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大規模有組織教育評價的運行機制分析——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PISA的組織實施為例

2022-06-01 16:07 發表于北京

開展大規模有組織教育評價是促進教育發展、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途徑,而我國目前相關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案例相對較少。文章通過分析PISA的形成與發展、指標的更新與完善,分析PISA的運行機制,發現PISA具有從人力資本理論出發建立觀測維度、基于現代化標準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呈現國際教育質量評價結果與參考標準等程序與步驟。我國可加強現有大規模教育評價研究平臺與資源的整合、提升大規模教育評價的科學性和規范性、堅持中國特色的大規模教育評價價值理念、促進現代信息技術與大規模教育評價的緊密融合。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提出:“系統推進教育評價改革。堅持科學有效,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边M入新時代,在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與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背景下,提高教育評價的科學性、專業性、客觀性尤為重要。在過去的半個世紀,國外關于大規模有組織的教育評價不斷發展。以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為例,其開展20多年來,對參與國家和地區產生重要影響。PISA發起的原因主要是發達國家對基礎教育質量的反思以及應對知識社會、信息社會和經濟全球化帶來新挑戰的需要。[1]后來經過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大力支持與推動,PISA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廣泛的認同與支持,其為全球基礎教育發展作出重要貢獻,也可為我國開展大規模有組織教育評價提供借鑒。

一、大規模有組織教育評價要義

克隆巴赫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評價是一個搜集和報告對課程研制有指導意義的信息的過程”。[2]我國學者認為,教育評價是依據社會的需要對教育活動的“社會價值”進行判斷的活動。[3]從本質上來說,評價是一種價值判斷的活動,是對客體滿足主體需要程度的判斷。教育評價是對教育活動滿足社會與個體需要的程度做出判斷的活動,是對教育活動現實的或潛在的價值做出判斷,以期達到教育價值增值的過程。例如,評價教師的工作就是對教師是否對社會作出了貢獻、做出多大貢獻的一個價值判斷,教師評價的目的是進一步促進教學和教育質量的提高,使教師的工作產生更大的價值。[4]在教育評價的各種界定中,美國學者格朗蘭德在1971年提出的表述十分值得注意。格朗蘭德認為,評價可以簡單地用下列公式表述:評價=測量(量的記述)或非測量(質的記述)+價值判斷。[5]即評價是在量(或質)的記述的基礎上進行價值判斷的活動。

相對于國家內某一區域或某一學校的教育評價而言,本文探討的大規模有組織評價的覆蓋范圍更廣、樣本數量更大,是在官方組織或第三方機構的領導協調下開展的教育評價。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國際教育成就評價協會(IEA)、OECD等國際組織開始實施大規模有組織國際教育評價。國際組織開展的大規模教育評價往往致力于服務政府的教育決策、績效問責,推動區域教育治理,創設“全球教育政策空間”。[6]隨著國際大規模有組織教育評價的開展,也有部分學者對其持批評意見,認為其誤導教育者將可測量的教育結果當成教育目的,以國際大規模教育評價結果為指揮棒所定義的“好教育”其實并非真正的好教育。[7]

二、PISA的發展歷程

20世紀90年代以后,在全球開展大規模有組織教育評價受到越來越多發達國家的關注與研究。OECD、世界銀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國際組織開始關注全球教育評價與基礎教育的國別比較研究。

(一)產生與發展

PISA于1995年首次提出,OECD成員國希望能夠通過大規模有組織的教育評價,及時掌握關于各國基礎教育階段學生在技能學習、日常表現、知識掌握等方面的可靠一手調查資料和數據。PISA應用信息化教育測量手段對相關國家和地區基礎教育階段學生的數學、閱讀、科學的學習情況進行測評,采用調查問卷對學生學業情況組織大規模的評價,并以此為依據對參評國家的基礎教育發展水平進行排名,得出相應的結論,進行國際比較。[8]OECD開展PISA主要是對基礎教育階段高年級學生的知識掌握和解決問題能力等方面進行系統評估,以此評價學生在階段性學習之后各方面能力的提升情況。因此,PISA不只是對學生掌握階段性知識程度的評估,還是綜合學生多項學習能力的過程性評價。1997年底,OECD正式啟動PISA,2000年在部分國家和地區進行了首輪測評,之后按照每三年一輪的頻率在相關國家和地區開展測評。每輪測評的參評國家和地區從科學、閱讀、數學三門學科中選擇一門進行主要測評,另外兩門作為次要測評。PISA在標準的制定、測評的方法、評估的理念等層面凸顯出科學規范的價值內涵,在全球范圍內得到廣泛的認可。

2000年以來,PISA通過對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學生在學習能力素養方面的表現和水平進行排名,呈現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學生在科學、閱讀、數學學科領域的學習發展水平。與此同時,OECD基于學生學習的背景情況,在與相關學生學業素養的指標之間構建統計模型,開展相關性分析。OECD還基于人力資本理論,通過分析教育投入與產出的相關性,判斷國家和地區教育發展的總體水平及其在全球的競爭力,這種測評打破了傳統的以理性思辨進行評價分析的方法,開創了以建立統計模型和開發監測指標為主要評價手段的實證主義評估。

(二)指標的更新與完善

教育評價工作是各國教育改革發展工作的重中之重,相關測評數據的分析可以支撐教育政策的制定、執行和完善。同時,指標體系的研發對于教育數據的監測至關重要,可通過量化的形式讓決策者和研究者了解教育發展的現狀。對于PISA而言,測評指標的更新和完善可為評估的科學性打下良好的基礎,科學系統的評價指標體系可為教育部門和教育研究者研判教育發展狀況、了解教育發展存在的問題和困境以及做出相應的決策提供支持與幫助。PISA1997年確定了采集成員國和地區學生數學、閱讀、科學三個方面的指標數據。之后,PISA的價值內涵和目標也在變化,越來越關注評估教育與社會發展的關系以及學生適應現代社會發展所需能力,從而引領學生適應時代發展新變化帶來的對于人的生活技能的新需求。例如,2015年增加對同伴協作解決問題能力的相關測試;2018年,為評估學生是否具有從不同視角看問題、理解跨文化背景下的不同思想并有效交流互動等方面的能力,增加了全球勝任力指標。近年來,PISA開始逐步關注學生微觀層面能力的測評,如幸福感、對學校的歸屬感等。

三、PISA運行機制

面對新時代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和新挑戰,加強對教育系統質量的實時、有效監控尤為重要[9],通過數據監測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受到各國教育關注。

基于舒爾茨的人力資本理論,OECD通過PISA對全球一些國家和地區的教育質量進行大規模評估,建構了評價標準和相關指標,為這些國家評估教育發展質量以及教育決策和政策制定提供支撐。

(一)從人力資本理論出發建立觀測維度

有學者就OECD關于教育指標維度的建立進行了研究,認為OECD測評的理論基礎是“人力資本理論”,也就是說其評估的邏輯起點在于將學生作為重要的人力資源。這種邏輯與價值觀念關注教育對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度。從教育與經濟的關系來看,教育可以從三個方面促進經濟增長。一是教育可以提高個體單位時間的勞動生產率,從而提升固有的人力資本,以此推動單位時間產出水平的快速增長。二是通過發展教育推動科技創新,以此推動經濟發展的更新換代,通過教育研究促進生產技術的更新,同時帶動知識的創新。三是教育可以促進文化知識的傳遞和傳播,以此提升人們使用新產品的價值取向和不斷增長的新需求,從而推動經濟的快速增長。哈努謝克(Hanushe)等人運用PISA的相關數據,通過使用增長評估模型預測教育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10]其研究表明,經濟增長與教育質量的提升有明顯正相關性?;赑ISA結果可以發現,數學、科學等學科的指標測評對于經濟發展有顯著正相關性。

(二)基于現代化標準構建評價指標體系

PISA指標體系設計理念在于解決三個方面的問題:面對時代發展的新變局,年輕一代如何應對新的挑戰與要求;在全球化背景下,年輕一代如何更加高效地溝通、理解與交流;面對知識爆炸和技術更新換代的加速,年輕一代是否具備終身學習和不斷提升自我的能力和意識。通過預判學生面對未來社會發展所需應具備的核心素養,從而構建相應的指標體系,在此基礎上通過運用現代測評工具和統計研究方法,對學生相關核心素養的達成度進行評估,進而發現影響學生核心素養養成的相關指標。PISA通過整體設計、科學論證、系統測評,嚴格控制測試的全過程誤差,并提供數據支撐,從而達成評估目標,進而推動教育體制機制改革。

1. 指標體系構建的適切性

PISA在測評之前需要構建一套系統的評價指標體系,這套指標體系要充分考慮不同國家的經濟、文化、教育發展水平的差異,具有更強的包容性和可推廣性。世界各國在學制規定、學生入學年齡限制、教材編排等方面差異較大,PISA選取基礎教育高年級階段學生作為樣本,運用科學的抽樣方法,確保不同國家和地區采用統一的抽樣標準。此外,PISA通常采用單參數項目反應理論(IRT)模型對采集的學生成績進行分析,之后分別進行各個指標項的評分與計分,使用統一的評分標準對學生樣本進行測評。這一整套規范化程序使PISA減少無效數據的采集,將測評結果誤差降到最低。

2. 指標體系構建的導向性

PISA運行的關鍵步驟是把需要解決的教育問題通過指標進行量化,使其更易被觀察和識別,以數據反映復雜教育現象。綜合來看,PISA各項指標是依據學生、家長、學校等要素建立的。學生方面一般涉及個人基本信息、認知能力、學習動機、職業規劃、自我效能感等;家長方面涉及學生家庭背景、家長對于學校教育的參與度、家校協同情況、家長對學生教育重視程度等;學校方面涵蓋學校的基本辦學條件、辦學類型、教育資源豐富度、課程設置、班級管理等。例如,根據不同教育要素的具體類型,通過指標測試等方式進行數據采集,匯總研發出與學生相關的指標,如職業規劃、學習興趣、課堂參與度、內在動機、成就感、自我提升、社會認知、參與課外補習時間等指標,然后借助回歸模型的建立,開展對各要素之間的相關性分析,綜合評估各個國家和地區相關學齡段學生的表現。

3. 指標體系構建的規范性

在每輪測評研發指標之前,OECD會確定該年度測評重點,如數學素養、科學素養、閱讀素養等,該素養的評估不僅涉及學科知識的掌握,還涉及學生掌握學習技能、推廣應用知識的能力,以及邏輯推理、有效交流和解決各種復雜問題的能力。在此基礎上,OECD設計每輪PISA測評的重點。例如,2009年PISA主要考查學生的閱讀、科學、數學三方面核心素養,均強調學生對基本知識和相關技能的掌握程度。[11]

(三)呈現國際教育質量評價結果與參考標準

學界通常所講的教育質量涉及日常教育實踐活動的諸多要素,包括學校、教師、學生、課程設置、教學場所、教學手段、教育活動等。國際通用的教育質量界定標準有:一是教育的投人產出比,二是學生學業成績,三是學習過程和結果。此外,隨著參與PISA的國家和地區越來越多,PISA結果展現的學生在數學、科學、閱讀等方面的素養達成度成為各國教育部門和研究機構衡量其教育發展水平和教育質量的重要參考依據。

四、啟示

我國多個城市通過參加PISA在國際上嶄露頭角,基礎教育得到國際社會的好評與認可。然而我國基礎教育規模大、區域發展不均衡的問題依然存在。在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背景下,開展大規模有組織的教育評價成為不可或缺的一環,以教育評價與數據監測推動教育質量提升,為教育體制機制改革和教育決策提供數據支撐與保障。PISA的發展歷程和具體運行機制對我國開展相關教育評價和監測有以下啟示。

(一)加強現有大規模教育評價研究平臺與資源整合

我國重視教育質量監測與評估,已有多個基礎教育質量評價監測平臺。2006年教育部基礎教育監測中心在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揭牌。2007年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在北京師范大學揭牌。2012年中國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協同創新中心成立。目前,國內大規模教育質量監測評估機構在評價目標、方法和理念上各有不同,這不利于更大規模有組織教育評價和協同評價的開展,可進一步整合有關平臺和資源,使教育評價從松散型評價走向集約式發展。

(二)提升大規模教育評價的科學性和規范性

教育評價和測量以教育學、統計學、部分自然科學和實驗科學為理論基礎,涉及教育評價的目標、內容、方法、手段、數據統計分析、報告撰寫等內容。分析PISA的運行機制可以看出,其整體測評包括要素設計、維度設定、指標研發、問卷調查、數據采集、統計分析等諸多科學規范環節。因此,我國開展大規模有組織教育評價也需要依托教育評價、教育統計、教育哲學等學科理論指導,開發符合國情和教育發展狀況的指標體系。此外,加強理論支撐、堅持價值導向、設計科學維度、規范評價過程、深入分析結果也是提升大規模有組織教育評價效果和質量的核心要素。

(三)堅持中國特色的教育評價價值理念

各國際組織和國家開展教育評價和監測都有各自的價值訴求。教育評價是專業性和科學性較強的研究工作,在開展教育評價之前需要確立評價價值理念。我國開展教育評價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不能照搬國際組織或發達國家開展大規模教育評價的價值理念,要根據中國教育發展的基本現狀和人才培養的價值追求設計有中國特色的教育評價指標體系與監測機制。

(四)促進現代信息技術與大規模教育評價的緊密融合

隨著信息通信技術和媒體移動終端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評價和監測活動開始依托現代信息技術。實現信息技術與測評活動的緊密融合已經成為當前大規模教育評價活動發展的趨勢之一,也是促進大規模有組織教育評價更加高效和科學的保障。PISA依靠多種網絡平臺進行即時管理、開發專業化軟件用于大規模抽樣和數據采集分析、使用計算機進行各種測試和自動化評價報告生成等工作,這些環節大都以現代信息技術為重要支撐。現代信息技術可為我國開展大規模有組織的教育評價提供更多便利,支撐我國大規模有組織教育評價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民選,陸璟,占勝利,等. 專業視野中的PISA[J].教育研究,2011(6):3-10.

[2]CRONBACH L J. Course improvement through evaluation[M].Boston:Kluwer-Nijhoff,1983:101-135.

[3]陳玉琨,李如海.我國教育評價發展的世紀回顧與未來展望[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0(1):6.

[4]陳玉琨.教育評價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5.

[5]格朗蘭德. 教育測量與評價[M].鄭軍,譯.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321-337.

[6]RUTKOWSKI L. 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large-scale assessment[M]. Taylor&Francis Group,2014:32,58.

[7]Biesta G J J. Good education in an age of measurement:ethics,politics,democracy[M].Boulder:London Paradigm Publishers,2010:10.

[8]王蕾.基于大規??荚嚨慕逃|量評價[J].教育科學研究,2010(11):37.

[9]蔣德仁.國際學生評價(PISA)概說[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1.

[10]HANUSHEK E A,WOESSMANN L. The knowledge capital of nations:education and the economics of growth[M]. Cambridge:MIT Press,2015:146.

[11]陸璟.PISA測評的理論和實踐[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13-15.

作者簡介:袁晶,陜西科技大學教育學院講師

來源:《世界教育信息》2022年第5期

世界教育信息

投稿網址:

http://jyxi.cbpt.cnki.net

電話:010-66096958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張民選:基礎教育評價改革的六大趨勢丨頭條
張志勇:自信與反思——從PISA2018看我國四省市的教育管理
3月話題①|張民選:基礎教育評價改革的六大國際趨勢
卓越教師教學行為評價指標研究
重塑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評價生態——基于教育評價智能化發展的全球觀察
我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核心素養模型的構建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交口县| 长沙县| 全椒县| 洪江市| 故城县| 新丰县| 庄河市| 乃东县| 普陀区| 荔波县| 宁阳县| 从江县| 密云县| 柘城县| 禄丰县| 大港区| 柳河县| 乾安县| 公主岭市| 大关县| 康保县| 诏安县| 万荣县| 昆山市| 新密市| 长沙县| 安溪县| 白城市| 江城| 余庆县| 喜德县| 江口县| 鄢陵县| 新干县| 夏邑县| 凌源市| 秦皇岛市| 海兴县| 玉田县| 建平县| 策勒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