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期管理理論
1. 科學管理理論
從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管理逐步成為一門科學,并形成了科學管理學派。這一學派注重工作任務的分析與設計,以提高生產效率為直接的管理目標,以便增強組織效能,即通過科學的管理方法,取得高額利潤和長遠發展。科學管理的主要代表人物是Frederick W.Taylor(1856—1915)。Taylor通過在伯利恒鋼鐵公司進行的著名的“搬鐵塊”實驗和“時間—動作分析”,以及相繼完成的“鐵鍬實驗”、“金屬切削實驗”等多項實驗,提出了“勞動定額”、“工時定額”、“工作流程圖”、“計件工資制”等一系列科學管理制度和方法。他于1911年所發表的《科學管理原理》一書,成為科學管理學派的代表作。Taylor提出了以下科學管理原則:
(1)把工作組織的所有責任分配給經理而不是工人。由管理人員負責工作的計劃和設計,而讓工人執行工作任務;
(2)運用科學方法決定每一工作任務的最好方式。由經理設計每位工人的工作,確定完成任務的標準和方法;
(3)對每一種工作選擇最適合的人。經理應該使每位工人的能力與各自工作的需要相匹配;
(4)對工人進行培訓,以便正確從事其工作。經理應該訓練工人在工作中運用標準的方法;
(5)對工作作業進行監控,以保證正確執行具體工作程序,并取得適當成果。經理應該實施規范的控制,確保所管轄的工人總是以最佳的方式開展工作;
(6)通過計劃工作任務分配和消除中斷動作來提供進一步支持。經理能夠幫助自身工人繼續完成高水平工作任務。
科學管理的焦點仍然是人。其他一些管理科學家也在科學管理的發展中作出了重要貢獻,例如,Henry L.Gantt(1861-1919)建立的“任務獎金工資計劃”,把員工任務成效與管理人員的獎金聯系在一起。他所發明的“計劃比較圖表”,以甘特的名字命名,稱為“甘特圖表”。現代管理中流行的“方案評價與回顧技術”,(PERT)就是以甘特圖表為基礎的。Frank Gilbreth (1868—1924)和Lillian Gilbreth夫婦(1878—1972)發明的一種快速測量儀,進行了動作研究,對工人操作時的手部動作進行了細致的分析,確定了每一動作所需的時間。我國企業現行的“勞動定額”、“工時定額”、“計件工資”等管理制度,都在很大程度上來源于“泰勒制”。這些制度與系統的管理目標聯系在一起,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當時工業心理學的主流以曾經擔任美國心理學會主席的Hugo Münsterberg(1913)為代表。他的《心理學與工業效率》一書系統地總結了早期管理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論述了采用心理測驗方法選拔合格員工的心理技術學問題,主要研究職業選拔和職業培訓、工作疲勞、勞動合理化等方面的問題。Münsterberg成為把心理學應用于商務與工業的先驅,尤其在工作安全和把能力傾向與工作樣本測驗用于員工選拔方面著稱,并且,第一個把效度驗證作為正式標準程序引入人員選拔實踐。正如Münsterberg的經典論著題目所表明的,早期工業心理學主要關注的是通過更好的員工選拔、培訓方法、工作設計和工作場所布局等關鍵途徑,提高工作效率。因此,其思路與科學管理理論相一致。他所創立的心理技術學研究的基本思路是,挑選和培養合格的人員去適應他們所要掌握的機器和承擔的工作任務,即解決人適應崗位的問題。這些研究為管理心理學體系的形成作好了準備。
2.行政管理理論和組織理論
幾乎在科學管理發展的同時,行政管理學派也日益引人注目。與科學管理學派注重降低生產活動成本的思路不同的是,行政管理學派強調提高行政管理程序的效益。行政管理學派以Henri Fayol (1841—1925)為代表,他在擔任法國礦業及冶金公司的總經理期間,提出了一系列行政管理原則,首先確定了四大管理職能:計劃、組織、指揮和控制。他具體論述了十四條管理原則:(1)工作分工;(2)權威與責任;(3)紀律;(4)指令單元;(5)指導單元;(6)個體與整體利益;(7)人事報酬;(8)集中化; (9)層次鏈;(10)命令;(11)平等;(12)工齡穩定性;(13)首創精神;(14)團隊協調。
Fayol的理論對于組織管理理論與實踐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與此同時,Max Weber(1864—1920)的層峰組織模型描述了管理的分化與整合特征。他提出層峰組織的六大特點:選拔與晉升標準、權威層次、規則與規章、勞動分工、書面文件和所有制分離。上述理論為提高行政管理規范化和組織效能研究,奠定了充分的理論基礎。
二、行為科學理論
現代管理理論的重要發展是1930年代至1970年代興起的行為科學理論。行為科學理論涉及心理學、政治學、社會學、人類學和管理學,行為科學的研究使管理思想出現了重大的轉變,即從強調個體特征轉移到注重“群體動力過程”,從而使管理心理學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和完善。
1. 霍桑研究與人群關系理論
行為科學學派是以霍桑研究為標志而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在1924年至1932年的霍桑研究中,以哈佛大學著名心理學家E.Mayo為首的一批學者,在美國芝加哥附近的西方電氣公司霍桑工廠進行了一系列實驗,運用科學方法考察員工工作行為。
霍桑研究分為三個階段,用以評價物理條件變化和管理措施對于工作效能的影響。在霍桑研究的第一階段,研究者分析了廠房照明對生產率的影響。測試組所在的工作場所照明強度變化,而對照組則處于恒定照明強度條件。研究者曾預期,測試組員工會由于燈光的明暗而影響勞動生產率;對照組則會因為照明強度恒定而保持產量穩定。出乎意料的是,兩個組的生產率都提高了研究者們分析認為,可能是社會條件變化,如員工受到研究者的重視,說明了兩組生產的提高。為了驗證這一假設,研究者進行了進一步的實驗,考察職務簡化、獎勵、縮短工作時間、工間休息和友好監管等措施的效應。結果表明,生產率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管理方式和群體關系及規范而引起員工態度的變化。因此,霍桑研究表明,員工的士氣和積極性主要決定于群體規范、群體獎勵和工作支持等社會心理因素。霍桑研究對注重效益與個體的科學管理和行政管理原則提出了挑戰,并推動了“人際關系”理論的發展,把管理的焦點從單純改進效益轉移到增強員工成長、團隊關系和滿意感。霍桑研究可以說是管理心理學的開端。
2.X理論與Y理論
1960年代,人群關系理論出現兩個基本思路:X理論與Y理論。Douglas Mcgregor(1906—1964)提出了X理論,其基本假設認為:
(1)人天生是不喜歡工作的,他們會盡可能逃避工作;
(2)多數人都不愿負責任,無雄心大志,必須受別人的指導;
(3)用強制、懲罰的辦法才能迫使他們為實現組織目標而工作。
持X理論觀點的管理者,單純從經濟效益出發來管理和組織生產的各種元素──金錢、材料、設備和人員;注重于激勵員工、指揮與控制他們的行為、矯正其行為,以滿足組織的需要;認為員工對于組織需要都是被動和抵制的,需要加以說服、獎勵或懲罰。McGregor認為,科學管理與行政管理學派比較傾向于X理論,而人群關系理論則更接近于Y理論。
Y理論主要有以下幾點假設:
(1)在體力和心理上努力工作,就像游戲和休息。人們生來并非不喜歡工作;
(2)外部控制和懲罰并非僅有的指揮工作、實現組織目標的途徑,人們能對所承諾目標的實施進行自我指導和控制;
(3)對于目標的承諾與對成就的獎勵密切有關,最顯著的獎勵是自我和自我實現需要的滿足,它會使人們朝著組織目標而努力;
(4)回避責任、缺乏雄心大志、追安求穩等,都不是與生俱來的特征,在適當情景下,人們會學會接受和尋求責任;
(5)人們都具有想象力和創造性,并能在現實中加以運用。
持Y理論觀點的管理者,除了從經濟效益來組織生產的各種元素──金錢、材料、設備和人員,還把注意力放在幫助員工認識和開發自身的各種能力;管理的基本任務是設計和安排各種組織條件與方法。Y理論注重于幫助員工學會管理自己,而X理論則試圖對員工加以控制,這是兩種十分不同的管理思路。
行為科學理論研究的問題范圍很廣泛,既包括個體的激勵、滿意,也涉及群體動力、領導行為,以及組織管理的一般問題。這些問題也成為管理心理學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3.管理心理學應用
到1930年代末,盡管只有100位左右的工業心理學家、管理心理學在“二戰”期間卻獲得了重要的進展。1921年,卡內基技術大學授予第一個工業心理學博士學位。工業心理學逐步成為重要的職業領域,許多企業開始錄用全職心理學家。同時,專業心理學咨詢公司也應運而生。西部電氣、美西百貨、寶潔公司等各類公司都從心理學咨詢公司雇用心理學家,取得管理心理學服務。
三、開放組織理論與戰略管理理論
1.權變思想與認知理論的影響
從1960年代起,組織管理理論和管理心理學受到權變思想和認知理論的顯著影響。權變的觀點認為,沒有哪一個理論、程序或規則是在所有情景中都是行得通的;特定管理途徑的有效性取決于所管理的情景特征。由于權變思想的影響,組織管理和管理心理學理論開始把研究重點,從尋求具有一般意義的管理規則轉移到探索特定理論的關鍵條件。在研究的構思上,日益注意理論和關鍵因素的層次性。1970年代以來,出現了一系列具有權變思想的新理論。
另一方面,隨著認知心理學的興起和發展,人類信息加工的思想也對管理理論和管理心理學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在認知能力、因果關系歸因、激勵理論、管理決策、人員選拔與評價、領導模式、組織設計和學習組織等領域,都提出了注重管理心理深層次認知成分的理論模型。例如,有關激勵的認知評價理論和有關決策過程的權變理論等。
2.開放式組織理論
1970年代初,出現了開放組織理論。這一理論把組織看成一個系統,這個系統由若干相互關聯的子系統組成,并具有向外界環境開放的特點。其基本思想認為,子系統應付環境變化的能力以及子系統之間的協同程度,決定了組織的整體功能。一個組織可以包含行政、生產、財務、市場、銷售、人力資源等子系統。組織的生存與發展,取決于這些子系統的協同能力。
開放式組織理論的典型模型有D.Katz與R.L.Kahn的系統過程模型和F.Emery與E.Trist的資源轉換模型。我們將在本書有關組織理論的章節中作專題討論。開放式組織理論的研究使得管理心理學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日益注重組織層面的問題,有力地推動了管理心理學的發展。
3.戰略管理理論
1980年代后期,隨著跨國經營的迅速擴展和組織變革的持續深入,管理理論越來越重視戰略管理的思想。“戰略管理”的概念起源于軍事管理,“戰略”一詞來源于希臘語中的strategos,意思是指一位將軍有關某次戰役的整體設計。戰略管理是有效地設計、實施和評價跨職能管理決策的過程。戰略管理針對組織目標作出資源規劃、制訂使組織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管理戰略。戰略管理要求管理者采用新的管理思路:超越組織邊界和時間構架。這就是說,戰略管理需要從組織內外關鍵因素及其互動關系和時間發展階段的整體、動態的觀點出發,設計與確定管理舉措和行動。
戰略管理理論的發展大大拓寬和加強了管理心理學的組織心理研究思路,尤其在組織文化、交叉文化理論、管理授權和團隊建設理論等幾個方面形成了新的領域。
四、管理心理學與相關學科的關系
當今的許多管理心理學家,一邊在大學的學術機構從事研究,一邊在各個應用領域檢驗管理心理學理論,尤其集中于人們在組織背景中的行為。管理心理學和組織行為學與人事管理學有著密切的關系。組織行為學在很大程度上來源于管理心理學,不過,組織行為學與管理心理學相比,覆蓋更廣的領域,并且更為關注組織層面的因素和問題,需要運用心理學、社會學和人類學等多學科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