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
指事。甲骨文字形,象右手持棒之形。意思是:手里舉著棍棒教子女守規矩的人是家長,即父親。本義:父親。
矩也。家長率教者。家長舉教者。——《說文》
矩也。家長率教者。矩也。家長率教者。
由來:"父"字非常古老,其意義變化也非常大。在甲骨文中,"父"是一個人手里拿著一柄石斧,其最初意義便是"斧",這個意義后來寫作"斧","父"字不再有此義。持有石斧是力量與勇敢的象征,所以"父"字意思引申為持斧之人,也就是值得敬重的人,這個意義后來與"甫"字通用,現代漢語中不常用。再后來。"父"又被引申為"父親",這是因為,在每一個人眼中,都只有自己的父親才是最偉大、最值得敬重的人,同時"父"字也可以用以稱與父親同輩的人,例如姑父、姨夫等。
根據隸定字形解釋。形聲。字從丶(zhǔ),從乂(yì),丶亦聲。"丶"意為"入主"、"進駐"。"乂"意為"治理"。"丶"與"乂"聯合起來表示"入主并治理一個(喪夫)家庭"。本義:繼父。繼爹。引申義:父輩。轉義:親父。親爹。說明:1."丶"(zhǔ)是一個獨立漢字,列在《漢語大字典》袖珍本第17頁。2."乂"(yì)也是一個獨立漢字,列在《漢語大字典》袖珍本第12頁。3."父"字從二"丶",是一種字形對稱變形,屬于隸定技巧,意義與一個"丶"相同。相似的對稱變形可以從"半"變形為"卷"字頭、"豐"變形為"春"字頭等例子中看到。3.古代丈夫多因服役、戰爭而早夭,故繼父大量出現。古代匈奴族、蒙古族、滿族等都規定,只要把死難戰友的尸體背回來,就可以把他的妻、子收為自己的家屬。《五帝本紀》描述舜弟象與父母合謀把舜活埋在了水井里,然后象就說舜的家就是我的家,舜的兩個妻子就是我的妻子。古文獻也談到寒浞殺死了后羿,把嫦娥當作了自己妻子。類似情景也能見到:2001年9月11日美國紐約世貿大廈遇襲倒塌,不少消防隊員犧牲。活下來的消防隊員奉命對死難戰友的家屬進行"一對一"的幫助照顧,結果出現了許多婚變,這些奉命照顧的消防隊員同死難戰友的妻子們產生了感情,并設法同她們結了婚。這種進入喪夫家庭當丈夫和父親的消防隊員,就是"父"。
人們對自己上一輩的男性至親一般稱為父親、爸爸或爹爹。這樣的稱呼從何而來?我們不妨從古文字中探源尋根。
“父”字是一個很古老的漢字,甲骨文寫作
大家知道,在遠古群婚制的時代,人們只知道自己的母親卻不清楚親生父親是誰,對整天勞作的成年男性皆稱之為“父”,也是不奇怪的。到了父系社會,男性占據統治和支配地位,妻子的名分也相對固定,這時“父”字才有了特指親生父親的含義。《史記·項羽本紀》“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這里“父”字是指老年男子。《詩·大雅》:“維師尚父,時維鷹揚。”這里“父”字是指有才德的男子。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父”字在不同時代含義并不相同,有時泛指成年男性,有時特指老年男性,有時特指對有才德男子的美稱,有時還表示上天等,如:漁父、田父、伯父、舅父、教父、天父、繼父等。在古代,父親管教子女嚴格,對不聽話的孩子經常訓斥或棍棒相加,以顯示作為父親的規矩和尊嚴,母親則相對溫柔慈愛,所以有“嚴父慈母”的說法。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解釋“父”字為“矩也。家長率教者。”即立規矩的人。是一家之長,率領、教育子女的人。由此看來,許老夫子的解釋為后起義。《禮記?曲禮》上也說“生曰父,死曰考。”可見這種解釋也不是許慎的發明。
由“父”推及“爸”字。“爸”字是個有聲會意字,從父從巴,上部分“父”字這里表示成年男性;“巴”字表聲兼表意,甲骨文有多種寫法如、、 等,前兩個“巴”字像一個跪著的人伸展兩臂,手指張開的樣子,好像在爬山越嶺,后一個“巴”字是前兩個“巴”字的簡化,巴字形義為遠古時代生活在我國西南高山叢林地區善于攀爬的人,故有“巴蜀”之稱。《荀子·強國》記載:“秦西有巴戎。”古籍注釋為:“巴在西南,戎在西,皆隸屬。”這里“巴”字即是指我國巴蜀地區。《周書·王會》中也說“巴人以比翼鳥。”這里形容巴人爬山像飛鳥一樣。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解釋巴字為“蟲也。或曰食象蛇。”即大蟲。也有人說像吞食大象的巨蟒。我國西南高山峻嶺,叢林密布,巴人爬山常常碰到巨蛇巨蟒,許慎這種解釋大概由此而來。《玉篇·巴部》解釋巴字為“國名。”《山海經·海內經》記載“西南有巴國。”這種解釋也應是后起義。
回過頭來再說“爸”。上邊父字這里表示成年男性,下邊“巴”字這里表示人,特指孩子。“父”與“巴”兩形會意,爸字本義為養育有孩子的成年男性,即爸爸。如《廣雅.釋親》解釋爸字為“父也。”即父親。《集韻》解釋爸字為“吳人呼父曰爸。”吳地那個地方的人稱呼父親叫爸。《正字通》又說“夷語稱老者曰八八。或巴巴。后人因加父作爸字。”這種解釋也是有道理的。
最后看看“爹”。“爹”字是個有聲會意字,從父從多,“父”字在這里表示成年男性;“多”字表聲兼表意(古音相近),甲骨文寫作 ,由兩個“夕”字構成,“夕”字表示肉、肉體,這里特指孩子,兩個“夕”字則表示兩個或兩個以上孩子。“父”與“多”兩形會意,“爹”字本義為養育兩個或兩個以上孩子的成年男性,即年齡較大一些的男性,即爹。后來字義擴大,泛指對老者、長者以及舊時對官長的尊稱。王明清《摭青雜說》記載“女(徐七娘)常呼項(四郎)為阿爹…”這里阿爹即是指對老者、長者的尊稱。《廣雅》解釋“爹”字為“父也。”即父親。《廣韻》解釋爹字為“羌人呼父也。”即西北地區羌人稱呼父親為爹。
關於「父、母」
「父母」一詞當然是相對於子女而言,對子女來說,「父」這個字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它是一隻手拿著一個條狀物,可能是棍子之類的;而「母」這字卻是「女」字的胸前加上兩點,明顯地強調哺乳的功能。所以父親應當是「嚴父」,管教孩子,甚至不惜拿棍子處罰;而母親則是「慈母」,給孩子溫暖與呵護。
從以上幾個字簡單的介紹,我們不難發現,在相關的男女文字中,它們體現出陰陽的區分。陽剛的「男」,溫婉的「女」。
而結了婚的男子不只是從事生產,更要有明辨事理、趨善避惡、趨吉避兇的能力;結婚的女子就需要更著重在家庭內務的管理上。生小孩後,男子還要把好的人生價值、做人準則教給孩子,不只是教,還要管;而媽媽則需要承擔溫柔照顧的角色。
從文字上來看,這樣的結果似乎不算太奇特的認識,可是對照當今社會的現況,恐怕有些值得我們深思的地方。
父親的心
春秋時期,晉齊兩軍在靡笄山決戰,晉軍大獲全勝,郤獻子率三軍凱旋。
范子文是上軍的指揮官,入城時卻走在最后。
“燮兒呀,你曉得我在眼巴巴地望著你早些回來嗎?”范子文的父親見了他,忙問。
“三軍的統帥是郤老總,勝利的光榮應該屬于他。入城的時候我若走在簽名,多少會分散人們對他的注意,所以我走在后面。”范子文回答。
“你能這樣想,就不會犯錯誤了,我放心了。”范子文的父親高興地說。
九派教育
2022/01/21 09:53
父母越努力,孩子越上進。
一個好的老師,或許能夠影響孩子三五年,但一個好的家長,足以改變孩子的人生。
不要以為孩子的好與壞都是老師的問題,家長首先教好孩子,老師就能夠錦上添花。
無論多好的老師,多好的學校,對于孩子來說,父母的位置無人能夠替代。
《人民日報》曾刊文,告訴各位家長:
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不是只有老師的事,更是你這輩子最重要的事業。
01父母負責,孩子出色
《奇葩說》中,顏如晶曾說過一番話,讓人記憶深刻:
父母是孩子前半生唯一的觀眾,孩子是父母后半生唯一的觀眾。
成長過程中,父母和孩子是彼此最重要的陪伴。
然而,許多父母常常怕麻煩,圖省事,把孩子交給學校,把問題推給老師。
老師只是傳道授業解惑者,教得了知識卻養不成習慣,講得了道理卻訓不成人格。
良好的習慣、讀書的興趣、堅強的意志、崇高的人格、長久的幸福感,是孩子在成長中必須具備的。
這一些,都需要父母在家中幫助孩子一點點養成。
不要等到孩子出現問題,等到老師反映情況,等到孩子與你漸行漸遠,才后悔莫及。
教育孩子,最怕的就是“圖省事”,更不能“怕麻煩”。
世界上越是重要的事情,就越麻煩,越耗費功夫。
父母要比孩子更加努力,更加用心,才能用你的“不怕麻煩”換來孩子的“真正優秀”。
02父母嚴格,孩子自律
教育是公平的,幾乎所有令人羨慕的“別人家孩子”,都是父母用實實在在的努力和不厭其煩的耐心換來的。
當父母把教育孩子放在首位,孩子的人生才能不留遺憾。
就像楊晨煜,高考雙科滿分,打破廣西自恢復高考以來的最高分記錄。
他的優秀,離不開母親自始至終的嚴格教育。
在兒子很小的時候,她就手把手教他養成習慣,時時刻刻地盯著他。
害怕打擾孩子,她就放下了手機,放棄了娛樂,把全副心思放在兒子身上。
“監督的過程很痛苦,但等到定型以后,后面的路就好走了。”
每一個“別人家的孩子”,都是“別人家的父母”犧牲了無數的娛樂、休息,傾心陪伴、嚴格教育出來的。
沒有父母的嚴格和努力,就沒有孩子的自律和上進。
父母要先苦后甜,也要讓孩子先苦后甜。
有時候狠心“逼”孩子一把,才會知道孩子有多優秀。
父母嚴格不是壞事,孩子的成長需要贊美的陽光,也需要批評的雨露。
03父母管教,孩子優秀
遠古記載:“舜耕地,牛不走道,舜鞭己不責牛。”
牛不好好耕地,舜為什么要鞭打自己,而不是鞭打牛呢?
因為牛走得不對,是人沒有引導好,它自己是不知道的,但人知道該怎么引導它。
由此推出:孩子不聽話,責任在家長,優秀的孩子一定是管教出來的。
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經歷任性的階段。
可越小的孩子可塑性越強,父母教他規則,他就知進退,父母教他善良,他就懂人情,父母教他禮儀,他就識大體。
對于孩子的問題,父母不妥協、不包庇、不縱容,孩子就不會變得調皮、任性、刁鉆。
教育孩子不能隨心所欲,更不能一拖再拖,一旦過了“有效期”,父母對于孩子來說已經變得無足輕重。
今天你對孩子嚴格管教,明天他才有實現理想的能力。
父母對孩子真正的愛,是我愛著你,但是我絕對不會縱容你。
04父母垂范,孩子受益
教育部部長陳寶生說過:
要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要做到;
要孩子不做的,父母首先不能做。
愛學習的父母,不會養出討厭學習的孩子,從不學習的父母,也不會養出積極上進的孩子。
孔子說過:“其身正,雖不令而從。其身不正,雖令而不從。”
若父母總是“手不離機”,已經無聲地向孩子傳達:我覺得玩手機比學習更重要。
沉迷手機的父母不僅給孩子做了壞榜樣,還破壞了家庭良好的學習氛圍,給了孩子不學習的借口。
孩子是天生的模仿大師,善于模仿父母的一舉一動,無論是好的一面,還是壞的一面。
教育孩子,若用行動來教育,孩子就會跟著做,若用空話來教育,只會導致爭吵。
與其給孩子講大道理,不如給孩子做好榜樣,用自己的行動去影響孩子。
孩子小的時候,從父母那里看到的是榜樣,學到的是獨立。
等他長大以后,也會主動追求自己理想,尋找自己的幸福。
言傳身教,以身作則,是最有意義的教育方式。
05父母努力,孩子上進
常聽人說,如今的教育,需要“拼爹”。
到底要拼什么呢?
拼家境?拼地位?還是拼工作或者學歷?
都不是,孩子之間真正比拼的,是父母的教育觀念。
49歲的朱騰強,在天命之年順利通過司法考試,登上了熱搜。
他之所以參加這個“天下第一考”,只為了跟學法學的女兒聊天。
朱騰強女兒是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的大四學生,為了跟女兒有共同話題,他決定自學參加司法考試。
看到爸爸這么努力,女兒也對法考充滿信心。
目前,她已經保研到北京大學攻讀法律碩士。
更讓人佩服的是,朱家全家都是學霸,朱媽媽計算機專業跨考了CPA。
少有孩子一出生就是天才,父母也是第一次為人父母,這場愛的旅程里,唯有互相成就,才能不斷成長。
在陪伴孩子學習的過程中,父母也需要不斷進步,努力跟上孩子的步伐,做好孩子的引路人。
真正有遠見的父母,都懂得投資自己,懂得和孩子一起成長。
父與子
鐘叔河
曹璨是北宋開國功臣曹彬的兒子。后來他也做了大官,此時其父曹彬已經去世,但母親還在。
老太太有一天走進家中的庫房,見到一大堆錢,總數有好幾千貫。她便將曹璨叫來,指著這些錢教訓道:“你父親在朝中官至太師兼侍中,封了國公,在外面帶兵打仗,又貴為元帥,卻從沒為家里弄來這么多錢。看起來,和你父親比,你還差得遠。”
1、中國偉人——毛澤東
2、導彈之父——錢學森
3、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4、核潛艇之父——黃旭華
5、鐵路之父——詹天佑
6、衛星之父——孫家棟
7、原子彈之父——錢三強
8、兩彈之父——鄧稼先
9、雷達之父——束北星
10、核能之父——盧鶴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