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云山的奇聞奇事
蔡漢以
齊云山,位于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城西
齊云山是否列為中國道教四大名山之一?其實有關這“道教四大名山”的事,除了湖北的武當山、江西的龍虎山,無可爭議外,另外的二座山,有的專家說是安徽的齊云山和四川的鶴鳴山;而有的專家卻說,是山東的嶗山和四川的青城山……之所以存在這不同的版本,我想是“評選標準”不同而已!
但我來到齊云山后,真切地感受到這里的濃厚道教氣息!為齊云山那---奇峰、怪巖、幽洞、亭臺、碑銘、石刻、石坊、庵堂、祠廟……而贊嘆!我所看到及聽到的,齊云山有這些奇聞奇事:
望仙亭上不見仙,洞天福地有遺跡。從索道下來后,正式進入景區(qū),這景區(qū)大門寫著“望仙亭”三個大字。我停下了腳步,往前望去,卻不見仙影……因怕掉隊,不敢多思,又隨團出亭了。當走過桃花澗后,就到了洞天福地。到了洞天福地景區(qū),看到了棲真巖、忠烈?guī)r、壽字崖三處摩崖石刻。據(jù)傳,棲真巖是齊云山最早道士,唐朝的棲霞真人修行的地方;忠烈?guī)r是祭祀關公的地方;壽字巖的壽字是清代慈禧太后的手筆;走過壽字崖,便見一個寬敞的石洞,游人可以通過,純屬天工所造,為“崖下窟窿”,稱之為一天門,門摩崖石刻和碑銘,數(shù)目很多,琳瑯滿目,為“白岳碑林”。
儒釋道和睦相處,真仙洞頗有特色。在真仙洞府崖壁上,有很多摩崖石刻,其中最為醒目的是崖壁上的“天開神秀”四個大字,這是真仙洞府的顯著標志。在真仙洞府崖壁下,有許多洞穴,供奉各路神。洞穴依次是八仙洞、圓通洞、羅漢洞、雨君洞、文昌洞。據(jù)說,以前修行的道士就居在洞中。八仙洞供奉的是道教的八仙;圓通洞供奉的是佛教的南海觀音;羅漢洞供奉的是真
開山建道正一派,嘉靖親題“齊云山”。道教分為二大派,有“正一派”和“全真派”。齊云山現(xiàn)在的道教屬全真派,但開山建道之初是“正一派”。在晉朝以前,這里尚無人煙;到了唐朝,才開始有了道教、佛教的活動。據(jù)當?shù)氐廊藲v代相傳:早在唐朝,四川青城山“天谷子道人”的門徒,余氏六三娘從湖北武當山來齊云山傳道,當時所傳是“正一派”,其文生,耀生,志生,立生四子皆入道,為齊云山最早的四大房,是開山建道之始。自余氏六三娘來到齊云山,至南宋的數(shù)百年間,道、佛二教都在山上建有寺庵道院分山而治。
明萬歷《齊云山志》載有唐元和四年(809年)歙州刺史韋緩建石門寺于石橋巖,宋祥符元年(1008年)建密多院于白岳山南,直到南宋寶慶丙戌年(1226年),道士余道元來齊云山,創(chuàng)建佑圣真武祠(真武圣殿,真武閣),齊云山道教才有了明確的記載。次年,請內相程鉍題“云巖”二字刻于石,為齊云山現(xiàn)存最早的摩崖石刻。宋咸淳二年(1266年)朝廷下令正式建筑道院,可能是因為人們重視全真道不重視正一道之故,齊云山正一道后來沒有多大發(fā)展……
到了明朝,齊云山道教走向興盛,明嘉靖(1522~1566年),萬歷(1573~1620年)年間發(fā)展到鼎盛時期,興建宮、觀、道院、祠、殿及神仙洞府百余處,真武圣殿被重修,增建配殿及鐘,鼓二樓,宮闕壯麗。嘉靖帝為“真武圣殿”敕名為“玄天太素宮”,并親題“齊云山”匾額。
山上有市月華街,太素宮前香爐峰。雖然現(xiàn)在齊云山的道派是“全真派”,但在山上的一條街道---月華街,卻居住著“正一派”道士。道士與村民一起居住在月華街上。月華街這里也是山上的街市,又是香客、游人住宿之地。月華街現(xiàn)有古道房8座,還有許多徽派民居,它們與宮觀、院房組成一個密集建筑群。
太素宮是齊云山一座大宮觀,主祀真武大帝。我們“學習培訓團”37人就在這里合影留念。在太素宮的正前方,有一座獨立挺拔,形似香爐的山峰---香爐峰。每當雨后初晴,云霧飄渺之時,香爐峰或隱或現(xiàn),十分奇妙!見此景觀,我又拍下數(shù)張照片。
……齊云山還有許多奇聞奇事,因我來匆匆,往忙忙,無法多游覽!
齊云山不愧是中國四大道教圣地之一,其道教歷史悠久,道教活動始于唐乾元年間,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道教香火播及華東及東南亞各國。
返程時,我又深情地遠望齊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