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創業相關理論研究。
1、大學生創業傾向研究。
Brown(1990)研究發現在20世紀90年代初,僅有2%到5%的英國學生在畢業之后立即創業。Brenner et a1(1991)在研究中也發現了學生普通較低水平的創業傾向。其研究指出,盡管55%的高年級學生都是經管類專業的,但在回答自己選擇的時候,只有5%表示會將創業作為他們最可能的職業選擇。Kolvereid (1996)對挪威商學院學生的調查結果中也發現了相似的情況。大約43%的學生更愿意將創業作為職業選擇,但是只有7%的反饋者認為他們創業的可能性在75%以上。
但從另一些信息可以得出大學生創業活動的實際參與程度較高,如Jacksonand Vitherg(1987)認為作為對國際競爭的一種反應,很多組織都在削減開支,進行流程重組。在大公司里供職的好處,諸如工作安定、報酬穩定等,都己經失去了吸引力。同時,創業所帶來的價值,諸如獨立、挑戰和自我實現等,變得越來越令人向往。Kolvereid (1996)指出創業對于商學院的學生和畢業生是最具吸引力的選擇,部分原因在于學生對在傳統大公司的職業越來越感到失望,因而越來越渴望自己創業。在對英國學生的調查中發現支持了一發生25%的反饋者表示
有創業的想法,41%的反饋者有創業傾向。Karr(1985)發現有46%的美國大學學生考慮過將創業作為自己今后發展的一個重要選擇。美國著名商學院的MBA對創業則表示出了更加顯著的熱情,44%的MBA將“成為一個獨立的企業家”作為自己的長期職業目標(Sanholta, 1990) Hart和Harrison在1992年對北愛爾蘭的高中生所做的調查中顯示,47%的學生表達了希望自己創業的想法。愛爾蘭的一個調查結果也顯示了很高的平均創業傾向(Fleming, 1994)在美國的調查研究中也存在著這樣的結果。
在有關我國大學生創業現狀的調查報告中指出:有63.3%的調研對象考慮過創業但是有疑慮而未進行,正在進行創業或已經成功創業的人數只占總人數的4.6%。男生的創業意向強于女生。調查報告還顯示,創業意向與專業及學科還有一定的關系,商學院學生的創業意向要強于其他學院。
有關大學生的創業需求,很多大學生認為創業資金、創業團隊、創業項目、人脈資源和良好的心態是創業成功最需要把握的因素。
2、影響大學生創業因素研究。
對于個人背景方面的研究,霍茨依金((D.Holtz-Eakin)指出有創業經驗的父母向兒女提供資金、創業經驗,兒女創業的機率最高。Scott和Twomey (1988)研究發現父母擁有公司的學生更傾向于選擇自己創業,Doh (1996 )認為學生的背景以及性格與創業興趣之間卻表現出很大的聯系。但Brenner(1991)在美國商學院的本科生中卻發現父母在學生創業意識中的影響作用并不大;Ghazali(1995)在新加坡的研究發現父母對學生的職業選擇影響并不大。
《中外大學生創業現狀比較調研報告》指出:大學生創業面臨的幾大問題中在個人素質方面主要是知識理論與實踐脫軌,對政策了解利用不足,缺乏必要的經濟方面知識。在外部環境方面,主要是:資金難求,缺乏專業的創業指導服務機構,高校未能充分發揮其作用,學業事業平衡難,缺乏社會組織的支持。
在學業創業的學業平衡方面,黃林楠、王琳、于洪軍、吳紅:《大學生創業教育模式的探討》(《江蘇高教》,2010年第2期)提出了適合我國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模式,引導高校對大學生進行全程指導,為大學生走向社會創新創業做好準備。分為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各階段教育,使大學生創業教育逐步由基礎走向專業。另外,吉林大學王巍碩士論文《大學生創業模式研究》歸納出大學生創業的三種模式:兼職型創業、休學創業和大學后創業,并對三種模式作出了評價,得出結論是我國目前大學生創業的最佳模式是:大學后創業。
學校創業教育因素研究,Leibenstein (1987)指出企業家人力資本是可以通過教育或培訓形成。Argyris and Schon (1978)認為學習對表現有很強的影響,個人和組織也會持續受到內外部環境的影響。Clouse (1990 )通過實證分析,將創業教育和學生創業決定做了回歸聯系,發現學生在接受創業教育前后,其決定創業與否有著顯著的差異。Barkham (1993)認為教育水平更高的企業家更易于創立更大的企業。Chen(1998)在對一個美國學校MBA學生的調查中,發現學生上過管
理類課程的數目與創業意識正相關。Sagie & Elizur (1999)認為其它專業的學生上過管理類課程后對成就有更高的需求,對創立公司也有積極的影響。但是,是自選創業課程還是常規創業課程應該對這些結果負責,還并不清楚。Hostager和Decker(1999)在對一個創業項目中的學生做調查研究時并沒有發現創業教育和動機之間有關聯。而Whitlock & Masters (1996)對來自89個對商學院學生創業意識的跟蹤調查,在接受了四年商業課程培訓之后,學生的創業意識反而降低了。
《中外大學生創業現狀比較調研報告》指出:影響大學生是否選擇創業的因素主要是:家庭影響(家庭經濟條件和家庭教育),學校影響(目前我校的創業教育還很不夠,在學生中的影響力也不夠),社會影響(西方國家中新教倫理內含著追求財富的企業家精神)。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