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5月
中央紅軍長征進入四川
此時,后有追兵,前有堵截
同時面臨著一道天塹——大渡河
十八位紅軍先遣隊員
迎著炮火乘小船強渡大渡河
創造了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跡
大型聲樂套曲《長征組歌》
1951年
為表現十八位勇士
勇往無前的革命精神
畫家傅抱石創作了
國畫《強渡大渡河》
大渡河兩邊是懸崖絕壁
中間是驚濤駭浪
十八位紅軍先遣隊員
乘坐一艘小船
迎著敵人的炮火和洶涌的江水
沖向重兵把守的對岸
他們的壯舉
為中央紅軍后續部隊渡河
殺出了一條血路
讓數萬紅軍戰士
順利渡過大渡河
在創作《強渡大渡河》時
傅抱石并沒有到大渡河現場采風
他詳細查找資料
采訪老紅軍戰士
他憑借扎實的國畫基礎
和高超的藝術想象力
僅用幾個月的時間
完成了這幅經典作品
畫家傅抱石
傅抱石用他特有的筆法
描繪大渡河湍急的水流
近現代美術史上和中國畫的創作論里
把這種筆法叫做“抱石皴”
看視頻
聽美術專家詳細解讀“抱石皴”筆法
居于畫面中心的一葉小舟
飄蕩在驚濤駭浪之中
畫家采用了俯視的視角
更加劇了這種險勢

畫面中
整齊的船槳排列在船側
船頭站立的一人
正揮手指向前方
畫家通過視覺傳遞
在觀眾心中埋下了
紅軍戰士穩步向前勝利的信念

傅抱石通過光影效果的處理
表現了大渡河上險峻的浪濤、
河對面山峰的險峻
展現出一種戲劇性的沖突
這種光影效果不是傳統文人畫的湖光山色,而是賦有一種沖擊力的天光水色。
——美術專家于洋
長征已經過去八十多年了
大渡河的波濤依然洶涌
然而大渡河兩岸人民的生活
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中國工農紅軍強渡大渡河
紀念碑和紀念館
讓絡繹不絕的游客
感受那一段慷慨激昂的英雄史詩

今天
偉大的長征精神
依然鼓舞著我們
在新長征路上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而努力奮斗!

畫家傅抱石在創作過程中
遇到了哪些問題?
讓我們跟隨黨史專家江英
美術評論家于洋一起
了解《強渡大渡河》背后的故事

更多精彩內容
敬請關注
CCTV-1
4月5日 22:30檔
《美術經典中的黨史》
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科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