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洞見·辭愚
“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在這一番千錘百打中,有些人在自我放棄中不斷沉淪,有些人生猛地一路高歌前進。
生活波瀾,命運起伏,我們雖無力斡旋,卻可以選擇以何種姿態迎之。
遇事修性
所謂:薄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質,經霜猶茂。
人生亦是如此。
在人情浮沉中打磨韌性,才能經得起世界刁難;在世事歷練中沉淀靜氣,才能洞察解決之道。
曾國藩也曾說過,經一番挫折,長一番見識。
在參加科考時,連續六次落第,還在大庭廣眾之下被批責文章寫得爛,雖然也心灰意冷過,但他立刻調整心態,總結問題,第七次考試就中了舉人;在為父親服喪期間, 咸豐帝以批準守孝變相收走兵權,這幾乎讓他萬念俱灰,但他馬上反思自己剛愎自用,之后變得謙遜平和。
清代三朝帝師翁同龢書有一聯:“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
沒有誰可以輕而易舉地托舉起生活。當我們遇到諸多不測風云時,自暴自棄是一條路,但另一條路就是迎難而上。
胡適說:“昨日種種,皆成今我,切莫思量,更莫哀,從今往后,怎么收獲,怎么栽。”學會把每次的刀山火海都當作破繭化蝶的考驗,闖過一關有過一關的收獲,捱一次傷痛有捱一次的覺悟。在某一刻就會發現,我們可以坦然面對一切挑戰。
無論生活設下多少關卡,都能在這泥濘路上行穩致遠。
遇人修心
夏目漱石曾感慨:“發揮才智,則鋒芒畢露;憑借感情,則流于世俗;堅持己見,則多方掣肘。人世難居。”
有一個這樣的人際關系定律:無論身處哪個圈子,遇到不順心的人和事的概率都是基本相同的。即使你逃離了這個,也會有新的不如意進入生活。
既然不愉快的人和事避無可避,不如以豁達心態處之。
蘇軾曾遭好友章惇迫害,被流放到瘟疫橫行的南方地區。后來,章惇被罷相,蘇軾免罪回京。章惇的兒子生怕蘇軾報復,連夜寫信求情。
蘇軾回信寫道:“但以往者,更說何益,惟論其未然者而已。”意思是說,過去之事無需再提,讓它過去吧。
但就如尼采所說的:“與惡龍纏斗過久,自身亦成為惡龍;凝視深淵過久,深淵將回以凝視。”過多地與爛人糾纏,只會讓自己變得面目可憎。
人的一生里來往無數客,有人增光添彩,有人抹黑中傷。如果遇人不淑,那就視作修行,不為潑語所惱,不為惡行所怒。以磐石之心面對爛人爛事,縱使他有千般伎倆,也亂不掉心境。
弘一法師曾滯留七塔寺,老友夏丏尊遷來拜訪,看到弘一法師吃飯時,只有一盤咸菜。
夏丏尊不忍地問:“難道這咸菜不會太咸嗎?”“咸有咸的味道。”弘一法師回答道。
吃完飯后,弘一法師倒了一杯白開水喝。夏丏尊又問:“沒有茶葉嗎?怎么喝這平淡的白開水?”
弘一法師笑著說:“開水雖淡,淡也有淡的味道。”
生活終究不過是一場修行,修的是無論身處何種境地,都能怡然自洽。也許是在陋巷里一簞食一瓢飲,但精神世界萬物豐盈;也許目之所及都是荒涼破敗,但內心自有清喜的水澤。
對于大多數人而言,生活是一條莫能御之的洪流。但有時,世界的模樣往往取決于我們如何看待。
影視劇《余罪》中有一段話頗有深意:“你說為什么那些小孩,進了游樂場之后,就算他們摔倒了,他們也不會哭。”
“因為他們來不及哭,他們要馬上站起來接著去玩。如果你把你的人生當作這個游樂場,那你以后,就算跌倒了,都不會哭。”
的確如此,生活可以很小,小如大鬧一場的人間游戲;生活可以很大,大如一場不可承受之重的跋涉。在某種意義上,我們內心才真正決定了酸甜苦辣等人間百味。
朱德庸說:“這個世界沒有什么好畏懼的,反正我們只來一次。”
我們難以改變時間,但可以改變生活心態。活得再從容點,無憂無懼百般艱難險阻;活得再大膽點,不怯懦于他人的流言歧視。
一步一修行,一歲一成長。就如璞玉雕琢到最后,可見珠華潤光流轉。
人生修行到最后,簡淡與繁華存乎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