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在家讀完了芭芭拉·奧克利《學習之道》,這本書的副標題安利性特別強,叫“高居美亞學習圖書榜首長達一年,最受歡迎學習課 learning how to learn主講,《精進》作者采銅親筆作序推薦,MIT、普渡大學、清華大學等中外數百所名校教授親證有效”。
本書一出版即高居美國亞馬遜學習類圖書榜首,是一本學習神書,看過的人秒變“學霸體質”,開啟外掛模式。
這本書的作者是一個”奇葩“學霸。他小學到高中數理成績一路墊底,但是熱愛文學。后因為職場生活,不得不學習大量新鮮知識,甚至是頭疼的數學知識。放下工作,回到學校,突然找到一套好的學習方法,竟然學成了工程學博士,后留任教授。在MOOC、Coursera上開創最受歡迎的學習課“learning how to learn”,數十萬人報名。
這是一本教人“know-how”的書。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就特別激動。原因是多年來自己“野蠻”摸索的學習方法,居然在書中得到了驗證。作者在書中介紹的學習方法和我不謀而合。以后我出去做關于“學習方法”的演講的時候,再也不用擔心自己會誤人子弟了。
下面來和大家分享我的讀后心得,希望對那些找不到正確學習方法的同學有所啟發。
專注思維和發散思維的概念不用多介紹,大家一定可以理解。那這兩個思維哪個好?
是不是很多小伙伴會說肯定是專注思維好?
其實并不是這樣。首先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問題,這兩個思維本身沒有好壞。我們在日常活動中,大腦會頻繁地在這兩種模式下切換。
專注模式下的思維是利用理性、連貫、分解的途徑直接解決問題的一種模式。如果我們在一個問題上掙扎了很久而不得思路,那么你就需要發散思維來提供一個新點悟。
書中用了一種圖來比喻專注思維和發散思維的關系,我非常喜歡,分享給大家看。
左邊為專注思維,右邊為發散思維
我們平時在做事的時候,這兩個模式怎么協作切換的呢?當我在書中看到下面這張圖片的時候,我驚呼TTM形象了。
如何鍛煉這兩種思維,書中給了很多的方法。我這里介紹一種我自己最認可的,也是比爾蓋茨在使用的方法,那就是把多種非關聯事物混合在一起處理。這樣自然就可以提升自己的發散性。
比如,我把幾個朋友問我的互聯網創業公司的問題,和移動公司的問題,還有我自己的自媒體的工作放在一起考慮,常常可以得到很新穎的思路。跨界的訣竅就是“去其他行業把別人玩爛的招兒,放到自己的行業中來”。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就提到知識本身沒有任何意義,我們對知識的調用才有意義,否則就是書呆子。
那么怎么進行知識調用呢?就是把知識提煉成一個個的組塊,然后像組裝積木一樣組裝這些零件。
之前,古典老師在自己的“得到”專欄“超級個體”中也提到了類似的概念,叫做“樂高式能力結構”。比如,你是一名做數據分析的運營人員,你的能力就是市場模塊+統計模塊+EXCLE模塊+PPT模塊構成的。如果你要提升自己的職場技能,就要提升這當中每個模塊的技能。
而且你需要每個模塊可以對接,比如你的概率學、統計學成績很好,但是放到真實的商業環境中,你就不知道如何使用它們,沒有辦法和你的市場模塊結合起來。
再比如,你學習了很多PPT的制作技巧,但是你就是沒有辦法做出一個漂亮的PPT。這說明你的PPT模塊沒有很好的和你的邏輯學模塊、美學模塊做對接。
你需要提煉你工作中需要的知識組塊,也需要定時更新你自己的知識組塊。
說到學習,很多人都會說,我記憶力不好,學過的東西總是不記得。其實,我之前的記憶力也不好,看書效率很低,常常看完了什么也不記得。
解決記憶力問題有很多方法,這里我介紹幾個我自己覺得很不錯的。
第一,RIA讀書法,也是我自己覺得最棒的。讀書記憶的關鍵不是“讀書”,而是“說書”。讀完以后,用自己的話說一遍(越具體越好),然后再講一下對自己的實際生活、工作有什么作用(越深刻越好,最好有畫面感)。讀完書之后,多做這兩步,效果提升百倍以上。關于RIA讀書法,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大家可以回看。
第二,重復記憶。人的記憶分為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短期記憶要轉為長期記憶,需要經過多次復習。這個有點兒像我們打預防針,需要連續打幾次才可以培養起永久抗體。網上有很多關于短期、長期的記憶轉換方法。我的個人感覺是,三次就可以取得很不錯的效果。重復記憶建設放在第一次記憶后的第三天,以及一周以后,效果會比較好。
第三,好的睡眠幫助記憶。這是我自己做的最差的,我睡眠很差,常常失眠,如果有粉絲有好的睡眠方法可以留言教我。書中說,人在睡眠中,突觸之間的距離會拉遠,腦脊液會洗去突觸連接產生的“有毒”物質。如果長時間不做這種“大掃除”,人就會有生命危險。這也是長期熬夜容易猝死的原因。人在睡眠的時候,大腦不會停止工作,剛剛吸收的內容,大腦會繼續處理,而且更加高效。所以,我們有時候會碰到一直沒有想明白的問題,但是一覺醒來就想明白了。
好了,關于我對《學習之道》的理解就介紹到這里,感興趣的同學可以買一本讀一讀。記住,書只是教我們“know-how”,“do-how”還需要自己在實踐中摸索。再好的學習方法不用來學習都是白搭。
李笑來說自己做的自媒體叫“學習學習再學習”的原因就是,第一“學習”是動詞,第二“學習”是名詞,第三“學習”又是動詞。
好了,祝大家學習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