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美國出品:作者達琳·庫尼亞,電視節目制作,現辭職在家,是兩個孩子的母親。編譯沈睿思,資深留學生,居于休斯頓。
當人們得知在2008年的經濟崩潰中,我丈夫丟了工作,我們的房子被水淹了,我們一下從中產階級落到了幾乎沒有收入的窮人時,總會問我:“你們倆是怎么堅持下來的?”
這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但是也是個合理的問題。最近美國的離婚率確實有所下降,但是貧困人群并沒有跟上這個潮流。受過大學教育的夫妻離婚率從1980年代的20%降到現在11%。但是貧困家庭依然居高不下。根據紐約時報的信息顯示,年收入低于3萬美元的家庭離婚率為17%,與1980年代持平。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落差呢?
首先,收入是一個家庭爭吵的主要話題(他們因為金錢吵架的次數比其他因素要多得多),正所謂貧賤夫妻,百事哀。瑞文·賽亞絲(Raevan Zayas)是一個住在加州的家庭婦女,一個人在家照顧剛滿一歲的孩子,丈夫在外做著一份低收入的工作。她說:“我們承擔不起把孩子送到托兒所的費用,我們甚至連吃的都快買不起了,孩子們需要新衣服和新鞋,而且我都不記得上次我跟我丈夫出去約會是什么時候了。我們的關系現在很緊張,但是我們什么也做不了,因為我們還要擔心著如何給孩子提供他們所需要的東西。
密西根大學的經濟學家賈斯汀·沃爾夫斯(Justin Wolfers)同樣發現工薪階層家庭,更依賴于男人為家庭提供收入,但是就現在的經濟情況來看,那些沒有大學學位的人將更難找到工作,這不僅僅造成了他們收入上的縮減,就連婚姻上也帶來壓力。社會學家安德魯(Andrew Cherbin)解釋到:“我研究過美國高收入和低收入男人的婚姻差距,男人們的收入相差的越大,婚姻質量相差的也越大。”
但是經濟壓力不能完全解釋為什么貧困家庭的離婚率沒有下降。要了解真正原因,我們還要來看看女人是怎么想的。
明尼蘇達大學,家庭社會學教授比爾·多爾蒂(Bill Doherty)提供的資料顯示,有三分之二的離婚是女方提出的,在60和70年代,不管有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女人都有著同樣的離婚率。但是近幾年來這兩組姑娘們似乎在朝著相反的方向發展。上過大學的姑娘離婚率逐漸下降,而沒上過大學的姑娘們離婚率卻上升了。調查顯示,只有29%的受過大學教育的人離過婚,但是在沒受過大學教育的人里,這個數字高達50%。
多爾蒂表示,會出現這樣的狀況是因為女方的期待過高。“人們都向往著‘AA制婚姻’,從經濟投入到感情投入都要對等,不管對方的收入是怎么樣的。 但是在現實中,這種情況很難實現?!?/p>
來自阿拉巴馬州的西西·阿扎迪卻表示反對:“這個愿望應該不難實現,工薪階層的女人們其實不需要男人給她提供多好的生活,他們只希望兩個人能朝著一個方向努力。在我的第一次婚姻中,貧困是一個大問題,但是當我的丈夫不斷換工作,辭職時,我意識到既然我是這段婚姻中唯一一個負責任,而且能保持穩定收入的人,那么為什么我們還要在一起呢?”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經濟蕭條對男人的影響比女人更大。調查顯示在20歲以上的男性中有7.5%的失業率,而女性中只有6.5%。
在校園里,男性學生的比例只占43%,而且研究顯示女性更愿意努力學習,以提高她們的社會地位;現在25歲左右的女性已經意識到如果她們不努力前進,就永遠無法為他們的孩子提供好的生活環境,更別指望得到一段雙方都同樣投入的婚姻。
【原創不易,如果認為有價值,動動手指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