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基本技法規律08-09-06 10:03 發表于:
《趙堡太極拳友會》 分類:未分類
太極拳技法除遵循“武術技法原理”外,還強調下述基本技法規律,形成其技法特色。它們包括:上懸下沉,中節舒松;中定而動,軸互轉;緩慢柔圓,息細勻長;以意主導,形息互引。上懸下沉,中節舒松,是太極拳身型的基本技法。“上”指頭頂百會穴部,“下”指足跟、足掌、和足趾等用一角地支撐的部位。“上”與“下”的中間,概稱“中節”。練拳時頭頂上領,似有一繩懸住百會穴之感,再放松中節各鄣肌肉和關節,任其被地心引力向下牽拉而沉墜,手部和足部就會有沉實感。人體在這種上懸下沉作用下,被對拉拔長,肩、肘、腕、脊柱、髖、胯、足等關節都撐開,胸腹部亦隨之寬舒,中節各部就能靈活運轉。上懸下沉還能使頭部端正、頸項順直、軀干中正。 這種上懸下沉、中節舒松的技法,也用於處理任意相鄰三關節間的相互關系。例如以關為上、肩為中、肘為下,即:頭懸、肩松、肘沉。這能撐開肩關節,放松肘部肌群。再以肘為上、腕為中、指為下,即:肘懸、腕松、指沉。這能撐開腕關節,放松腕關節,放松腕部肌肉。如此由上而下、依次上懸中松下沉,就能全身放松、節節貫串,使氣力注於手足。中定而動、軸輪互轉,是太極拳動態的基本技法。太極拳“十三勢”終於中定。太極拳經以中定為“土”,依土生萬物之意,中定既是“十三勢”之一勢,又是其他十二勢的基礎,勢勢不能離中定。所謂“中定”,指中和穩定的狀態。“中定而動”,使動態不失“中定”。“中定而動”有三種表現形式。 其一,身體在運動中保持不歪不斜的“中正”狀態,重心始終在支撐面內移動。此技法要求動步之初,先將身體重心移于支撐,形成單腳支撐的支撐面,然後移動腳才提離地面。在動腳的移動過程中,要保持身體重心在支撐面中間,幾乎出現移動,待移動角地成兩腳支撐,形成新的支撐面後,身體重心才隨之向新支撐面中間移動。這樣,保持身體重心在支撐面內移動,并與中正的身態配合,具有較高的穩定度和輕靈度。 其二,身體在運動中保持不高不低的“中平”狀態,重心平行移動。此技法要求身體移動時,始終保持頂平、兩肩平、兩胯平、兩腳平,形成太極運動中重心平穩的特點。即便是伏步下勢,也是在優質身體“中平”的狀態下,先降低身體重心至一定高度,再平平移動重心,完成下勢動作。獨立類動作是先將重心平平移動至支撐面中間,再在保持身體“中平”的狀態下,伸膝向上立起。 其三,身體在運動過程中保持無過無不及的“適中”狀態。無過無不及,即王宗岳《太極拳論》所謂“無過不及”。在扒手過程中,“無過不及”是隨對手動而動,“隨屈就伸”,“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在單練拳架時,表現為動作的規格、變轉的速度、意氣的配合、勁力的剛柔等,均循規蹈矩,做得恰到好處。這種在運動中求“中正”、“中平”、“適中”的態度,綜合表現為一種動態平衡狀態,也就是《十三勢歌》所謂“靜中猶動動猶靜”的狀態。 “軸輪互轉”,是太極拳動作中肢體配合的基本技法。運動時,以腰為“軸”,以手足為“輪”。以腰以上軀肢為“上”,以腰以下軀肢則能引起腰動而帶臂腿動,猶如軸動輪必轉。下肢(上肢)動其他部份亦隨之動。這也是上下相隨。如此,則全身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無靜,動作協調完整。緩慢柔圓,息細勻長,是太極拳處理運動節奏、勁力、呼吸方法的技法。指練習太極拳時,肢體移動速度要緩慢,運用柔韌順達的勁力,使動作銜接轉換圓活連貫,一氣呵成。與此同時,要采用腹式深呼吸法,將呼吸法,將呼吸調得細微綿長,勻速出入。“緩慢柔圓,息細勻長”必須協調配合,循序進行。其中一環出差誤,就會影響其他動作環節。例如,勁剛會導致形直、速快、呼促,影響柔圓緩勻等技法的運用和體現。 以意主導,形息互引,是太極拳整體運動的基本技法。練習太極拳時,要求以意議為主導,用意議近年呼吸(即息)、控制肢體(即形),支配呼吸與動作有序配合。做到一方面以意領氣。照嚴格的動作規范運轉,讓外形的變化引起呼吸的相應配合,并經長期練習,獲提意、氣、勁、形的統一。達到所謂“以意導體、以體導氣”和“以心行氣,以氣運身”交融的境界。
好文。“上懸下沉,中節舒松;中定而動,輪軸互轉;緩慢柔圓,息細勻長;以意主導,形息互引。”有上下、左右、內外三方面的訓練要求,這樣就越練越細了。
論太極拳的“松胯”10-02-06 11:13 發表于:
《趙堡太極拳友會》 分類:未分類
一、縮胯
縮胯是由前腳至后腳的髖骨和肌肉韌帶向后向內收縮,與腰腿合胯為一,而不是屈胯凸臀。縮胯在以守為攻(前半部分為防守,后半部分為進攻)的動作中運用較多。一般情況下前半部分做縮胯動作,既能形成身整退化,又能使下盤穩于泰山,并為后半部分進攻發勁提供足夠的動力距。縮胯用于如封似閉、倒攆猴、海底針,或是其他弓步轉為半馬步的動作。
二、落胯
落胯是指在放松腹股溝的狀態下,髖骨和肌肉韌帶向下落。落胯時前腳宜內扣一些,在胯關節松開時腹部下沉。胯以下肢體松沉至涌泉穴,胯以上肢體向上領勁(即虛領頂勁)。要落胯沉穩與腳蹬腰發協調順達,才能形成足夠大的反彈力,在穩固的下盤支撐下將勁道作用于目標上,產生預期的發放效果。落胯應是放松境界的層次,而非表面姿勢的技巧。因為技巧無論多高,擺出的落胯一旦受到外力,仍習慣本能地去頂。然而進入松透的落胯,外力進來不是被吞入身體,就是被輕松化掉。太極拳傳人林文濤先生應邀在廣西欽州太極推手輔導站教學中說:接勁就是落胯,落胯要敏捷。落胯用于攬雀尾、栽捶、指襠捶等動作。
三、坐胯
坐胯是指在落胯的基礎上,臀再加點下墜的意思。下墜的時候胯不能挺出去。坐胯時立身中正,臀部肌肉、胯骨自然下垂。膝蓋要朝著腳尖的方向微微頂一點兒,實腳尖有回扣之意。要體悟下肢在放松狀態下的對拉,要領做對了,腳尖、小腿肚、腿弓、胯根都會有沉脹的感覺。太極拳名家陳微明先生教授太極推手時指出:化勁首以松腰坐胯,以腰松沉之轉動為主。坐胯用于攬雀尾、高探馬等動作。
四、塌胯
塌胯與頂頭懸同是太極拳身法立身中正的重要規則,從作用上說它與沉勁、化勁、發勁等關系密切。太極拳名師張義敬先生在《太極拳拳理傳真》一書中談到塌胯時說:“太極拳多用弓箭步,初學塌胯,后腿髖關節必然緊張,很不自然,這正是不松的緣故。弓箭步的后腳,膝關節應微曲,如彎曲過多,髖關節就達不到鍛煉的目的。但膝關節太直也不對。這真是說來容易做時難,對于初學者的確是非師指難明的事。塌胯,在求髖關節的靈活,特別是在立身中正身體下的靈活。小腹是一身重心所在,所謂氣沉丹田、松腰塌胯、開襠、沉氣等等說法,都不過是在強調降低重心而又靈活安穩。在髖關節靈活之后,再加以腰部的旋轉自如,才可能化解對方的來力,安穩不敗。一般化勁功夫不好的人,大多是沒有經過嚴格的塌胯訓練,髖關節未能松柔靈活的結果。”運用弓步時先落胯,后塌胯。塌胯時腰背部、臀部肌肉放松,胯骨自然下垂,胯骨與腳底涌泉穴形成弓勢。太極拳名家林墨根先生在四川省太極推手教練員學習班上說:發勁時松腰塌胯,人就跌出去了。塌胯用于摟膝拗步掌、撇身捶等動作。
五、開胯
它不是指廣義的開胯,而是狹義的開胯,是指左右兩胯的對拉松開,膝蓋外展。胯的對拉松開是以意氣帶動形體,是胯關節周圍的肌肉韌帶內藏勻勁的繃松,不是松懈式機械的拉開。開胯后,其勢產生一種既沉穩又靈活的彈力,與意念一起形成整體勁。開胯發勁時應是瞬間爆發的,不宜延時僵滯。開胯用于單鞭掌、扇通臂等動作。
六、合胯
合胯是指組成胯關節的各部分向命門穴至會陰穴之間聚合,與腰和腿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做好合胯能使身勢整體穩固,若與意、氣、勁合理配合,必然使根基如泰岳之穩固。合胯是從外向里合,不是胯關節自身的緊縮和僵死。合胯發勁時應是瞬間爆發的,不宜延時僵滯;合胯化勁時則相機慢些,合至對方來勁化凈即可。合胯用于打虎勢、彎弓射虎等動作。
七、轉胯
轉胯是指前腳的胯關節及肌肉韌帶沿水平方向由內轉外或由外轉內的狀態,用于進、退行步時中間過渡的提腳動作,或在直勁轉橫勁、橫勁轉直勁的動作。若是行步時轉胯就是以胯領起虛腳提起邁出,前實腳轉胯的幅度以轉至后腳跟、后腳掌、后腳趾先后提起離地之時為準。轉多了會使身勢歪扭而影響重心,轉少了則提腳不自然,要周身協調。實腳沉穩,虛腳輕靈。拳諺說“腰胯微轉鳥難飛”,既強調了腰胯在技擊發化勁時的重要性,也說明了部分動作最終的勁力是由身體單側作用到目標上,在完成技擊過程中,胯關節為了協調整體動作的完成,必須做出相應的轉胯動作。
八、旋胯
旋胯是指虛腳的胯關節及肌肉韌帶沿立圓方向由下轉上的狀態,用于橫向行步中間過渡時的提腳、收腳動作。譬如云手、十字手等動作。旋胯就是以胯領起虛腳提起橫向移步靠攏或邁出,虛腳旋胯的幅度以旋至腳跟、腳掌、腳趾先后提起離地之時為好。旋多了會使身勢變形而影響重心的穩定度,旋少了則提腳不順。要周身協調,實腳沉穩,虛腳輕靈。
九、脫胯
脫胯是指髖臼和股骨頭好似脫開一樣的感覺,故有“胯松欲脫”之說,用于右左分腳、踢腳、蹬腳等動作。太極拳的起腳擊打動作主要是由髖臼和股骨頭構成的髖關節來完成,又有胯關節周圍的韌帶、髂骨股韌帶、恥骨囊韌帶、坐骨囊韌帶等和腰肌、腹肌、盆帶肌、大腿肌等輔助完成,不同的腳打動作是一個復雜的協調工作。踢腳或蹬腳時把部分注意力放在腳尖或腳跟,以腳的末端上領,這樣做法可以減少胯關節的支配意識,無意間就把胯關節放松了。還要做好整個身勢的虛實變換,若能配合丹田內氣發放則效果更好。
十、提胯
提胯是指實腳的胯關節及肌肉、韌帶向下松沉,同時虛腳的胯關節及肌肉、韌帶向上提起,形成上下相爭的松胯狀態。用于提手上勢、金雞獨立等動作。提胯利用上下折疊的勁道,能較好地傳遞地面反作用力,達到借地之力又借人之力來打擊對方。
十一、送胯
送胯亦俗稱跟胯,指對應前腳膝關節前面的胯部向前挺出。應意念命門穴把胯側前送去,或者想著骶骨托起胯關節向側前推去,有如葉大密先生所說“尾閭如行舟之舵”的意思。此時注意放松會陰穴和腹股溝、膝關節,讓腰、胯、腿的肌肉、韌帶恰到好處。送胯前腳是虛腳有虛腳的用法,是實腳亦有實腳的用法,目的是基本相同的,但中間過渡動作不一樣。由胯將勁力傳達至腰部,以爆發內勁將對方擊打、發放,如果送胯動作做成縮胯(除了用于引化的縮胯之外),會使胯關節本身及附著在胯關節上的腰、大腿的某些肌肉、韌帶出現負功,將起于腳的部分氣力在胯關節處被抵消或改變方向,錯失機會和勢能,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擊打、發放效果。恰到好處地送胯,是得機得勢的表現。送胯用于斜飛勢、白蛇吐信、邊化邊發的動作等等。
十二、抽胯
抽胯是指左胯部或右胯部用意向前送出一點(但是不能著意用力向前挺),同時髖關節向上翻的松胯狀態,有如水泵抽水吸上之意。抽胯能把虛腳從腳跟、腳掌、腳趾很自然地帶起離地,用于進、退行步的虛實轉換。
以上介紹了十二種松胯狀態,便于練拳者在盤拳架、揉手時對號入座自查。這個動作哪個勢是否松開了胯?太極拳特有的感覺是否良好?太極拳的貓形步包含落胯、塌胯、轉胯、抽胯、送胯等,多練貓形步,練好貓形步,對于體悟松胯很有幫助。
太極拳是門內家拳,有看得見的形體動作,亦有不易觀察的內功運行。腰胯在太極拳中起著提綱挈領的作用,如何具體運作,用文字詞句來描述表達,很難完全準確,故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之說。由于本人掌握太極拳技藝、文字水平有限,恕有某些細節內容文不達意。所以說練拳者在聆聽了明師的指教講解后,還得在明師的同意下,用手撫摸一下明師示范動作松胯時骨、肉、皮的變化,這樣學法心中有數,比較明白。要想活胯首先從松柔入手練起,對于成年人學練太極拳,由于胯骨、胯肌肉、胯韌帶鈣化變硬,所以相對青少年來說,不易把胯松開,兩三年時間能松開胯,已經算是較快的了。除了盤拳架、揉手之外,還要在明師指教下練些抖松胯骨肉、平圓立圓轉胯的輔助功法(注意的是不要誤練成扭胯翹臀的舞蹈基本功),提高支配胯靈活運動的意識與能力。但是真正的松胯仍在用意,不用拙力。
以意領炁,以炁領形;虛靈頂勁,無中生有。
趙堡太極拳友會
太極拳的“鏈條”10-02-06 11:03 發表于:
《趙堡太極拳友會》 分類:未分類
鏈條是由一節一節,一段一段的“點”連接而成的,整體來看缺了哪一點、哪一個環節都不行,都將失去了鏈條的整體作用,(西方現代管理學中的經典案例---鏈條現象,與此同此理), 人們在加工制造鏈條時,必須是一節一節成型的,一環扣一環,是個慢工出細活的過程!“鏈條現象”與太極拳的“節節貫串”大有干系,通過深刻透析“鏈條現象”,能直觀地揭示闡明太極拳“節節貫串”,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真實內涵,起到綱舉目張的效果。
在有關太極拳的論述中,講究”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屈就伸“、講究”猶須貫串“、講究”通體貫串,務令絲毫間斷耳“、講究”收斂入骨“、講究“務令順遂”、講究”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等要領;要求“以靜制動、舍己從人”要求“似松非松,將展未展,勁斷意不斷,意斷神猶連”其真實含義和操作方法究竟是怎么樣的呢?在此,我們不妨把人體骨架想象為一組”鏈條“,鏈條一般是不會”主動“的,只是在”被動“的情形之下,才發生變動,形成互動,明白了這個道理,就大有助于我們精確而完整的認識太極拳架、太極工架的結構和功能,打一套“明白拳”。從傳統上來講也就是知曉了太極拳的練法和用法,了解并可能掌握太極拳“節節貫串‘的真實意蘊,再進一步把這組”鏈條“看作太極拳當中的各種”勁路”,進行排列組合,牽動往來氣貼背“,安排好自身,那就不難了悟其中的奧妙。但如何才能達到太極拳所要求的”節節貫串“的系統要求呢?如何將周身練成一家呢?除明師的口傳心授外,明白原理,練熟身法,是一條必不可少的正確途徑,而"拆開來練"是一種傳統的練功方法,是一不可忽視的過程控制!通過盤架把自身的勁路連接打通,形成一個周身一致的整體”彈性反應系統“,由初級的“撐筋拔骨‘這步工夫逐步過渡到極細微的”牽連入骨“的內在修為,吳耀宗先生曾說:“太極拳是越練越往里收的”,拆開來練,不斷微分、細分,不斷排列組合,由”筋骨皮}的練法,上升到“精氣神”的養法!練至極細微的"骨肉分離"的真實體感!分辨出太極拳筋、骨、皮的各層工夫,肌肉等張性的拔開,肌肉纖維被拉長,而不單單是變粗,練成不同一般的肌肉彈性;周身骨節能節節對拉拔開,骨節通靈,內勁自生,是知己工夫的基礎!
吳家太極拳的"排算盤珠"的單練功法過去是秘不外傳的,當年吳耀宗先生曾對林太民說:你看你身上就是一塊一塊的,怎么辦?要我怎么教,你才能明白?這就是對太極拳“節節貫串”的工夫還沒有深刻認識,沒有達到一定水平而產生的苦惱,怎么做還是跟老師差一大截,而這些問題老師處理起來是那么的干凈利落,自己是越練越沒有信心,越練越覺得太極拳真難,開句玩笑說,可能比讀大學還難,用力不對,不用力也不對,松不對,不松也還不對,事實上在太極拳的修習過程中,相信大家在不同層次上都會有與此相類似的苦惱和問題,對這步功夫體認不足是不可能達到太極拳細膩入微的“微觀”領域的,望有心人細加領會,不斷鉆研體證。
太極拳四季練功要點
09-10-12 07:09 發表于:
《趙堡太極拳友會》 分類:未分類
王三甫
人與自然是一個整體,一年四季氣候的變化,具有客觀規律性,而人類活動和萬物生化都要遵循這一客觀規律。《素問.寶命全形論》:“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
四時陰陽之變化,是萬物生長收藏的由來,死生的本源,違背它,就要發生災害,順從這個規律就會安定。太極功夫順應陰陽變化之規律,體現了太極陰與陽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
四時之春季主生,春陽之氣始生,是萬物復蘇的季節,大自然生機發動,草木欣欣向榮,為了順應這種環境,應當晚睡早起,練習太極功夫,呼吸吐納,舒緩形體,使神志隨著生發之氣而舒暢,一定要應和春陽生發之氣而絕不能違逆它。練功時避免震腳發勁、躥蹦跳躍的動作,盡量以舒緩柔順的動作為主。練功時間選擇卯時(清晨5至7時)最好,練功環境選擇在樹林、草坪、花圃等空氣新鮮的地方。
四時之夏季主長,陽氣旺盛,是草木繁茂秀美的季節,大自然中陰陽之氣上下交通結合,各種草木開花結果,為適應這種環境,應當晚睡早起,練習太極拳,使太極功夫在暑熱中相容,清心除煩。這時不要厭惡白天太長,要使心中沒有郁怒,并使腠理宣通,夏氣疏泄,精神飽滿地與外界相適應。練功時可以生龍活虎、隨性而發,天氣炎熱時可以重點把練功時間放到亥時、子時(晚21時至1時)最好,練功環境選擇在場地寬闊舒適、清涼的地方。
四時之秋季主收,陰氣始生,陽氣漸衰,是草木自然成熟的季節。天氣勁急,地氣清朗。應當早臥早起,練習太極功夫,“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使意志保持安定,精神內收不急不躁,在動中修煉太極功夫,陰陽相抱。使秋天肅殺之氣得以平和,使肺氣勻整,不使意志外馳。練功時,動靜結合,陰陽有度,練功時間以酉時(下午5至7時)為宜。練功環境選擇在寬闊舒適、有陽光的地方。
四時之冬季主藏,陰氣隆盛,陽氣潛藏,天氣寒涼,是萬物生機潛伏閉藏的季節,這時不要擾動陽氣,應該早睡晚起。練習太極拳應該避開寒涼,接近溫暖,不要讓皮膚開泄出汗,使陽氣藏而不泄。使意志如伏似藏,好像心里很充實,又好像已經得到滿足。這是適應冬天藏伏的道理。練功時,靜功可以多多練習,運動量以出汗為度。練功時間以辰時、巳時(上午8至11時)最為合適。練功環境選擇在廳堂院舍沒有寒氣的或者背風有陽光的地方。
順應四時陰陽之變化,練精化氣、以氣煥神,使形與神聚。太極功夫以無形之氣生有形之血,以后天脾土之氣血滋補先天腎水之精氣。此乃養氣內壯、培本固根之法也。
以意領炁,以炁領形;虛靈頂勁,無中生有。
趙堡太極拳友會
太極拳技法與沾粘連隨
郭福厚
太極拳技法的設計依據為敵強我弱,出發點在于以弱勝強。因而只能智取,不可力抵。又要以“聽勁”和知人為前提條件,動必有據,有理有節,切忌妄動、盲動。故《太極拳論》首先提出“無過不及”的要求。即強調技法、勁法的運用,分寸火侯必須恰當準確,不丟(失誤)不頂(力抵)。戰略性技法原則謂之“舍己從人”,即后發制人,這也是知人的主要條件之一。戰術性技法原則,拳論概括為“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黏”。“走即是黏,黏即是走,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走”為積極防御,或謂“走化”。具體說中,即順勢借力,引進落空,誘使對手失去平衡穩定,為反擊創造不用力而能致勝的條件。“黏”為于被動中主動反擊,或謂之“發”、“放”,要求后發先至。反擊的方式方法,千變萬化,言之不盡,前人概括為“因敵變化示神奇”。太極拳技法的應用,彼此以粘黏連隨的形式為紐帶,非此不能聽勁、知人,走黏陰陽相濟。然身手相連的技法形式,難度極大,走黏變化,間不容發,勝負只在呼吸之間。
怎樣才能聽勁、知人和粘黏連隨呢?
聽勁、知人與沾粘黏連隨是太極拳技法不可或少的專項基本功,三者互為條件,相輔相成。聽勁,就是通過粘黏連隨特定的運動形式,借助敵我直接接觸的身手的感覺去了解對手的情況。知人,就是掌握敵情。粘黏連隨,既是聽勁、知人的憑借,又是聽勁、知人有效指揮的結果。粘、黏,或謂粘勁,黏勁。粘用于“走”,具有積極退卻,順勢借力,引進落空,緩解、緩沖來勢來力的作用。黏用于反擊技法,故“太極拳論”把反擊概括為“黏”。不言而喻,此處的粘、黏二字皆指勁言。連字是相接之意,本是太極拳技法特定的運動形式,而其內在的勁非粘即黏,故連也是粘黏勁的運動形式。其反義詞應為病手的“丟”。連的最大難度在“走”、“粘”的轉換環節。隨是“從人”的同義語,故技法要求“走要從人,黏也從人”,“從人本是由己”。隨既是防止“丟匾頂抗”病手的措施,也是走化、引進和粘、黏、連的前提條件。然欲求這三項基本的有效運用,還須與其它有關的技法、勁法要素相結合:
1、 堅持舍己從人,即后發制人的技法原則。“舍己”,即要求走黏運動必以聽勁為依據,不能主觀盲動。“從人”,也即“后發”,令對方先黏先走(先動)。如此,在粘黏連隨的前提下,彼一動就會給我一定的感覺,成為信息的來源。有推手經驗的人,就能從中判斷出對方的動機目的,以及其勢、力的運動方向、快慢、長短,勁的強弱程度,使自己的“走”、“黏”應對、包括粘黏連隨的分寸,自然做到心中有數,恰當其可,無過不及。前人指出,“不運不覺,不動不靜”。換言之,先運先動者,必不能知人,反為人知我。后運后動者,才能有條件“我獨知人”,而“人不知我”。聽勁、知人,必須以從人、后發為前提條件。否則,技法運動便難以分寸恰當,于被動中把握主動,后發先至。
2、 堅持以意行氣,不用硬力的原則。以意行氣,即在運動時氣血要能通達體表,四梢(手之頂端),這是太極拳勁法訓練的需要,也是剛柔相濟的條件。欲要以意行氣,首先應排斥拙力,使全身內外極其松靜。如此,不僅能使動作輕靈,肌膚的知覺能力也會達到最高的靈敏程度,保證聽勁、知人、粘黏連隨更為及時準確,進而“黏依跟得緊”,避免“丟、匾、頂、抗”的病手。拳論指出,“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極柔軟而后能極堅剛,能呼吸然后能極靈活”。又說“手慢讓手快,有力打無力,是皆先天自然本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這都證明,太極拳技法不以速度、力氣為能,主要依賴神意為統帥,以意行氣,聽勁、知人準確,走黏應對,“因敵變化示神奇”。若使用硬力,就等于相對的先攻先動,把自己的意圖過早地暴露于人,最易為對手所乘。
3、 堅持神宜內斂,以靜制動的原則。神宜內斂或神不外散,即要求精神高度集中。斂神,在太極拳技法中具有決定意義。否則,即使在粘黏連隨的條件下,也難做到聽勁、知人。以靜制動,既是舍己從人、后發制人的前提,也是斂神、知人的基礎條件。因為包括心靜和身靜兩個方面,心靜與斂神互為條件,也是聽勁、知人的前提;身靜是太極拳技法特定運動形式――粘黏連隨的核心,身手能動中寓靜,才有利于聽勁知人,走黏舍己從人,無過不及。太極拳的技法運動,拳論要求為“視動猶靜,視靜猶動”,或說“靜中促動動猶靜”。靜為基礎,動為主導,動靜陰陽相濟。非動不能決勝負,非靜不能聽勁知人。然太極拳的“黏”(反擊),不可設想為每“黏”必決勝負,以弱勝強,不可能速戰速決。但卻要求,不發(反擊)則已,一發必中。這就給聽勁、知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切與聽勁、知人有關的技法因素,必須使其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斂神、求靜,無疑是聽勁知人的重要條件,也有助于以意行氣,避免硬力。
太極拳所有的技法、勁法因素,都是相互關連,相輔相成的,除上述各專項基本功之外,諸如虛實、剛柔等要求及步隨身換,手隨身運,腰帶四肢,周身一家等許多具體運動方式方法,也都與聽勁、知人和粘黏連隨存在著一定的內在聯系和影響。然而,欲要掌握太極拳技法,必須進行推手訓練。訓練的重點內容當然是反法規律的認識和掌握。但技法的應用,就必須借助聽勁、知人和粘黏連隨的運動形式。離開了特定的運動形式,技法、勁法就失去寄托,技法也就難以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以弱勝強的理想又何以能實現呢?
本文轉載于《武林》第8期
太極拳的“意與力”09-07-20 07:44 發表于:
《趙堡太極拳友會》 分類:未分類
“用意不用力”,作為太極拳的一般原則應該說是正確的,由于這一原則的內涵與字面意義有較大差別,且其本身也有一定的適用時間和范圍,對太極拳初習者來說,掌握起來十分困難,甚至產生誤解,走了彎路。為正確理解“用意不用力”的內涵,試從三個方面論述。一、用意不用力的內涵
用意,是容易理解的。“意”可以理解為理想、想法,而非空洞的意。事實上,任何體育運動以及生活中的任何事,都需意識的指揮,只不過太極拳更強調用意這一點。它要求每一動作、每一套路,自始至終都要在“意”的指揮下運行。如“起勢”這一簡單動作,也必須在意識輕輕引導下,兩臂前平舉,沉肩,放松下沉,屈膝松腰,然后下蹲,以兩肘下墜帶動兩手輕輕下按。可以說,太極拳除肢體活動外,最重要的是要神經系統去做“意識體操”,得到鍛煉。這一點對于只為健身而習拳者意義更大。
“不用力”顯然是相對的說法,世界上沒有不用力的動作。動作的完成若無肌肉的收縮是不行的,不用力則無法出拳,甚至無法支撐身體。它的含義是:一是不用拙力,二是少用力氣,能用10%的力可完成的動作,決不用11%的力量。就推手及散打講,不用力是指相互接觸時作用力要達到最小。
太極拳來源于生活。用意不用力是太極拳的一般原則,也是人類的本能,不能把它神秘化,片面追求“意”、“氣”,而排斥“力”。否則,就會把意念活動割裂架空,使人莫測高深,無所適從,從而將科學變為中華民族的玄學,這對太極拳的推廣與發展非常不利。
二、用意不用力的練習方法
我以為用意不用力,是一種手段,是一種練拳方法,但絕非練拳目的。它只是為了習拳方法正確,身心放松下來,需要用力時能立即發出。正如彈簧,平時是松的,但一緊起來,力量很大。又如皮鞭,平時是松的,但甩起來卻威力無窮。為達此目的,要逐步做到用意不用力。方法如下:
(一)注意力要集中,靜下來。練拳時無論動作簡單或復雜,要始終保持安靜狀態,精神貫注,既嚴肅又活潑,不要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否則很難做到用意不用力。
(二)放松,不用拙力。初學太極拳,往往心情緊張,周身僵滯,所以須從舒松柔和入手。在身體自然活動或穩定情況下,使某些可能放松的肌肉和關節做到最大限度的放松,動作時避免使用拙力和僵勁,除按要求用力外,其它部位肌肉盡量放松,使身體各個關節都舒展開,力求圓活。松,可以說是太極拳的專用名詞,它是無限度的,松應逐步與心、意、氣、神相聯系。
(三)技巧。對于太極拳來說,技巧是十分重要的。太極名家、我的師公洪均生先生曾說:“學拳,特別是陳式拳,的確要用‘意’而不用拙力。但并不是有力不好,而是要力與巧相結合,不能偏廢”。“學太極拳應有合乎太極拳理法的意念,以指揮肢體按太極拳套路的法來進行學習鍛煉,掌握運用,而不用拙力。并且通過持久鍛煉產生合理的巧與力來,這就是纏絲勁,或內勁”。平時學拳要求姿勢正確,就是使學拳、練拳、用拳的形式與時間、方向配合好。比如,采、挒、捋實際都是隨對方來勁向自身左右兩方引進落空的方法。只有把技巧練好,才能達到剛柔相濟,進而用意不用力,四兩撥千斤。
三、用意不用力的階段性
同任何事情一樣,用意不用力也有其階段性,它是就一定階段一定層次而言的。
學拳之初,思想應集中在該打哪一式、姿勢是否正確、路線怎么走上,只求打好拳架即可。這好比初學書法,開始時以練一橫一豎即可,不窮究其理,練拳也一樣,否則會欲速則不達。應當說,此時的動作還多用拙力僵力,若過分強調用意不用力,會使初學者無所適從。而應強調松靜自然。
習拳熟練之后,就逐漸轉移到勁力運用方面及有關的想象上。如捋勁,就要有持住人體某一部位的想象;按勁,要有向前推按的想象。意念活動從機械的動作黑心為用意念引導動作。隨著“招熟”而逐漸“懂勁”,太極拳方面的技巧也逐漸熟練。這時,拙勁已除,輕靈變化,圓轉自如、合乎拳法,則小力必勝大力。此階段可稱為用意不用力。
到了更高層次,應是“不用意不用力”。試想,舉手投足之間發人丈外的太極拳家,出手即招,也就無所謂招。“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此為習拳者夢寐以求的“神明”階段了。
以意領炁,以炁領形;虛靈頂勁,無中生有。
趙堡太極拳友會
身心放松是練好太極拳的關鍵,也是人們一直在追求的目標。有關太極拳的書可謂汗牛充棟,其中談論放松的比比皆是,從頭發到腳趾都有許許多多的規矩,使初學者茫然,也使練拳多年者無所適從。如何放松呢?多年的練習使我體會到:
一、要松胯。松胯則襠圓,下肢運轉靈活,進退不僵滯,腰轉自如。松胯不是架勢低,架高一樣松,一樣運轉靈活,架低胯不松,則運轉不靈。有些練習者動作來回蕩動,就是胯沒松好,變化不能直接從轉動中形成,只好在往復蕩動中移動重心,從而實現招式的變化。這個毛病很普遍,練習者應注意克服。
二、要松肩。肩松則上肢靈活反應快,而且氣血易達指尖,從而改善微循環,達到健身之目的。太極拳名家陳鑫先生云:?°(肩)此處一開,則全胳膊之往來伸屈,如風吹楊柳,天機動蕩,活潑潑地毫無滯機,皆系于此。此肱之樞紐,靈動所關,不可不知。
www.civcn.com/
三、知道了放松肩胯,在動作運行中,要注意上下肢體的三節變化。上肢:應先出手,再出肘,再出肩;回收時,應先收肩,再收肘,最后收手。下肢:先出腳,再出膝,再出胯;回收時,先松胯,再收起膝,最后收腳。即口訣中,手肘肩,腳膝胯;肩肘手,胯膝腳。在練習中,一定按這套程序運行,再快也是這套程序,再慢也是這套程
序,當然特殊情況例外。久而久之,則成自然,太極韻味自出。外形如行云流水,平沙落雁,動作悠悠哉,心情溶于山光秋色之中,心情焉能不放松,不愉快;內氣充盈,手如灌鉛,立如中流砥柱,健身防身之功效又焉能達不到。
四、其他部位的放松,在肩胯放松的基礎上,注意不用僵勁,就可達到。
太極拳基本與技術09-07-17 05:54 發表于:
《趙堡太極拳友會》 分類:未分類極拳基本:八法五步
很多人都知道太極拳的基本,便是八法五步。八法指的是扌朋、捋、擠、按、采、扌列、肘、靠,而五步呢,就是左顧、右盼、進、退和中定。八法五步合起來就是太極所說之十三式也。不管是陳式也好,楊式也好,里邊的不同招式的基本成分都是由十三式出來的。就比如,單鞭:勾手-上步(進)-推掌(擠),吳式的斜飛式:向左(右)開步(左顧、右盼)-兩手打開。。。。在上邊的手就含扌朋和靠;雖是這樣說但也有部分如分腳,蹬腳,就比較難看的出來,楊式分腳,蹬腳先成十字手(扌朋),分腳,蹬腳兩手打開(擠),陳式的野馬分鬃,先上步,一手前穿(靠),另一手回收(捋)。不同八法,強調有不同的勁,不同的感覺,不是光作動作而已,而五步就沒那么講究。我將八法強調的不同的勁與感覺分別排列:
棚:相彈簧一樣,相有一股能量向外張開,向外展,如水負舟行。相似想抵抗水的力量一樣。“扌朋”也有化解按勁。“棚”不代表只有向前,“棚”也有向上的,如起勢,兩手向上向前平舉就是含“棚”勁。
捋:如順著力引進落空,舍己從人。隨波逐流。將敵之來勁,順著他力,加上轉腰動作,并且保持“虛靈頂勁”的要求。看雖容易但用者需要董勁,做到敵不之我,我獨之人。做到敵不之我,我獨之人必須練習推手,則練成聽勁(用皮膚觸碰而知其勁的方向)。而且敵之虛實變化要注意。察《太極拳論》。
文章來自中國傳統文化網
http://www.civcn.c擠:似將一物擠出去,若敵“捋”,則以“擠”破解,似球撞必還的感覺,勁向前而進中寓后坐之意。
按:主要與化解擠,肘,靠。以阻截敵功,向下引而化為無形。就如水下瀑布一樣。必須有下沉的感覺,如起勢中的下按動作一樣,有往下沉的感覺。
采:一種變守為攻的方法,配合沾粘(tie1)勁,綜合運用刁,拿,切,纏等技法,引其失式,逼其跌倒。須直中求曲,點中含面,以順為主,隨曲就伸。采多數運用在敵的關節部位。
扌列:有帶一點纏勁。旋轉手臂,注意旋轉時須以肩帶臂,將對方纏住后,側向內或外橫向前牽動,逼其就范。牽動時以腰發力。旋轉之勁,先松后緊,迅猛快脆,如飛輪揚水。
肘:集中力于肘部,包括擠,撞,點,壓等法。講究要有爆發力,寸勁。力道充沛飽滿。
.com/
靠:運用任何一個部位來靠敵人,有肩靠,背靠,胸靠,胯靠。。等。此須靜持機會,一旦得機,就猛力一靠。中心要十分留意。不能靠而失其中心。靠須用上全身之力,集于一處。
_
在八法里,每一法都有屬于他的卦位,五步則是五行。扌朋屬坎、捋屬離、擠屬震、按屬兌、采屬乾、扌列屬坤、肘屬艮、靠屬巽。進屬水,退屬火,顧屬木,盼屬金,中屬土。只
乾、表示剛,硬和力量
坤、柔,曲折
艮、表示莊功,內守,渾厚
巽、運化,外架
坎、外實內虛
離、迅猛,快速
震、發勁,剛決,攻進
兌、表示防守,引進
進如濤(如滔滔大浪)
退如火(比喻火速)
顧如木(如木在樹林里,好似在觀察,照應,而且站似樹立于地)
盼如金(有呼應之意,眼隨身走,活而不飄)
定如岳(不管任何情況,都穩如山岳,保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