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的氣候變化、季節更替是很正常的現象,中醫學中把這些變化歸納為六氣,即風、寒、暑、濕、燥、火,一年五時氣候變化各有其主氣,也就是各有其規律:
春——風
夏——暑(火)
長夏——濕
秋——燥
冬——寒
注:長夏指春秋之變(農歷六月)陰雨季節,此時濕氣最重。
正常情況下,六氣是不會傷人的,但在以下兩種情況下,六氣則變成了六種傷害人體的邪氣,稱為六淫,致人感冒。
六氣傷人的情況有兩種情形,一種是這六種氣候變化的速度過于突然,或者變化的幅度超過了人所能自身調節的限度,而使人患病。另外一種情形,則是雖然氣候的變化是正常的,但是人體自身的處于一種虛弱的狀態,不能夠及時有效的隨著氣候的變化而調整自身的狀態。
第一種情況是氣候變化異常,超出了人體能夠調節的范圍,例如冬季過于寒冷,或應寒反不寒。或者冬天突來寒潮,春季突然出現倒春寒,夏日突然出現雷雨冰雹等變化劇烈的天氣。還有就是現在在城市的辦公樓里,夏天吹空調,冬季燒暖氣,使得室內環境和室外環境之間的溫差太大,以致從室內到室外,從室外到室內,人體不能很快的適應這樣的溫差變化,而導致感冒病癥的發生。
另外一種情況則是人體自身正氣過于虛弱,不適應自然界的正常氣候變化。這種情況也比較常見。比如有些人,天氣稍微有些變化,身體就會受不了。比如冬天,一陣風迎面吹來,就可能讓他感冒,洗澡的水溫度稍微低些,也會感冒。這樣的人就是自身的正氣比較虛弱,耐不得一點溫度的變化。這種人,就需要使用一些自我按摩啊、藥物補養啊等方法,增強自己的正氣,來防止感冒了。
中醫認為,引起人體感冒的主要是風、寒、熱、暑濕等邪氣。這其中,風邪往往是感冒的主要病邪,而寒、熱、暑濕,則是兼夾的病邪。為什么這么說呢。這是因為風邪,是最活躍的一種病邪,中醫認為在六淫邪氣當中,風為百病之長。什么叫“百病之長”呢,就是指很多的外感病癥,都是風邪夾雜著其他邪氣侵襲人體所致。所以在感冒的病因當中,幾乎是都兼夾有風邪的。所以感冒又有稱為“傷風”的。
我們可以形象地把感冒的發病過程比喻成一場攻城守衛戰。外來侵襲的邪氣為攻城掠地的敵人,而我們自身的正氣,相當于西醫所說的免疫系統,就好像是我們保家衛國的軍人。如果自身正氣充足,就相當于我們的防護體系堅固而有效,就能夠抵御外邪于人體之外,不使其侵犯我之疆域。即使是有個別邪氣的散兵游勇突破防御進入體內,因人體正氣充足,也有能力很快的將他們驅除干凈,收復失地。但是如果正氣不足,再加上外來之邪氣勢力較強,就會想國民黨軍隊那樣,敵人一犯邊疆,守衛城防就崩潰瓦解,使得敵人也就是邪氣長驅直入,甚至直中心臟,陷入危局。而多數情況下,敵我雙方會在城防之上展來拉鋸戰,此時就出現了惡寒、發熱等感冒癥狀。
感冒的種類的劃分,主要則是依據風邪所兼夾的其他邪氣不同而劃分。常見的感冒種類有風寒感冒、風熱感冒、暑濕感冒以及因為體質虛弱,風邪內侵所致的體虛感冒。
按照中醫的辨證,風寒感冒屬于外感風寒表實證,因為風寒感冒的病人常常癥狀表現為怕冷的癥狀較為嚴重,發熱的癥狀較為輕微,并且常常是發熱、惡寒而沒有汗,常常感覺頸項部、背部僵硬,拘急,還常有頭痛等癥狀。中醫認為這種感冒是因為汗孔閉塞,不出汗,故稱此為表實證。而風熱感冒、暑濕感冒和體虛感冒,常常表現為發熱惡寒并重,甚至是發燒的癥狀比較重,而怕冷的癥狀較為輕微,并且有常常有汗。中醫認為有汗出,就是皮膚毛孔開放,屬于表虛證。
不同類型的感冒,我們在治療的時候就像是在跟不同的敵人作戰一樣,要根據他們的各自不同的特征采取不同的斗爭策略。
不同刺激方法,應對不同的感冒
對于風寒表實證的感冒和體虛感冒,此時我們應該怎么做呢?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開一個戰場動員會,激發士氣,一鼓作氣,擊退敵兵。也就是通過振奮護衛肌表的陽氣,而趁邪未深入之時驅邪外出,迅速緩解癥狀,恢復健康。
比如搓大椎、搓魚際啊等。我們還可以將它們結合起來。具體操作如下:
先把手搓熱:由于手拇指根部(醫學上稱為大魚際)肌肉豐富,伸開手掌時,明顯突起,占手掌很大面積。大魚際與呼吸器官關系密切。每日搓搓,對于改善易感冒的體質大有益處。其方法是:對搓兩手大魚際,直到搓熱為止。搓法恰似用雙掌搓花生米的皮一樣。一只手固定,轉另一只手的大魚際,兩手上下交替。兩個大魚際向相反方向對搓,大約搓一到兩分鐘,整個手掌便會發熱。這樣做可促進血液循環,強化身體新陳代謝,所以能增強體質,故而不易感冒。
然后再搓大椎:具體方法是手掌搓熱以后,以雙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按放在大椎穴的位置上,各個指頭用力要均勻,在這個穴位的位置上盤旋搓摩。
而對于風熱感冒,我們可以采取以三棱針點刺大椎穴位出血,再加以拔罐的方法,以起到泄熱解表的作用。
對于暑濕感冒,我們可以在大椎穴按摩或溫灸大椎穴以補充陽氣,散寒解表,再配合陰陵泉、委中等穴位以祛濕清暑。
對于體虛感冒者,則可以在大椎穴上用艾絨進行艾灸治療,以達到溫補陽氣,散寒祛邪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