呈于外,要勁意深遠;同時后背要暗蓄撐靠堅實之勁,其意要幽深,藏而不露,蓄而待發。此外,在行進中,周身左右互撐,八勁或隱或現隨式轉換于身體內外。

 

技擊特點

(1)體松--松開周身關節,這樣,自然生出筋骨間的勁,這種勁發出來稱為驚力、彈力,而能將慣性降低到最低限度,全身上下不用拙力,骨節松開,擴張了四肢的張度。扭動幅度大,從而圓轉靈活。

(2)氣固--氣沉丹田,從而使小腹部位充實以利于下肢的穩固,同時,成為上肢放松的依靠與內力發力的基礎。

(3)神凝--意念專注,增強中樞神經在身體里面起的反射作用和對外界刺激的敏感。

 

“氣沉丹田”習練法

第一步練法:每日練拳后,借助于呼吸的深暢自然站立于樹旁,面前應無、運動之物象,以便于意動,上體放松,將意念由氣海穴經任脈下行到會陰穴時呼氣;隨吸氣意念由會陰穴內收沿小腹內腔壁上升至氣海穴。所不同的是,下行時是由一點紐成的一條直線,上升時此一點成為無數的點和線呈放射狀充滿小腹內壁,至氣海穴時,其扇面撒開的最寬部位齊氣海穴平,隨即這齊頭并進的布狀整體向后至命門穴處急速下卷,呼氣,同時肛門上收,此為一遍。然后,再自然吸氣重新開始。二手動作配合意念與呼吸,意念上升吸氣時,十指微微用力成拳,掌心一面上翻,意念下行呼氣時,十指自然松直。

要領:呼氣下卷時一定要肛門內收,不然會得毛病。此法初練時盡全力集中意念,每日二三十遍一般一年左右,便會自覺下腹部隨一呼一吸而運動起來,當不用高度意念集中,而能隨著意運動腹部時可進行第二步練習。

 

虛實步練習法

自然站立,周身放松,動作開始,同手同腳抬起,腿抬至大腿面與地平,手肘與大腿平,后腿彎曲,重心在后腿,吸氣;隨呼氣往前邁步,邁至前腳已完全落實于地面時,方可將重心前移。初練時,可使一同道在習練者邁出之腳剛接觸地面-瞬間,從其腳后跟猛力前勾一腳:使其意識至重心前移時機,從而虛實分清。

 

一、孫氏太極拳初級修為要點 走

走是動靜合一的基礎,是虛實轉換的根基。初學練走的基本要領如下:

1、身體狀態要以“九要”為規范。九要即是塌、提、扣、頂、裹、松、垂、縮、起鉆落翻要分明。

(1)塌者,塌腰、塌腕。塌腰是將腰松開,自然下垂尾椎骨不可上翹。塌腕即將手背與小臂撐圓,使手腕部骨節撐開,小臂與手背應成135度。

(2)提者,提肛。此意只可微有,不可太過。

(3)扣:扣肩、膝。扣肩使肩關節撐開,扣膝則帶動胯關節撐開,從而使身體上下勁間一致扣成-個圓柱形,于是勁通八方。

(4)頂。舌頂上顎,頭懸豎頂。舌頂則接通任督二脈,使神氣相通。豎頂,一是與塌腰相配合,使脊椎拔開,身形自整。二是使神氣貫通上下丹田,神氣升降往來合一。

(5)裹。裹膝、胯、肘。即是使身體的主要竅節帶動身體,向身體重向重心線疊裹,從而蓄以彈炸力。縮中有裹,伸時顯扣。

(6)松者,松肩、松胯。松肩是使肩自然下垂,并與豎頂相對拔,自然氣貫兩臂。松胯則需先兩足有虛實,虛足之胯,自然松垂,竅節脫開,是謂以靈。

(7)垂。垂肩、肘。指兩臂伸出后,手臂猶如懸垂之繩,兩端互抻,而手臂隨其自重有自然下垂之勁。

(8)縮。縮肩、胯。其一是指縮肩、縮胯之根,使四肢勁意貫通丹田,從而得內開外合之道。其二是兩臂兩胯外伸時,其根也要縮,從而使肢體兩端互逆,并通過脊椎主干使身體各主要竅節相互有機連通,得以外方內圓,勁意完滿。

(9)起落鉆翻要分明,并非指動作分明,而是指出要分清虛實與陰陽,起為陰落為陽;起為虛,落為實。起時內氣下潛,落時內氣自脊而上直貫兩掌手指,以腹之氣而言則是,起為實,落為虛。故所說要分明是內氣與勁意虛實陰陽的相互轉換。

九要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九要并重不偏頗。故九要合和則俱彰,偏其一則皆無。注意!!!

九要三層意思。其一是習者周身各主要竅節、兩肩根、兩胯根、兩肘、兩藤、兩腕和脊柱、骨縫之間互撐互合,貫通為一有機整體,其要核為“松”字。其二是各主要竅節之間虛實陰陽轉換自然,以致能帶動周身365塊骨節均能虛實轉換耦聯一體,其要為不離起,鉆落翻,則可謂之靈。其三是松腹塌腰虛靈豎頂,意收落于腹,意放走玄關,則神氣相交,真氣生焉。

須知:形松勁自整,意靜神自明。日常行止坐臥亦可以“九要”為規矩進行練習。

2、身體移動之要:邁步如槐蟲蠕動,往來似水漂落葉。即邁步時兩腳始終在虛實轉換當中,平穩過渡。其要領是:

(1)兩腳為翹蹺板之兩端,身體重心在不露痕跡中由一端潛換至另一端,且要重心平穩無起伏。

(2)重心在前腳時,不可超過前腳之腳后心;重心在后腳時,不得超過后腳腳前心。身體重心在此間移動。

(3)屈腿以135度為佳,只要膝蓋與腳尖連線基本垂直于地面即可。

(4)要進中寓退,退中寓進。即在運動過程中總要有相反的運動趨勢在體內潛而待發,蓄以待機而變之勢。故要先邁腿,待前腳落實后,再由松胯移動身體重心。

(5)移動要勻速,且身形仍以“九要”為規范。

 

二練習“九要”

歌云:練習九要是定律,初學入門切謹記;九要做到自超強,十年純功游天際。

九要是練習孫氏太極拳的九條定律。所以,練功者要以丹田為根本,以意氣力為運用,以九要為準則。這樣嚴格要求自己,就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而達于通曉入門之捷徑。 “九要”:一要塌,二要扣,三要提,四要頂,五要裹,六要松,七要垂,八要縮,九要起鉆落分明。

塌,就是腰往下塌勁,尾閭上提督脈之理。扣就是開胸順氣,陰氣下降任脈之理,提就是谷道內提,通脈固氣之理。頂,就是三頂,即舌頂上腭,頭頂天,手頂前,是通任督和舒展筋骨之理。裹,就是兩腿往里裹勁,如兩手心朝上托物,就必然要向里裹勁,是蓄氣待發之理。松,就是要松開兩肩如拉弓,但不能使膀尖外露,周身關節也要放松,主要是兩肩下沉,是使氣血暢通之理。垂,就是兩手往外翻之時,兩肘極力往下墜(垂)勁,是引氣下沉歸于丹田之理。縮,就是兩肩兩肘,兩胯與周身要極力往回縮勁,但不是松軟的收縮,而是周身要往一處收勁,使周身緊湊并成為一個內外堅實的整體,是防御外來打擊之理。起鉆落翻,就是起為鉆,落為翻,起為橫,落為順,起鉆是穿,落翻是打,起亦打,落亦打,打起打落,如車輪之循環無間,周而復始,是取勝之理也。

 

三、孫氏太極拳初級修為要點 勁與和

1、勁是內勁,整勁何來?即源于腳,因此“走”是“勁”的重要基礎之一。勁主要為三類勁:剛球勁、皮環勁、鋼絲球勁。另外,整勁的質量還取決于意念,氣息與骨系運作三者間的協同程度。協同的程度越好,勁的質量越高。

意圓形曲。意圓是指周身處處皆可作為力的作用點,且力的方向是可以轉換的,形曲指周身骨系如節節拱架相連,可產生“拱效應”。拱之根就是兩足。

①剛球勁的作用機理是:周身骨系之開合于瞬間作用于一線(合于一點),即通過前腳踩步后腳跟步的瞬間,周身骨系互撐于一線,勁自足起。在練習前腳踩步時要注意兩點。其一是踩步是搶點,即逼住對方重心,搶占發勁時機。其二是踩步時身體隨之前移,此時要視對手如一根枯草或一層薄紙,不可生畏縮之心。只有如此,身體才能協同同步,整個身形才有整體平移之移,為隨時發力打基礎。在練習后腳跟步時也要注意兩點:一是一踩即跟。在后腳跟的一瞬間,后腳有蹬勁,同時將拳隨勢打出,并前腳同時回搓(反撐),兩腿內側互

剪(夾膝)身體有前后彈顫之形。二是這個前踩后跟和后蹬前搓的過程是兩足的虛實轉換過程,在勁意上構成一個圈。要使全身虛實與這個圈協同同步,必須通過兩膝將足上的勁意傳至上身。由于兩足分立,兩胯相互關聯,故必須松胯,才能使足上的開合協調上體,并通過豎頂塌腰垂尾閭和松肩垂肘縮肩根,使身體處于內開外合之狀,周身成為整體力系以胯為軸,以足為根,彈射于一點,故日剛球勁。(形意拳求得)

②皮球勁的機理是:周身骨系的虛實開合與彼相洽合,并在彼發力之瞬間使我的力間與彼的力向相同。其初級階段是接引勁,至后為沾吸勁。故要周身骨系協調,量彼力的大小、方向,使自身與之相平衡穩定。

在練習中需注意的是,一是接點要松,不著力,但又不是躲閃,而是意在粘敷,在轉動中接彼之勁,亦即自身的接觸點有搓滾彼勁之意。二是接觸點雖松,不著力,但周身仍要整實不散,即豎頂塌腰垂尾閭,沉肩垂肘縮肩根,并通過松胯,以身體引領彼之向。同時,隨著兩胯的轉動,雙腳虛實互換。一般來說,彼勁擊我左身,我之雙足由左實右虛向左虛右實轉換,當彼勁擊我右身,我則雙足之虛實轉換與上述相反。若彼向前牽我,我則前足虛進,后足墜實。若彼向后推我,我則將胯松轉使重心移至前足,并隨身體的引領,后足虛讓之。總之,以使我的力向與彼的力向同向為要。而力的方向轉化之樞為腰胯,其

根為雙足。以“九要”為規矩,以上述機理分析為參考,通過孫氏太極拳的修為即可得此皮球勁。

③鋼絲球勁的機理是:周身骨系始終處于一種不斷變化的立體拱系狀態,即起于雙腳貫于周身的虛實開合是在不斷地變化之中,在交手中的具體變化將因敵而變。

此勁的特點是內合時如螺旋纏絲,外開時在搓滾中完成圓撐。

此勁在練習時重點也在足胯,通過兩足虛實曲直交變,相互纏擰而生。并通過“九要”而使其貫通周身,令身如一擰緊的彈簧,蓄勢待發,無處不是手。修為此勁當從孫氏八卦掌的練習中求之。此勁為孫氏八卦掌的入門勁意。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三個整勁皆源于兩足,故兩足的虛實變化曲直圓研是各類整勁的基礎。因此,當兩足虛實變化相對自如,并通過足胯相合將此貫通周身之后,三類整勁將融蓄,渾然一體,相機而變,互寓互生。孫氏太極拳之所以要活步的道理即在于此。此外,在應用中就一般而論,若發勁之機先于彼時,應以剛球勁擊之。當變勁之機先于彼時,應以皮球勁放之。當變勢之機先于彼時,應以鋼絲球勁抽彈之。總之,三勁蓄于兩足的虛實曲直之中,因敵而變。所謂“周身都是手,勁從腳下走”即是此意。

應該說明的是,初級整勁是明勁,源于兩足,謂之“形與骨合”中級整勁是暗勁,源于腹(下丹田),謂之“骨與氣合”。高級整勁為化勁(并非化介之勁,而是指無所不在的勁),源于目(玄關,上丹田),謂之:“氣與神合”。最高境界“勁自虛空發出”。

2、關于“和”。

和,即中和。所謂“得其環中以應無窮”即是此意。

在孫氏技擊體系初級修為時,要著重注意用功于三個方面。一是和諧,即無論走架,推手還是對搏,力爭自身肢體骨系相和諧圓融,周身勁意不散亂。二是和機,即無論推手還是對搏,要用心撲捉,利用體會各種時機(發勁之機變勁之機、變勢之機)。在練習中切不可為爭一時之勝負,恃強逞力,疏于機竅。否則雖偶勝于一時,但日后難以進階。三是和度,即無論推手還是對搏、出手,進步、量之大小要恰到好處。不可欠,欠則不達。也不可過,過則為人所乘。對搏中自身始終在動態穩定當中,發放、引化應力求在自己穩態范圍的極限之內,既不可出限度,也不能欠之太多。欠之太多,雖在此次接觸中尚末失穩,但給了對手下次打擊的機會,使自己陷于被動或失去良機。

總之,機會常常只是一點點,感之、得之很是不易。機會一旦放過,常常立即轉化為對手機會,于己非常不利。因此,在練習中應力求感受機會要準,把握機會要及時,利用機會要巧妙即恰當適度。此為“和”字在對搏時的精義。

 

孫氏太極入門談

如何正確理解孫氏太極拳呢?孫氏太極拳是一套由無為--心靜--無不為的完善自我身心的修為體系。孫氏太極拳是從建立心理上的穩態開始,通過一整套身心訓練的技術法要,使習者的心理與生理產生氣質的升華和改變,使習者的身心潛能得到最充分的開發和完善,最終使習者在此過程中知真悟道,得以大慧。所以是一套由形而下而至形而上的修為體系。要正確地掌握孫氏太極拳之健身、技擊等形而下之法要,亦需不離心態之恬談虛無這一法門。要“不求勝于人”,然后才能達到“神行機圓人亦莫能勝之”。只有不想著勝,到時候才可能練出勝人的功夫。非如此不能學好太極拳,非如此不能真識太極拳,此為步入太極攀正軌的第一法門。

學習孫氏太極,僅知其法門,健身足矣。但若用于技擊則還需了解掌握孫氏太極走架的意義、要求和特點。

孫氏太極走架的意義是,通過周身內外的虛實轉換、開合變化,以及進步必跟,退步必撤這種運動形式,使習者修為體悟周身勁意的陰陽互濟,以達內外合一,動靜合一,神氣合一的效果。所謂求中和以至神行機圓。

孫氏太極拳對走架要求:

1、神意要專注,所謂神凝意靜。專注于何?機體隨重心虛實變化中內氣之升降開合、勁意之陰陽互濟,以及拳式中所蘊寓的掤……等八法。

2、氣息要舒緩,開始呼吸以勿忘勿助為要。不離細微、均勻、深長,久之忘息。

3、身形運作要松、整、勻、輕、靜。即肩胯要松:自然下沉,不得較勁。身形要整,頭要豎起也稱豎頂。腰要塌住、尾閭下垂,有將脊椎拔伸之意,以腰帶動周身,動自腰始,不離“九要”規則。運動速度要勻,其動若靜。要進中寓退,退中寓進。身形起落要輕,起似沉、落似抬,不可忽起忽落,勁意要靜,求以形斷意不斷,式停意不停。以上為孫太極行行拳總結。

孫太極行拳走架特點。

第一,孫太極最本質的特點是將形意拳之內外合一和八卦拳之動靜合一融蓄在太極拳的陰陽混一的中和狀態之中。走架時重心無起伏和晃動,并通過活步使重心不斷在轉換當中。

第二,是進步必跟,退步必撤。一跟一撤有什么好處?其一,有利于重心潛換和動靜合一的能力。其二,有利于上下相隨,手足相顧,使習者在移動中不失六合之要。上下相隨是指內,即內氣上下相通,內氣隨重心潛換如輪滾動。手足相顧是指外,即周身及四肢隨重心移換要整而不散。好處還很多。

第三,孫太極是每逢轉身時,多以開合手相接。好處。其一,可誘導習者在走架中體悟太極拳之要義--圓研之理與升降開合的關系。圓研的實質是,身體隨重心之虛實轉換,內氣之上升下降完成自轉。在這個過程中輔以開合手便于誘導習者體會體內氣息之升降與重心潛換相協調。有利于從此式中求得圓研、升降、開合三者的統一。其二,開合手外在之形式為一開一合,內在運動是內氣之上升下降,乃任督之理,開手是通夾脊、督脈之理。合手是沖胃脘、任脈之理。就五行而言,此式有開肺經之要義。而打通氣脈,肺經為其首,肺經開通,齊經具可開矣。第四,孫太極用神特點是,講究蓄神待機,神不外張。

勁意隨重心潛換而周流不息地轉換,不可間斷,處處因勢利導,如圈、如珠、如環,圈者、珠者、環者乃是掤。.八勁之意隨重心潛換而走出之形式,八勁在此形式中互寓互換互變。所謂一出手就是渾元勁、六面勁、八個勁,其實質即在于此。第五,身形之特點:始終不失六合之要,以前虛后實為主,時時蓄以形意三體式之一觸即發之勢。于綿綿不斷、輕緩勻靈之中寓以隨機待發之勢。孫氏太極拳所以稱太極,其原因就是該拳貫串始終的都是陰陽混一的太極勁。作為入門初級的拳手走出的樣子應是形意腰、八卦步、太極胯。即身整、步活、勁柔。

1、孫太極具有內意鼓蕩、周身圓整、動靜互融合一的三大特征。將形意、八卦之長自然地融于拳式之中,使習者能產生形整內松,外動內靜的效應。即形意腰、八卦步、太極勁。使動與靜、變與整時空互滲合一。

2、通過太極拳的修為應使習者產生超越自我、識理、知度、自他共榮的人格傾向。

3、在行拳要領中以縮意歸竅來養生,以有而似無,勿志勿助而歸中,從而能綿綿若存直養人之中氣的方法。

4、在訓練方法上“體”、“用”循環共進。就是以“用”作為發現自身不足的地方,以“法”作為尋求解決問題彌補不足的途徑.在訓練中兩者應循環住復。

5、孫太極將形意之整實、八卦之靈變,自然地融蓄在太極拳的空妙之中。

孫太極在習練中要求中正平穩、舒展柔和

孫氏技擊初級層次境界特點

以形調息,練精化氣。即通過站樁、走架漸使氣通小腹(丹田)。此時站樁走架要意在丹田,行拳時要注意丹田處之開合,在拳架練習上屬協調自身虛實(均衡)階段。以“九要”為規矩,在走架中求以內外整齊如一,上下相隨,形意合一。在伸縮往來中求以協調同步,俱開俱合、均衡連續。注意要張中有吸,吸中有張。其要就是無論伸縮,總要掌心內吸同時抽住肩根、胯根和松腹,從而使丹田與手、足相通。

通過拳術練就“煉精化氣”的竅奧是什么?

其一是“九要”這一個原則。其二是要將此項原則貫徹孫氏三拳(形意、八卦、太極)的拳架練習中去。其三是在練習中要注意使這一原則與重心的變化相協調。即在拳架中使重心的虛實變化協調自然,利用重心處之開合轉換來調節氣血的運行和肢體的運作,引發內勁,產生煉精化氣之效。故無論形意、八卦、太極皆強調“動自腰始”,道理也就在于此。

 

重心動用的要則和形式

在拳術修為中,重心的運用是個核心問題。從開發內功上講,就是通過合理的拳架使重心的運作有利于調息合神。這是重心運用的第一要則。那么要使重心的運作能調息,則重心必須處于穩定狀態。故無論重心如何運作、轉換,都要上下無起伏、左右無晃動。從勁力修為而言,重心運用的關鍵也是平衡。勁的方向及觸點是由肢體控制,但勁的整實則取決于重心的平衡移動。重心的移動和轉換有哪些形式呢?從運動狀態上講是三種,即突然變動、連續變動、隨機變動。從運動軌跡上講也是三種,即直線運動、曲線運動(包括圓)、圓研運動(即自轉)。形意側重于突變和直線。八卦側重于續變和圓周、太極側重于機變和圓研。因此只有將形意、八卦、太極融合為一,才可能使勁意完滿。孫氏太極拳之所以要將形意、八卦、太極三種拳術提純升華、渾然為一,道理就在于此。

孫氏太極拳將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三家揉合為一體,一體又分為三派之形式,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它不但運用了八卦掌中的閃、展、騰、挪,手動必先身動,身動必先腰動,使腰帶動一切。而且利用形意拳中起、鉆、落、翻,起橫不見橫,起落不見落,出身不露形,一觸即發之本能和太極拳中沾、粘、連隨,以輕制重,以實破虛,把形意、八卦、太極拳融合成一體,它的韻味特點是:

1、姿勢上:太極拳注重松柔,八卦掌強調擰轉,形意拳起、鉆、落、翻。

2、步法上:太極拳腳的一端(腳跟或腳尖)先著地,逐步過渡到全腳掌著著地,八卦掌要求腳掌平起平落;形意拳步活,進步心跟,退步必撤。

3、速度上:太極拳是勻速的一氣呵成;八卦掌是急緩相間的一氣呵成;形意快慢間一。

4、勁力上:太極拳看沉勁、化勁;八卦掌看擰勁、活勁;形意拳看整勁。

5、動作上:

(1)太極拳是空動--看著有,摸不著,處處走圓弧(用意不用力,沾粘連隨);

(2)形意拳是直動--走直線,橫破順,順破橫,無堅不摧(拳猛、樸實明快、簡潔實用)

(3)八卦掌是變動--動則變,變則化,變化無窮,象萬花筒一樣。(靈活多變,運用了閃、展、騰、挪)

6、技法上:

(1)太極拳之脫、粘、隨技擊法;

(2)形意拳之劈、崩、鉆、炮、橫等擊法;

(3)八卦掌之削、塌、掖等掌法。

在勁力上勁味獨特,進退相隨,步活身靈,即有形意拳的跟步,又有八卦掌的身法,動作敏捷,舒展圓活,拳套如為行云流水,綿綿不斷。

總之,孫氏太極拳以太極為主體,揉進了八卦、形意之精華,動作嚴整,絲絲入扣,架式小巧緊湊,練時雙足虛實分明,每轉身以開合相接,以抱球為主,快慢間一,故又稱開合、活步太極拳,它適合任何年齡各種體質的人練習。

7、太極 十趾抓地

形意 之 腳打踩意不落空,消息全憑后足蹬

八卦 曲腿趟泥

8、太極拳主宰于腰 形意拳主宰于樁 八卦掌主宰于步

太極拳力靈 形意拳力實(剛) 八卦掌力巧

太極拳之柔 形意拳之整 八卦掌之活

太極拳走內圈 形意拳直踏中門 八卦掌走外圈

太極拳注重腰 形意拳重上肢(拳) 八卦掌重下肢(步)

 

懶扎衣充分體現三拳精髓:入手以單穿掌開始

太極拳畫圓 形意拳點“點” 八卦掌轉圈

孫氏太極拳將形意剛猛直入的手法,八卦掌靈活多變的身法、步法,巧妙入微地同太極拳交融一體,三家合冶一爐,創立了三派理論合一的拳術。

孫氏太極拳既有心靜意專,呼吸自然,圓活完整,協調連貫等太極拳特點,又有動靜相其間氣力結合,形神統一,剛柔相濟等 形意拳長處;還有身捷步靈,隨走隨變,身正步穩,勢勢相連八卦掌妙趣。

引進落空,便能四兩撥千斤欲要引進落空,先要舍已從人,欲要舍已從人,先要周身一家,欲要周身一家,先要周身無有缺陷,欲要周身無有缺陷,先要神氣鼓蕩,神不外散,欲要神不外散,神氣收斂入骨,先要兩股兩節有力,兩肩松開,氣向下沉,勁起于腳跟,變換在腿,含蓄在胸,運動在兩肩,主宰于腰才能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

走架所以要慢,不要快是因為走架是自己功夫,一動勢,先問自己周身合上數項否,少有不合,即速改換。孫氏太極舉在技擊和運動中的特點在于周身如“繩捆索縛”,猶如一只一觸即高速旋轉的陀螺,敵方的手越是靠近便越是離身體越遠,其支點與力點的距離越長,這樣在其末梢只須輕輕一撥即能使其偏離進攻方向,而慣性便使其失重,從而使自己占據優勢。這種以已之長--周身一家,靈活扭轉來最有效地實現引進落空就是孫氏太極拳運用勁力規律于技擊的科學方法。


如何把握太極拳的虛實開合
[ 錄入者:admin | 時間:2008-05-13 08:49:07 | 作者:西祠胡同 | 來源:西祠胡同 | 瀏覽:99次 ]
如何把握太極拳的虛實關系? 不倒翁為什么不倒?一是它只有一個重心,二是它的重心總是偏下,三是它的底都是圓形的,四是它上虛下實、上輕下沉。人,卻有兩只腳,如何掌握這種“不倒翁”的本領?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虛實互換,虛實互根,并且注意重心下移,在倒換重心時襠走下弧(為了在倒換重心時仍能保持下盤沉穩),以維護自身的動態平衡(又稱為隨遇平衡)。那么全身在復雜的運動中,各個部位,特別是四肢,如何和諧地相互配合,來達到這種平衡?這里要把握三種虛實關系:一是重心虛實的調整,二是發勁時的虛實關系,三是手足虛實的搭配關系。整套太極拳在行功過程中,重心不是偏左就是偏右,兩腳在虛實倒換中以維持身體平衡。陳式太極拳兩腳虛實比例一般是四六開,也有三七、二八開的動作(如虛步、仆步等)。發勁時,發勁之足為實,另一足為虛(與重心虛實是兩碼事)。上肢發勁與下肢配合問題,按陳照奎老師教拳,左手向前們下,或向下發勁,左腳必然為虛。但是,左手如果是向前偏上,或向上發勁,則左腳也可以是實。這與那種強調“凡左手發勁左足必虛,的機械虛多論大不相同。 如何處理好太極拳的開合關系? 把握開合關系,要注意四點: ①欲開先合,欲合先開,即逢開必合,逢合必開; ②開合相寓,即開中有合,合中有開。如“白鶴亮翅”定勢)雙臂展開而兩足相合、足合而膝檔開,兩臂開而兩手相合。而且先是兩手虎口相合,最后又變作兩手掌根相合。又如“初收”動作一,兩手相合(上搓勁),而兩肘卻要棚開(為加大搓合勁)。“懶扎衣”動作三,則是上合下開,總是開中有合,合中有開; ③掌握處處都有一個開合,例如,胸開背合,背開胸含。就是一只手中也有開合,如大小魚際合,拇指與小指合等等; ④要講求外形開合與丹田開合相配合,動作開合與內呼吸開合相配合,從而做到內氣鼓蕩,外形飽滿。陳照奎老師講:“推手時誰能合誰能贏。”他不僅要求手與手合,手與腳合,肘與膝合等等,而且要求有時左肘與右膝合,右肘與左膝合等等、要求把周身的勁合到一個著力點上,合到對方的,重心線上。開也是為了合,欲發勁,必先求勁合。“引進落空合即出”,就是強調一個合字 。

太極拳十三字訣

[ 錄入者:admin | 時間:2008-06-07 14:59:58 | 作者:林公炳堯先生遺著 | 來源:太極拳研究 | 瀏覽:56次 ]
太極拳是我國的優秀文化遺產之一,也是武術運動中的主要拳種。它對防病健身具有良好功效,各種年齡的人都能鍛煉。根據我個人五十余年練拳和教拳的體會,練習太極拳的要領可歸納為十三個字:
    (一)靜:就是安安靜靜、平心靜氣的意思。學太極拳首先要求我們排除雜念,專心練拳,這樣就能意識集中,思路專一,心無二用。其次是需要一個安靜的場所,方可細心揣摩,對一招一勢的姿勢和虛實的轉換、開合的變化等基本要領都要用心領悟,力求打得姿勢正確,較快進入所謂太極意境。用前人的話說,就叫做:“去其輕浮剛猛之氣,入于清靜無為之域。”

  (二)意:太極拳是“以意行氣”,練意不練力的內功拳。這就是說太極拳的一招一勢、一舉一動都是以意來領先的。什么是意?意就是心意,就是意識,意到哪里,手足就運行到哪里;心里怎么想,四肢百骸就怎么動。這動是愈輕靈愈好,而決不是憑力氣驅使手足運動。用意則輕靈自如,用力則僵硬遲滯。拳論說:“以心為主,而五官百骸無不聽命”,意發自大腦。

  (三)慢:有兩層意思。

   1.學拳不能性急。一般學拳的人,往往迫切要求很快地學會、學完全套拳。殊不知快慢不當,反而有弊無利。俗語說:“欲速則不達”,“慢功出細活”。初學時,要樹立一個慢慢學的思想。這就是說,學拳必須循序漸進,老老實實一步一個腳印,一招一勢地學。一招熟練后,再學下一勢,決不可粗枝大葉、不求甚解地學。慢慢學才能對手足的運行法則、架子定式及其運用的原理了解得比較透徹,對上下承接、虛實轉換等基本要領領會得比較清楚。看得多,聽得多,領會也多,練起來進步也快。學習的過程是一個吸收、記憶、消化、鞏固的過程,也是反復實踐、糾正謬誤的過程。這個過程寧可放長點,學到的姿勢架子也就比較正確,而且不會出現“走樣”和遺忘的情況。反之,如果初學時太馬虎,日后打拳必然要手足錯亂,運行呆滯,對行氣運轉等要領更是茫然無所知,天長日久,姿勢謬誤,校正起來就困難了。常言道:“寧磨千遍,不改一著”,學得雖慢實際是快,表面學得快,實際是慢,這就是兩者之間的辯證關系。

   2.在錘煉時應自始至終順其自然,慢慢運行。動作不宜太快,也不宜過慢。動作銜接要清楚。過快過慢或時快時慢都會形成前后銜接不清或上下脫節的現象。而在姿勢趨于正確、定型,動作運行納入正規以后是可以適當加快的。動作變快時,各種轉折、銜接的地方都必須做得十分認真,不可含含糊糊,一帶而過。動作由快變慢時也是一樣,總之必須做到快而不亂,慢而不散。

  (四)真:就是認真。學拳要“一絲不茍”、“鍥而不舍”。對一招一勢都要循規蹈矩。對眼、手、身、步的基本要求,必須毫不含糊。每一個姿勢都力求自然舒展,合乎規范,這樣久而久之,就不會走形變樣了。(為此,我自己是經常以澄甫先生和微明先生的拳照對照著練的。)

  有人問我:“你打拳的姿勢是不是一定正確呢?”我說:“所謂正確不正確,要看用什么標準來衡量。我學的、教的是楊式太極拳,我自信按楊澄甫、陳微明兩位先生的拳式,是不敢稍有大意的,是循規蹈矩的。”在個別地方,例如“彎弓射虎”這個動作中,我是把長拳(又稱藏拳)中的一些動作揉和進去,其目的是增加這個動作的對稱性,可更舒展順暢。

  (五)柔:是輕柔、柔軟。柔并不是輕而浮飄,軟而無神,而是“極柔軟,然后能極堅剛”的柔軟。這里所說的堅剛,不是笨拙的力、僵硬的力,而是指先天發自丹田--實際是腰脊(發自人身中之大中極之中的內勁)之力。又說:“先化硬為柔,然后練柔成剛。”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要從事一些體力勞動,哪怕是輕微的勞動,在勞動中用慣了局部的拙力,每當不能勝任時,還要有意識的使出硬勁,使胳膊、腿非常僵直。因此在初學太極拳時,手足的一舉一動總不免帶些僵勁滯氣,沒有一點綿軟的味道。輕靈就更談不上了。這種僵硬之力不除去,體內自然之剛勁就無從發出。其道理就像封閉的爐火,不能生焰發熱一樣。所以初學太極拳的人,一定要在柔字上下功夫。若未經過極輕靈極柔軟的習練,急于追求“剛柔相濟”、“柔中寓剛”、“綿里藏針”等高深技術,就必然誤入歧路。所以初學者應該從極松、極輕、極柔開始,極柔而至剛,萬法而歸一。老子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柔的目的就在于使它去僵,僵去則剛生,硬去則剛發。運用柔軟以迎剛,可以化剛為烏有。這是“有心求柔,無心成剛”的道理。周身柔和了,也就輕靈圓和了。練習日久,自會趨于“剛柔相濟”的境界。

  (六)正:就是端正,立身中正的意思。身法正者,身樁端正,無所偏倚。頭要“頂勁”,好像頭上有繩子懸著,做到懸頭豎頸,松腰沉肩。腰脊無凹凸彎曲之形,身軀不俯不仰,不歪不斜,手足肘膝肩胯,上下互相對應,身體就自然形成上下一條垂線。身正則上下通達,氣血運轉就暢通無阻。這不僅有利于氣沉丹田,而且有利于腰脊旋轉,使立身穩健,不失重心,做到既“無過”也無“不及”的不偏不倚之神態。

  微明老師教拳時常說:“為人之道,必須中正,有了中正,安舒也來了。”他還常用老子的話來講解拳理:“上善若水,居善地,心善淵,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尤字作過失解)。”微明先生把這番道理用到拳術上來,他說:“居善地者,得機得勢;心善淵者,斂氣斂神;事善能者,隨轉隨接;動善時者,不先不后;太極之無敵,唯不爭耳。”

  (七)連:連續的意思。練拳時運行自始至終如抽絲,綿綿不斷如圓環,處處無折斷。動是外形表現出來的,手足的運行轉換也是如此,特別是前后轉動,不僅要有承上啟下之意,而且要有連貫無隙之形。著著勢勢自然緊密結合,形成有機的整體。所謂“一氣呵成”、“勁斷意不斷”、“意斷神可接”等,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八)勻:就是均勻、勻稱。練拳時動作不能忽快忽慢,必須勻和而穩健。呼吸更宜勻和自然。運行的忽快忽慢,自會引起氣血運轉得忽弛忽張,從而破壞了勻和平衡,以至出現呼吸急促、動作散亂、不協調等背離楊式太極拳要求的現象,這身體都是有害無益的,特別是對康復者更為不利。

  (九)圓:圓就是圓圈、圓體。前人都用太極圖的原理來解釋太極拳的原理。太極乃無極而生,太極亦圓,但是有陰陽之別、動靜之機。所以太極拳的運動就離不開一個“圓”字。從它的外形上看,四肢的上下左右前后運動,從不直來直往,而是做圓環或者弧線運動。拳論說:“至于手足運動不外一圓”,圓弧運動則柔和自如,彈性自生。腰脊旋轉,催動四肢千變萬化;四肢變化帶動腰脊旋轉,那就自然形成氣血協調,神志舒暢。太極之圓其外無邊,其內無點。內外雖然有別,但不是分裂或孤立的,而是相輔相成的有機統一體。由外向內,以內催外,內外一致,緊密配合,兩者的關系如此,不可顧此失彼。太極拳的一舉一動始終不離一個圓字。

    (十)松:就是放松、松凈。“松”不是單指放松某一部分、放松某一關節,而是指周身肌膚骨節處處松開。前面已說過,練太極拳是以“意”為引導的。所以練拳時要有放松的意識。用意識來引導全身的肌肉和關節,四肢百骸由僵變柔,運轉也就輕靈圓和,勁力發放時自然無堅不摧。所謂松沉不同于松垮,不同于散亂,而要松而不懈,松而不散。懈則飄浮,散則無根。松沉則輕靈穩固而有勁。身軀形成上虛下實、胸寬腹實狀態。

  (十一)隨:就是跟隨、相隨的意思。也就是上引下隨,下引上隨,左右協調,周身一體,互相貫通。練拳時切不可左引右停,上動下滯,各不牽連。四肢百骸必須做到:“一動無有不動”和“一靜百靜”。形成習慣后,就不至于產生顧此失彼,瞻前不顧后的現象了。眼神和動作的關系是“眼神領先,各個關連”;腳步和身軀的關系是“步隨身換”、“身隨步移”。拳論說:“上若動,則下自隨之;下若動,則上自領之,上下動而中部應之,中部動而上下和之”,說的都是同樣的道理。

  (十二)恒:就是堅持,從不停頓。我們不論做什么,只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頑強不懈的學習態度,并能反復不斷的實踐,那么再大的困難都是能夠克服的,學拳也是如此。但多數人初學時表示態度誠懇,決心大,一旦學會了初步的架子,便以為已經全部學會了,學習的勁頭也就松下來了。其實,這才像一個剛剛學會站立的嬰兒邁出了第一步,離真正的功夫還相差甚遠。再過些時候又覺得練不練都無所謂,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任其自流,結果把已學會的也忘得一干二凈,前功盡棄,半途而廢。像這樣的例子是屢見不鮮的。所以我們應該每天堅持鍛煉,決不可間斷。初學時,可能由于改變腰腿習慣,會有站立不穩等感覺,但學了一段時間,就會覺得滿身輕松,吃得香,睡得穩,便得暢。身心愉快,體力增強,患慢性病者病情逐漸好轉。也有一些人意志不堅,怕苦怕累,或因環境變遷而被迫停練,事后覺得渾身不適,于是又恢復鍛煉,很快也恢復了輕松愉快。經過這種反復的人往往更能體會到太極拳的顯著效益。

  (十三)謙:就是謙虛、虛心。在練拳時,要虛心學習,不要淺嘗輒止。因為學習任何一門知識,都是沒有止境的,學拳也不例外。拳術的一招一勢,機智靈活,千變萬化。入門后,雖然有所理解,而其深奧之處,還有待于長期反復實踐,才能逐步理解。另外,應有自知之明,常以“滿招損,謙受益”為座右銘,經常鞭策和激勵自己。

  十三字訣的總訣就是一個“練”字,舍“練”而空談則總無益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引用 孫氏太極拳修習要訣
教你掌握太極的幾大要領
“步”“樁”合一的楊式太極步 (轉) - 太極老丁的日志 - 網易博客
學習《太極解密十三篇》有感
太極漲功妙法——“三空”習練法
上下九節勁,節節腰中發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邵阳市| 巩义市| 广平县| 泰兴市| 武穴市| 黄冈市| 甘泉县| 阳西县| 开封市| 习水县| 东海县| 教育| 益阳市| 克拉玛依市| 宁津县| 建宁县| 徐州市| 祁阳县| 都江堰市| 嘉善县| 罗田县| 南岸区| 威宁| 绍兴市| 富裕县| 铅山县| 武冈市| 竹山县| 祁东县| 通许县| 霍山县| 抚州市| 瓮安县| 思南县| 连州市| 建阳市| 崇仁县| 乌兰察布市| 清河县| 略阳县| 富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