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不好的人,要知道傷脾的3個因素,3法調理,健脾祛濕。
在中醫臟腑理論里,脾和胃是密不可分的。它們互為陰陽表里。其中脾屬陰為里,胃屬陽為表。
脾乃后天之本,先天之氣要靠后天來充盈、來滋養;胃為水谷之海,和脾一起運化精微、煉精化氣、煉氣化神。
所以,脾胃之間也還是有一些細微的差異的。脾是給人體輸送氣血的中樞,也就是氣血生化之源。
脾對機體的的真正作用是:補元氣,補陽氣,補正氣。所以,歷代醫家常說“脾生氣,腎藏氣”。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如果傷了氣血之源,陽氣也就會不足,機體臟腑的運轉失靈,吃得越多,病得越快。
雖然,我們現代人常說“胃不好”。中醫養生里,也有很多養胃的方藥。但大部分的胃不好,其實都和脾有關。所以,我們也能看到很多養胃的方藥,實際上就是健脾的方劑,或者說是在健脾的基礎上養胃。原因無它,因為脾胃同處中焦,脾為里胃為表而已。
那么,有哪些傷脾的因素呢?
容易傷及脾胃、尤其是傷脾的因素,大致有如下3種:
1、濕寒:
所謂濕寒,其實就是濕氣和寒邪的集合體。我們常說脾虛生濕、水濕困脾等等。而引起濕寒傷脾的行為,無非就是如下8個方面:
吃冷飲太多;空調溫度開得太低、吹空調時間太長;喜歡穿露腰腹的衣服;喝太多的涼茶;不吃主食,以副食為主食;寒涼性味的食物吃得太多;居住的環境陰暗潮濕;常年宅在室內,很少曬太陽。
2、邪毒:
所謂邪毒,也就是一些自然環境相關的因素。大致可以從3個方面來分析:
食物來源:以肉食為最“毒”。如果進食污染嚴重的肉食,體內容易滋生痰濕。這有點類似于毒素的“富集效應”,從而聚集在動物體內,并被人吃進體內;環境來源:污染不潔凈的空氣、飲水,也會增加人體內的是其毒素等;行為來源: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如抽煙喝酒、不參加戶外運動,不主動排汗,使毒素聚積體內等。
3、過勞:
內經有云“百病起于過用”。過勞也是過用之一。而能傷脾的過勞,大致有如下5個方面:
吃得過多,或者饑一頓飽一頓,增加了脾的運化負擔;思慮傷脾;脾主肌肉,過度體力消耗;久坐缺乏運動,從而久坐傷脾;房勞過度,傷氣傷血。
總之,脾胃為后天之本。身體的強健,能否更少免受外邪的侵襲,有賴于脾胃生化充足的氣血。上述3個傷脾的方面,最好能對照一下,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才能更好地養脾健脾。
要知道,脾虛也是現代人亞健康狀態的基本原因。盡管我們常說“腎為先天之本”,認為腎才是身體強壯的基礎。其實,歷代醫家里,有很多名醫的觀點是“先脾后腎”。認為后天的養生,以健脾為第一要務。
那么,我們了解了傷脾的3個習慣之后,對于如何養脾,就有了針對性的方案了:
1、溫陽燥濕:中醫常說“脾喜燥而惡潤”。自然界的物件如何能做到干“燥”?最簡單的方法莫過于升高溫度,健脾也與此同理。
如果能適當溫陽燥濕,自然就起到健脾的作用了。比如香砂六君子之類。
以健脾益氣的人參,燥濕健脾的白術、淡滲利濕的茯苓為基礎,配伍芳香化濕的砂仁和法夏,健脾理氣的陳皮與木香。全方健脾益氣,祛濕而不燥,益氣而不膩。脾胃虛弱、濕氣內生的人可以試試。
2、科學起居:外界的邪毒,都有可能傷及脾運。比如飲食食物、空氣環境。這就需要我們養成科學起居的習慣。俗話說“君子不立危墻之下”,這句話同樣適用于養生健脾。做好自身的防護,養成科學合理的飲食習慣,改善居住環境等等。
3、避免過用:現代人盡管生活水平提高了,但精神緊張與心理壓力反而增大。避免過用、過度操勞之類,就成了養生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比如辦公室一族、腦力勞動者要堅持定期運動,以此促進機體的氣血周流,從而起到健脾之功。
總之,脾胃為后天之本,健脾更是養護后天之本里的重心所在。上述3個傷脾的行為,最好都沒有。同時從3個方面做好健脾。脾健運了,身體的抵抗力自然更好,也就起到健體強身的目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