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第一樓五公祠,始建于明萬歷年間,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重修,后又多次修繕,現(xiàn)仍是熠熠生輝。
五公祠為一組古建筑群的統(tǒng)稱,它由觀稼堂、學(xué)圃堂、東齋組成
這里樓閣參差,疏密相間:亭廊宛轉(zhuǎn),錯落有致:疊石假山,丘壑分明;泉井湖水,浣羨渺彌:樹木花卉,滄古灑灑,素有“瓊臺勝境”、“瀛海人文”和“海南第一名勝”之譽。
兩株百年龍眼古樹見證了歷史的風(fēng)風(fēng)雨雨。
自北宋大文豪蘇東坡于紹圣四年(1097)被貶來瓊,借寓金粟庵(今五公祠內(nèi))留存遺跡以來,宋、元、明、清及民國歷朝不斷在其周圍增建、重修古跡,習(xí)慣上把這組古跡群稱之為“五公祠”。
五公祠位于海南省海口市瓊山區(qū),是為紀(jì)念唐、宋朝時期貶謫到海南的五位著名歷史人物:唐朝名相李德裕、宋朝名相李綱、李光、趙鼎、名臣胡詮而建的,故名五公祠。
古賢立德——
只知有國,不知有身,任憑千般折磨,益堅其志;
先其所憂,后其所樂,但愿群才奮起,莫負斯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