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李覯
人言落日是天涯,
望極天涯不見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
碧山還被暮云遮。
▲
點上方綠標即可收聽主播朗讀詩詞
人們都說太陽落山的地方就是天涯,我竭力朝天涯眺望,也沒有看到我的家。
本來就惱恨眼前的青山遮斷了我的視線,那重重暮云還來把青山密遮。
注釋
落日:太陽落山之地。
望極:望盡,極目遠望。
碧山:這里指青山。
作者簡介
李覯(1009—1059),字泰伯,號盱江先生,是我國北宋時期一位重要的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他生當北宋中期“積貧積弱”之世,雖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勵、奮發向學、勤于著述,以求康國濟民。他俊辯能文,舉茂才異等不中,講學自給,來學者常數十百人。李覯博學通識,尤長于禮。他不拘泥于漢、唐諸儒的舊說,敢于抒發己見,推理經義,成為 “一時儒宗”。
落日黃昏,是極惹人愁思的時刻。這一刻,百鳥歸巢,群鴉返林,遠在他鄉的游子又怎能不觸景生情歸思難收?李覯的這首詩所表現的,正是游子在落日黃昏的時刻,所滋長的濃郁鄉思。
首二句從極遠處著筆,寫詩人極目天涯時所見所感。人們都說落日處是天涯,可我望盡天涯,落日可見,故鄉卻不可見,故鄉實更在天涯之外。二句極力寫出故鄉的遙遠。詩人對空間距離這一異乎常人的感受,雖出乎常理之外,卻在情理之中。錢鍾書《宋詩選注》石延年《高樓》:“水盡天不盡,人在天盡頭”;范仲淹《蘇幕遮》:“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等與本詩首二句“詞意相類”。他們與李同時,情之所至,感受相同,實是自然的巧合,有異曲同工之妙。只是石延年等人都是直言己之所感,李詩卻先引“人言”作陪,用的是以客形主之法,語意更為痛切,把思家的愁苦表現得很深刻。并且通過兩個“天涯”的反復吟詠比較,讓人從中體會出來。
落日終于西沉了,暮色從天際逼來,把詩人的視野壓迫到近前碧山。三四句即從近處著墨,寫詩人凝視碧山的所見所感?!耙押蕖本滢D折巧妙,既承接上句,補充說明“不見家”之由,又“暗度陳倉”,由前二句著眼于空間的距離轉到著眼于空間的阻隔。故鄉不可見,不僅因為距離遙遠,還因為路途阻隔,所以逼出一個“恨”字來。第三句用“已恨”二字領起,無限感慨已在其中。第四句再遞進一層,故鄉為碧山阻隔,已令人恨恨不已,何況眼下碧山又被暮云遮掩。詩用“還被”字喚起,直使人覺得障礙重重,恨重重。再說,山本可用青、綠形容,用青更符合詩的平仄要求,可是詩人卻用碧字,大約是因為青、綠較為輕、明,碧較為重、暗,不僅更符合暮色蒼茫中山的色彩,而且能喚起凝重情緒。而當蒼茫的暮色遮掩住碧山,給人的凝重壓抑感也就更加強烈。詩至結尾,隨著時間的冉冉推移,詩人的視野由遠而近、由大而小的逐步收縮,色調的由明而暗的變化,結構上的層層遞進,那鄉思也就愈來愈濃郁,以致濃得化不開。
全詩在時間、空間、光色與結構上組成了一個渾成統一的藝術境界,給人以強烈的凝重壓抑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