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品課堂
——簡析《大盂鼎》銘文(第三講)
主講:王友誼 整理:艾 琳
淺析《大盂鼎》的八種筆法(下)
上期解析了《大盂鼎》銘文的中鋒、裹鋒、方筆、圓筆四種筆法,下面繼續講解另四種筆法。
闊筆,也稱肥筆。即中鋒寫完的點或橫或捺等筆畫,再補筆成為點團或刀筆形狀,稱為闊筆或肥筆。這是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特有的一種筆法。西周中、晚期的銘文中這種筆法已消失。
闊筆在銘文中并不代表文字意義,只是一種裝飾與宗族的標志和標記。在臨摹過程中,是否將“闊筆”作為調整通篇節奏來處理,那么闊筆就顯得有意義了。
闊筆在《大盂鼎》銘文中運用很多,寫這種闊筆字時,我個人習慣以裹鋒用筆為主。
《說文解字》:“王,天下所歸也。”董仲舒認為,古之造文者,三書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孔子曰:“一貫三為王。”作篆前兩橫畫均可露鋒入筆,中鋒行筆,收筆平出,豎筆行至末端,為了與闊筆相融,應適當在豎畫兩側補筆。第三橫闊筆,以露鋒豎下筆迅疾轉鋒平鋪,加厚線形至收鋒,向上提鋒收筆。如果不夠厚重,再補筆完成。
《說文解字》:“在,存也。從‘土’‘才’聲。”金文中以“才”通“在”,可用作動詞或介詞。《大盂鼎》銘文中有三種寫法。此“在”的寫法是:先橫后豎,最后以闊筆之法補足豎畫的點團形狀。
《說文解字》:“天,巔也。至高無上。從‘一’‘大’。”“天”的第一筆橫畫由兩筆寫成點團形狀,第二筆可寫成“大”字的“人”,按帖上撇與捺的上部以闊筆成之,最后補“大”字的一橫,分左右兩筆完成。
《說文解字》:“正,是也。從‘止’,一以止。”“正”字甲骨文作
《說文解字》:“有,不宜有也。”容庚以為,“有,從‘又’持肉會意”。《大盂鼎》銘文中“有”字通“佑”,匍有四方,即敷佑四方。“有”字第一筆橫寫成弧形線,第二筆才是“有”字的主筆捺。以中鋒完成捺后,再補筆成為闊筆之形態,最后寫“肉月”。
《說文解字》:“民,眾萌也。”郭沫若認為,象有刃物刺目。即“盲”之初文。《大盂鼎》銘文中此字意為民眾。作篆先寫眼框,再寫一豎,最后在豎的左右側補成闊筆。
《說文解字》:“古,故也。從‘十’從‘口’。”《大盂鼎》銘文即通“故”。殷正百辟,率肄于酒古喪師。作篆“古”字第一筆橫畫由兩筆完成闊筆的點團狀。其余的豎、“口”以中鋒筆法臨寫。
再說轉鋒。轉鋒有二義:一是與折相對而言,圓筆時多用,書寫時筆鋒圓轉運行。蔡邕《九勢》云:“轉筆,宜左右回顧,無使節目孤露。”二是字中轉角曲折之處,也稱圓轉。《續書譜·真書》云:“轉不欲滯,滯則不遒。”所言雖非指大篆筆法,然亦可作參照之用。
《說文解字》:“卣,器形貌。”“卣”乃尊屬,即器皿。《大盂鼎》銘文意為酒器。此字由兩條弧線組成,書寫時注意線條的左右回顧,勿使節目孤露,做到圓轉自如。
《說文解字》:“辭,訴也。從‘辛’。”籀文從“司”。《大盂鼎》銘文通“治”,意為治理。作篆應注意圓轉之處,左部上下兩手及中間筆法圓活與婉轉。《大盂鼎》銘文中“辭”有二字,一字“司”為圓轉。
《說文解字》:“鬲,鼎屬。”本為古代炊具之象形。《大盂鼎》銘文有兩個“鬲”,一假為奴隸,一假為戰俘。作篆時下半部分兩個轉角為字中圓轉,書寫時勿使節目孤露出現死角,以圓融遒勁為佳。
《說文解字》:“九,陽之變也。象其屈曲究盡之形。”作篆時要考慮到這兩條曲線的起承轉合、交叉等轉折時的弧度控制。正如前賢所言,“轉不欲滯,滯則不遒”。
《說文解字》:“又,手也。象右手之形。”甲骨文、金文借為左、右之“右”。《大盂鼎》銘文有多個“又”,前者為“有”之意,后者作連詞使用。作篆筆法與“有”字上部相同,可作參照。
換鋒也稱換筆心,筆心即主毫、主鋒。就是臨摹或創作遇到轉折之處要換筆,在行筆過程之中改變主鋒的方向,或下或左或右,將筆鋒稍提起,隨即調整方向順勢按下筆鋒繼續運行。
清劉熙載《藝概·書概》云:“筆心,帥也。副毫,卒徒也。卒徒更番相代,帥則無代。論書者每曰‘換筆心’,實乃換向、非換質也。”這句話的意思是,筆鋒的主毫不變,副毫可以變。
《說文解字》:“宗,尊祖廟也。從‘宀’從‘示’。”李孝定認為,“示”象神主,“宀”象宗廟。“宗”即藏主之地也。《大盂鼎》銘文意為西周都城。“宀”音“武延切”,俗稱“寶蓋”。作篆時“宀”由四筆完成。前兩筆起筆向左至轉角處改變主鋒方向,提鋒向下行筆,收筆平出即可;后兩筆向右起,行、收同左,最后寫“示”。
《說文解字》:“稟,賜谷也。從‘稟’從‘禾’。”《大盂鼎》銘文假為稟承之意。作篆先寫“宀”,筆法從“宗”。
《說文解字》:“域,邦也。從‘口’,從‘戈’,以守一。”《大盂鼎》銘文意為邊遠的領地。此字原帖殘缺,書寫時補齊為宜。“宀”內結構筆畫較多,注意筆畫之間的關系,書寫筆法與前二字相同。
《說文解字》:“寶,珍也。從‘宀’、從‘王’、從‘貝’,‘缶’聲。”此字由四個部件組成。《大盂鼎》銘文中意為寶鼎,書寫“宀”時,與前三字有所區別,不必提鋒轉向,而是收鋒,按原帖之形書寫,將內部的三個部件的位置安排妥當。
最后是挫鋒。挫鋒指運筆時突然改變方向的動作,一般是轉角或折筆之處使筆鋒轉動,繼而變換方向,或下或左右挫鋒而出。挫鋒貴在把握分寸,勿太過,勿不及,既不脫節,又氣勢酣足而恰到好處。
挫鋒應與衄(nǜ)鋒配合使用。清朱履貞《書學捷要》中言:“書有衄挫之法,折鋒方筆也,法出于指,施于字書之間,則風格峻整。”這種筆法在《大盂鼎》銘文中用得不多,我們舉例看一下。
《說文解字》:“月,闕也,大陰之精。象形。”甲骨文“月”字象月缺之形,“月”與“夕”同形,金文亦然。《大盂鼎》銘文中“月”為計時單位,古人以月相之變化,即月亮的盈虧周期為一個月。此“月”露鋒起筆,中鋒向右行至轉角處,以圓轉取勢,轉筆下行至右下角,捻管向左挫出。挫鋒貴在把握分寸,勿太過,勿不及。
《說文解字》:“夕,莫也。從‘月’半見。”甲骨文“月”與此同形。陳煒湛謂此類現象為“異字同形”。《大盂鼎》銘文意為晚上。此字書寫方法與“月”基本相同,參照其筆法即可。
《說文解字》:“乍,止也。”金文多用為“作”字。《大盂鼎》銘文意為建立。“作”字書寫的主筆是豎折。藏鋒豎下筆,行筆轉折處捻管向右挫出,收筆平出。主筆完成之后再補其他三筆。這種用筆的線條遒勁而富有彈力。
前文所講的“中鋒、裹鋒、方筆、圓筆、闊筆、轉鋒、換鋒、挫鋒”八種筆法,一定不要孤立地去看,要切實地應用于每個字之中,這樣才有意義。因《大盂鼎》銘文的章法極具借鑒意義,故在練習中應多注意它的整體布局,一定要通篇地去練。如若考慮單字練習,最好買放大本,即一行五個字的版本來參考。
接下來,將從結構上來進一步分析《大盂鼎》銘文中的部分例字。關注三品課堂,下期再見。
掃描二維碼
觀看教學視頻
三品課堂是三品美術館攜手“正書六家”——王友誼、王學嶺、劉顏濤、張建會、張繼、管峻推出的系列公益教學,6位老師每人9講,一年54堂精彩課程為你講述篆隸楷的奧秘。不僅可以通過《書法報》每周了解最新內容,更可直接掃描二維碼觀看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