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我們的身邊會充滿了自戀狂、強迫癥和膽小鬼這些「奇葩」人類呢?答案你可能要從一本專門研究「不正常人類」的書中去找到。
有的人自戀到死,一天到晚「本宮才是這個世界上最美的人」、「小弟不才,長得稍微好看了一些,人送外號酒仙橋潘安」;而有的人卻又窩囊到不行,你跟他說三句話炸不出他一個回應;還有的人極度固執(zhí),你想吃火鍋他偏要去吃蘭州拉面…
總之,我們的身邊總是少不了這些略顯、甚至是非常怪異的人們。有時,在深夜,我們對著上方的天花板反省一下自己,會發(fā)現(xiàn)自己不也是這樣的人嗎?
當然,我們在這里并不是要批判這些人,畢竟筆者也很 naive,還需要加強學習。但是,筆者最近看了一本有關這方面的新書,它非常有趣、對于某些人來說可能也會很有用,這就是《不正常人類研究所》(看名字就知道這本書是走什么路數(shù)的了)。
本書作者為日本心理學大師岡田尊司,他的這部作品是暢銷日本多年的經(jīng)典著作,最近才剛剛被引進中國。
翻開這本書,在序章的封面,我們就能看到作者開宗明義的觀點:「不正常人類」其實都有人格障礙。
是的,隨著時代的變化,社會正在變得越來越復雜,每天我們都會通過不同的渠道看到或聽到許多「不正常人類」的故事,而這些故事大都伴隨著痛苦。這也就是作者岡田尊司對于這些「不正常人類」的解讀:這些痛苦背后的根本原因就是現(xiàn)代人中極為常見的「人格障礙」問題。
這也就導出了本書的核心觀念——人格障礙。
那人格障礙是什么呢?一言以蔽之,過激的思維方式與行為方式對家庭與社會生活造成了負面影響的狀態(tài)。出現(xiàn)這種情況就說明:少年,你的人格有障礙了。
這時候,估計屏幕前的你一定認為自己的人格肯定沒問題。不過先不要急,來看看權威機構——美國精神醫(yī)學學會制定出的判斷標準吧:
A. 持續(xù)性的思維及行為與其個人所處的社會文化明顯不同,且至少在下列情形中有兩種以上異于常人的表現(xiàn):
認知功能:對自己、他人和事件的認知
情感功能:情感的表現(xiàn)方式、強度、變化度和情感表達的合宜性
人際關系功能
對于沖動的控制
B. 表現(xiàn)的情形長期固定不變,設計個人及社會狀況的方方面面。
C. 其表現(xiàn)的狀況足以導致臨床上的顯著痛苦,或影響到其個人、社會、職業(yè)等其他重要領域的正常功能。
D. 其表現(xiàn)的狀況較為穩(wěn)定,持續(xù)時間長,發(fā)病最早可追溯到青年期或成年早期。
E. 其表現(xiàn)的狀況無法以其他精神疾病的病癥或其結果進行解釋說明。
F. 該持續(xù)性模式并非物質(例:濫用藥物、用藥)或普通肉體疾?。ɡ侯^部外傷)的直接生理學作用所致。
——摘自《精神疾病診斷與統(tǒng)計手冊(修訂版)》
Ok,我懂的,大家肯定看不下去這么專業(yè)且無趣的話語,沒關系,再看看下面幾條生活中的評判標準,這可能對于我們一般人更為適用:
特別重視自己。無論是無比「完美」的自我還是所有「骯臟」的集合體,人格障礙患者始終無法逃離的就是「自我」這個概念,說白了就是「特別重視自己」。
容易受傷。很多在我們一般人看來很無關痛癢的話,讓有人格障礙的人一聽,可能就會引起他們劇烈的反應。隨便一個玩笑都有可能讓他們覺得是莫大的侮辱。
無法構筑起對等且相互信賴的人際關系。他們無法「愛人」或「被愛」,更無法「信賴」他人。每一個人格障礙患者都存在「不會愛」的問題。
到了此時,相信諸位心中應該都略有忐忑,覺得自己好像在某些方面有點沾染「人格障礙」的特征。不過大家不用心急,下面有 10 種具體的人格障礙分類供諸位「對號入座」,從自戀狂到反社會分子,從妄想癥到雙重人格,基本涵蓋了社會中可能出現(xiàn)的人格障礙種類,不怕你找不到適合自己的那一種。
一、 邊緣型人格障礙
這是近年來增長非常迅速的一種人格障礙,也是極具代表性的一種人格障礙。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在兩個極端間游走」。昨天還興高采烈,今天就消沉到了極點,有時甚至會出現(xiàn)自殺的現(xiàn)象。
這有些像抑郁癥,但抑郁癥是持久性的消沉,但邊緣型人格障礙則是間歇性。病人通常都懷有「強烈的自我否定感」。
代表人物:好萊塢女星薇諾娜·瑞德
二、 自戀型人格障礙
自戀型人格障礙患者都覺得自己是獨一無二的,所以他們總幻想著自己能取得非凡的成就,因此,總給人很「裝」的感覺。
他們無法忍受任何痛苦,卻渴望對他們贊不絕口的觀眾,因為贊賞才是他們的精神食糧。他們對批評沒有什么抵抗力,因此,當受到絕對的挫折時,他們就會極度消沉。
不過,自戀型人格障礙也不是沒有好處,因為這種極度的自信,他們通常會給人留下富有魅力的第一印象。
代表人物:薩爾瓦多·達利
三、 表演型人格障礙
「要是我無法讓他人傾倒,我就沒有存在的價值」——這就是表演型人格障礙的本源。因此他們不會再他人面前展露真我,而是扮演惹人注目的角色。只要能迷住他人,吸引他人的注意,他們甚至愿意貶低自,或傷害自己。
事實也證明,表演型人格障礙是沖動性最高的人格障礙之一,他們極易自殺,還會沉迷于危險的事物。
不過,在這個時代,表演型人格障礙也不是沒有好處??疵志椭溃S多演藝明星可能都有這方面的問題。
代表人物:馬龍·白蘭度、可可·香奈兒
四、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最大特征就是「對他人的冷酷壓榨」。患者舍棄了對他人的同情心,總覺得別人會背叛自己,在他們的字典里已經(jīng)沒有了「相信」二字。
另一個重要特征就是蔑視、甚至是仇視社會規(guī)范與常識,這能帶給他們某種快感。
代表人物:艾爾·卡彭(美國著名黑幫頭目)
五、 偏執(zhí)型人格障礙
偏執(zhí)型人格障礙患者無法真心信賴他人。他們總擔心與自己親近的人會背叛自己,所以總是疑神疑鬼。
另一大特征就是固執(zhí),他們非常固執(zhí),卻又容易受傷。因此,他們總覺得被別人攻擊了,所以還特別記仇。
另外,判斷一個人有沒有偏執(zhí)型人格障礙的重要依據(jù)是:此人有沒有表現(xiàn)出過度的神秘主義。他們會對自己的個人問題極度敏感,隨便一問也會引起他們很大的反應。
代表人物:古往今來的獨裁者
六、 分裂型人格障礙
用一句話概括分裂性人格障礙的特征,那就是:他們都生活在想象的世界中。他們看似沒什么想法,但實則腦海中異?;钴S。因此,他們總會被當作「怪人」對待。
總之,分裂型人格障礙患者不受常識的束縛。他們的直覺敏銳、創(chuàng)意豐富,若能成為學者或研究人員,或許會有大成就。
代表人物:卡爾·古斯塔夫·榮格(瑞士心理學家)
七、 類分裂型人格障礙
類分裂型人格障礙的特征是「無意與人接觸」。對他們而言,孤獨才是最舒適的生活環(huán)境。接下來要出場的「回避型人格障礙」是想要與人接觸而不敢,但類分裂型人格障礙則是壓根就不喜歡與人接觸。
他們喜歡平淡如水的生活,討厭奢侈與華美。因此,他們極少表現(xiàn)出喜怒哀樂,感情也很淡泊。同時,恒常性也是他們的一大特征。
所以,從以上幾點來看,他們真的很適合出家,或者是去當程序猿。。。
代表人物:克爾凱郭爾(丹麥哲學家)
八、 回避型人格障礙
回避型人格障礙可以被總結為:極度畏懼失敗與受傷。他們毫無自信,這類人的本質就在于因恐懼失敗而逃避嘗試。
比如,他們很想與人接觸,但因過度缺乏自信,非常擔心被他人拒絕,久而久之就開始回避深層次的人際關系,這也是這群人的典型特征之一。
代表人物:你身邊那些特別自卑、懦弱的朋友可能就有這個問題。
九、 依賴型人格障礙
依賴型人格障礙的主要特征是:病人放棄了自主性,將一切決定權交與他人。這類人特別不擅長「自己拿主意」。他們會極度壓抑自己的想法,因為怕與他人發(fā)生沖突,所以他們總會遷就他人,在這個過程中失去自我。
依賴型人格障礙分為兩種,一種是「嬰兒型」,這類患者是被動性依賴,自己生活能力低下;另一類則是「奉獻型」,他們有足夠的能力,但總是希望有人領導自己。
除此之外,他們也很害怕獨處,也不會拒絕他人,同時還缺乏自信。
代表人物:虛竹
十、 強迫型人格障礙
與以上幾種不同,強迫型人格障礙最不像「人格障礙」,他們做事一本正經(jīng),十分重視責任和義務。他們總是壓抑自己的想法,對自己過分嚴厲。是天生的完美主義者。
他們非常勤奮,可不一定能得到好結果,因為他們不善創(chuàng)意,總是一板一眼。這倒也罷了,最讓人頭疼的是他們也會用這套標準來要求身邊的人。
代表人物:maybe 你的上司…
好了,到這時,看過了整整 10 種人格障礙,相信大家對自己及身邊人的情況心里都有數(shù)了,到底你是有沒有以上的某種人格障礙,反省一下自己就知道了。
那你可能會問了:為什么小明這么自戀,整天自吹自擂,說自己是馬云第二?為什么張三又這么依賴我,連上廁所用幾張紙也要問我?這些人到底為什么會變得這么奇葩?為什么???
沒關系,下面就來為你解答。
為什么小明或者是張三會有人格障礙?這其實和小明或者張三本人關系不是太大,主要得怪他們的爹媽。
首先,我們要明白,像這世界上的大多數(shù)疾病一樣,人格障礙也有兩方面的成因:遺傳因素與環(huán)境因素。二者的比例大約一半一半。
其次,我們人格根基的行程過程是從我們出生到年滿 2 歲之前這個過程。眾多研究表明,人類嬰幼兒時期被傾注的愛是我們人類自我意識的基礎。所以,我們在談論人格障礙問題時必須從這一時期入手。
由于遺傳因素與你的基因有關,這方面我們在短時間內恐怕難以解決。所以我們還是以環(huán)境因素為主要考慮的因素。
在環(huán)境因素中,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父母。
在父母賦予孩子的所有東西中,最無可替代的莫過于「關愛自己的能力」。無論身處怎樣的環(huán)境,孩子都能用心感覺到「我有沒有得到充分的保護」。精神科醫(yī)生們經(jīng)過仔細的調查,發(fā)現(xiàn)那些有情緒問題或者行為問題的孩子,在他們的幼年時期沒能得到母親們的全心的愛。
因此,專家們發(fā)現(xiàn),兒童自我意識的健康發(fā)展離不開「母性的全情投入」。有了「恰到好處的母親」、溫柔的母愛和體貼的關懷,孩子才能感覺到自己是一個切實存在的人。
此處的「恰到好處」不是「不過分」的意思,而是要讀懂嬰幼兒的心思,恰當?shù)貪M足他們的需求,與他們融為一體。否則,孩子的自我意識的連續(xù)性就無法發(fā)展起來,久而久之就會產(chǎn)生一個「假我」。
比如在幼年時受到過肉體虐待的人不僅會出現(xiàn)邊緣型人格障礙,也容易表現(xiàn)出偏執(zhí)型、分裂性、反社會型人格障礙。而受到過性虐待的人則容易出現(xiàn)邊緣型人格障礙及表演型人格障礙。
當然,嬰幼兒時期之后的人生經(jīng)歷也會對一個人的人格產(chǎn)生影響,但與早期時期的關愛相比,影響力微乎其微??偨Y一句話就是:人生經(jīng)歷對人格的影響與年齡成反比。
說了這么多,這些都是這本書內容的一部分濃縮而已。對我來說,一個之前對人格心里問題毫無涉獵的文科生,卻能很輕松地讀懂這本書,而且從中獲到了很重要的收獲:雖然有些為時尚早,但我一定要好好研究一下小朋友嬰幼兒時期的教育問題。這就很滿足了。
同時,在了解這些問題之后,也許你會對你身邊的人更加寬容一些,你會明白,他的某些問題不是他故意為之,而是他性格中無法避免的一些瑕疵;同時,書中還為我們列舉了如何應對這些問題的方法,你會從中了解到如何同這些朋友們更好地相處。
所以,面對這樣一本使人愉悅的科普書籍,你既可以把它送給你的那些「不正?!沟男』锇?,也可以當作是教育孩子的一本反面教材,亦莊亦諧,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