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昨天下午2點后國債期貨的放量大漲,令人驚訝,也終于在晚間找到了原因:國常會建議降準。期貨市場的這種“先知先覺”能力還是令人欽佩的。
昨晚國常會決定,由于大宗商品價格上漲造成了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經營困難,因此建議適時降準,以支撐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企業。
由價格上漲而起,最終立足點放在了貨幣寬松。這一邏輯一度讓人費解,因此市場中有段子戲稱:“漲價去庫存、限產保供給、限額賣基金、降準抗通脹”。
當然段子只是段子,只求一笑。這一事件事實上體現了在“通脹有上行壓力+經濟有下行壓力”的組合中,政策選擇了支持后者,放棄前者,美國如此,中國也如此。
雖然4月份政治局會議提出當前穩增長壓力不大,但是從事實的變化來看,比如4月份坊間傳言的信貸額度放松、貨幣市場流動性充裕以及這次降準,我們更多的將力道運用在了穩增長上。
具體為什么會有這個政策其實已經不是市場關注的焦點了,市場更為關注的焦點是面對這個政策會如何演繹反饋?
對于債券市場而言,降準對于利率的影響依次有三個過程:
1、情緒作用期,比如在昨天10年期國債利率一舉下行7-8個點,甚至交易到晚上9、10點鐘;
2、能作用于短期利率的實質作用期,貨幣寬松政策能否實質性的作用于利率曲線,要看是否能有效的帶動貨幣市場利率的中樞下降。
3、對于宏觀經濟的影響期,貨幣寬松能否持續的帶動利率回落,要看后期宏觀經濟如何變化。
目前只是第一時期很確定,反應也很劇烈,印象中一次降準操作能帶動10年期利率瞬間下行近10個點的案例并不多見,情緒很熱烈。
但是能否過度到第二、三時期則需要進一步觀察。第二階段取決于央行是否能把政策利率引導向下,第三階段更復雜,取決于宏觀經濟的運行。
對于股市而言,降準對于股價的影響大致是兩個過程:
1、依托于利率下行而憧憬的估值提升表現,從歷史上看,這種表現并不值得過多期待;
2、對于宏觀經濟運行的影響,是否能實質性的影響經濟增長,進而影響企業盈利;
從歷史上看,面對降準政策的短期效應(比如幾天內),債市的情緒反映比較確定,股市并不確定;但是如果視角拉長到數月,則更多的要依托于后期宏觀經濟的表現(經濟改善,則股漲債跌;經濟繼續弱化,則債漲股跌)。
因此從稍長的視角來看,情緒不重要,重要的是經濟變化。而經濟如何也是今年最魔幻的一個分歧點,不同的視角、不同的口徑會得出經濟正在上行或下行的不同結論。
從我的視角來看,利用兩年平均增速為衡量標準,經濟從二季度開始正在逐漸改善起來,因此這個政策的落地更可能是助推經濟的進一步回暖。
短期幾天內,情緒作用會利多于債券,但是對股市影響未必明顯;數月內,這個政策的后續影響會利空于債券,但是股票會更為受益。
結論:政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