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土=堤
是土堤方成。
形聲。字從土,從是,是亦聲。"是"意為"對準"、"正對",引申為"正面"。"土"指土壩。"土"與"是"聯合起來表示"正對著來水方向的土壩"。
堤=甚(是“堪”(承擔)的反寫)+土(壩埂),造字本義:用土石筑起來的防洪壩埂。
《夢溪筆談 錢塘江堤》
錢塘江,錢氏時為石堤,堤外又植大木十余行,謂之“滉柱”。寶元、康定間,人有獻議取滉柱,可得良材數十萬。杭帥以為然。既而舊木出水,皆朽敗不可用。而滉柱一空,石堤為洪濤所激,歲歲摧決。蓋昔人埋柱,以折其怒勢,不與水爭力,故江濤不能為害。杜偉長為轉運使,人有獻:,自浙江稅場以東,移退數里為月堤,以避怒水。眾水工皆以為便,獨一老水工以為不然,密諭其黨日:“移堤則歲無水患,若曹(1)何所衣食?”眾人樂其利,乃從而和之。偉長不悟其計,費以巨萬,而江堤之害仍歲有之。近年乃講月堤之利,濤害稍稀。然猶不若滉柱之利,然所費至多,不復可為。
譯文:錢塘江,在錢氏時期有石堤,堤外面又植了十多行大木柱,稱之為“滉柱”。在寶元、康定年間,有人獻議取用“滉柱”,可能得到良材數十萬。杭州府大帥認為可以,因而從水中取出這些舊木,都已腐爛不能再用了。而這些大大的木柱一空,石堤被洪濤所沖擊,年年決口。早些人在堤外埋柱,是抵擋洪濤的力量,不使堤壩受到洪水太大的沖擊,所以洪濤不能泛濫引發危害.杜偉長做轉運使時,有人獻議:將堤移到從浙江稅場以東數里的地方,用來避怒水.眾多的防水的工匠都認為可以,獨一個老水工不這樣認為,秘密地告訴其同伙說:”移堤固然每年沒有水患之災,但是我們這些人吃什么穿什么呢?”眾人也樂意從這行得到利益,于時都附和地隨著這位老水工的說法,杜偉長不理解他們的計謀,在這個舊堤上花了很多錢,而仍然要每年受洪濤之災.近些年來~~~~~洪澇災害稍稍好些,但仍不如當初的滉柱的作用大,所花費的錢財再多也不能回復到原來了.
堤【堤隄】(dī)
“堤”,異體為“隄”。形聲字,從土,是聲。
“土”為泥土,為土石,是基本建筑材料;“是”表示肯定,為對的、正確的。“堤”有堤岸、堤垸、海堤等。“土”“是”為“堤”,意為堤是以土石為主要建筑材料筑成的高岸,用以防水擋水的建筑物。“堤”的本義為河堤、堤壩。異體字“隄”從阜,“阜”為土山,意指擋水之隄如山一般厚重、堅固、耐久,是澤被子孫的百年工程。《說文·阜部》:“隄,唐也。”“隄”即堤也。
華夏領土幅員遼闊,在幾百萬平方千米的版圖上,有江河無數。從上古堯舜禹時期開始,治理水患就是歷代王朝的重要工作之一,因此建造堤壩作為一項重要的防洪措施一直為各朝各代所重視。堤壩不僅能保障百姓的生活,而且在兩邊植以垂柳,的確是一道亮麗的風景。因此古代詩作中常有對堤岸的描寫。如李賀的“從蛇作龜二千載,吳堤綠草年年在”(《舞曲歌辭·拂舞辭》);劉禹錫的“攜觴薦芰夜經過,醉踏大堤相應歌”(《相和歌辭·采菱行》);趙嘏的“因風飄玉戶,向日映金堤”(《雜曲歌辭·昔昔鹽·垂柳覆金堤》)。其中的“堤”指的就是堤壩。這方面還有一個現成的例子,就是西湖十景之首的“蘇堤春曉”。
“蘇堤”貫通西湖南北,全長2.8公里,一堤六橋,橫亙在碧波蕩漾的湖面上,美不勝收。“蘇堤”因蘇軾任杭州太守時為治理湖水所修建而得名。在蘇軾之前,有另一位大詩人也在杭州任過太守,修過堤壩,他就是中唐文壇上首屈一指的白居易,故名為“白堤”。蘇東坡到杭州時,白堤已經是年久失修,不但保證不了稻田用水,連百姓日常用水也成了問題。據說,當時西湖中雜草叢生,周圍百姓只能喝錢塘江里帶有咸腥味道的水。面對這樣的情形,東坡先生調動全民用了四個多月時間,全面整治西湖的灌溉體系,而從西湖中清除出的雜草和淤泥,就堆積成湖心橫貫南北的“蘇堤”。蘇堤與遠處云煙飄渺的山峰,堤下雕梁畫棟的游船,堤旁依依情深的楊柳渾然一體。綠樹繁茂,紅花搖曳,煙波浩淼,環峰翠立,這古樸典雅、秀杰亮麗的景色是蘇軾留給后人的一首無字之詩。《燕君筆記》中記載了蘇軾最為傾心的幾件樂事,其中就有“柳陰堤畔閑行,花塢尊前微笑”一項。
文人修堤是出于對蒼生的一片憐憫之意,但堤壩對于百姓來說,就意味著父母妻兒的生命,意味著一家老幼的安康。因此,自古以來堤壩的牢固備受關注,事無巨細。“千里之堤,潰于蟻穴”出自韓非子的《喻老篇》:“千里之堤,以螻蟻之穴潰。”意思是長及千里的河堤,卻有可能因為一個小小的螞蟻洞穴而崩潰,常常用來比喻大事情中小漏洞的危害性。
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講了這樣一件事:吳越王錢镠在位期間,曾征用民工修建錢塘江海塘,建造了石堤,并在堤外埋置了十九行大木柱,稱作“滉柱”。時間一晃就過去了近百年,到宋仁宗趙禎當政時期,這十九行“滉柱”依然樹立在那里,于是,有人就向杭州的地方官提出了建議,說:“這些'滉柱’根本起不到攔水的作用,洪水到來時,照樣會淹過'滉柱’沖向石堤,起擋水作用的是石堤,所以,這些'滉柱’沒什么用。用來作'滉柱’的木頭都是上等的木材,如果把它們取出來,可以獲得幾萬立方米的木材!”杭州太守一聽,覺得這是個好主意,便下令將“滉柱”全部挖出來使用,不到一個月時間,這些樹立了近百年的“滉柱”就被抽取一空;看著堆積如山的上等木材,太守樂得嘴都合不上了。可是,當第二年汛期到來時,洪水卻猛烈地沖向石堤,很快就將石堤沖毀,致使大部分城區被水淹沒……人們這才回過味兒來:原來,前人埋置這些“滉柱”的目的,是為了減弱洪水對石堤的沖擊,被“滉柱”攔阻之后,洪水的沖擊力就大大減少,從而使石堤不至于受到直接的沖擊、不至于決堤。取出“滉柱”,的確獲得了大量上等的木材,然而,此后洪水年年決堤,為了治理洪澇災害,政府耗費了億萬銀兩;取出的那些“滉柱”所換得的錢,與治理洪澇所花費的錢相比,簡直就是九牛一毛。看來,這個杭州太守數學學得不好,沒算明白這個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