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咱們談談中國歷史上的「廢除漢字運動」。
最早提出「廢除漢字論」的應該是清末的維新變法家們。比如譚嗣同就提出過,改漢字為拼音文字的主張。但「廢除漢字」成為一場文化革命思潮和運動,最早大約開始于民國初年,其緣起是兩個不同的前因。一個略早,是新文化運動中的一些知識分子,提出「漢字落后論」,比如魯迅、錢玄同、陳獨秀、蔡元培、劉半農,胡適、傅斯年等人,就都曾明確主張廢除漢字。而另一個略晚,就是蘇聯大約在20世紀30年代推動的,廢除漢字,用拉丁化文字取代漢字的所謂「新文字運動」。
蘇聯為什么提出要廢除漢字,并為中國發明一種新文字?有一種說法是,最初的目的是要為在蘇聯遠東地區的華人掃盲。但發明一種新文字,僅僅是為了暫居蘇聯的十幾萬華人掃盲,這個理由應該說很難讓人信服。其實更大的歷史背景,是因為蘇聯當時試圖通過文字革命,建立「語言意識形態」的一種政治策略。比如《真理報》就明確提出過蘇聯應該協助世界各民族,放棄本國語言改用俄國語言。斯大林也說過:因為全世界最后都要通過社會主義 實現共產主義,所以全人類的語言文字,也要從「民族語」走向「區域語」,而最終實現共同的「世界語」。
斯大林說的「世界語」應該就是「俄語」。而把非斯拉夫語系的語言進行斯拉夫化改造,應該就是從民族語到區域語的過渡階段。從列寧開始的蘇聯境內各民族文字拉丁化政策,到斯大林制定的用西里爾字母拼寫蘇聯各民族語言,就都屬于俄羅斯「民族主義政策」的一部分。比如蘇聯在外蒙古推動廢除蒙文,推行斯拉夫化新蒙文,在唐努烏梁海地區改造圖瓦語的書寫系統,推動俄語化的圖瓦文,就都是在這一時期開始的。
所以漢字拉丁化的 所謂「新文字運動」,也可以理解為就是「新蒙文斯拉夫模式」在中國漢字的實踐和應用。而因為在中國受到了共產黨和左翼知識分子的積極支持和響應,所以「廢除漢字論」也就不僅是「新文化運動」 知識分子的一種思想主張,也成了共產黨控制的解放區的文化實踐。比如陜甘寧邊區在1936年至1938年,1940年至1943年,兩次開展了大規模的「拉丁化新文字的掃盲運動」。并且在1940年,頒布邊區法令,規定所有邊區政府文字,一律使用新文字和漢字雙語新文字與漢字,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同時在晉西北邊區,山東根據地和華中根據地,也開展了「新文字」推廣運動。
所謂「新文字」,簡單說就是廢除漢字的書寫系統,用拉丁字母代替方塊字。
「新文化運動」的知識分子,之所以認為漢字落后,一是從文字學理論分析,他們認為漢字是一種一直停留在古代形式的文字,而且早已失去了表意的作用,變成了一種奇形怪狀的符號,難寫難認難念難用。
還有漢字的口語與書面文字是完全兩套不同的系統。口語是現代的,但書寫是古文漢字不但不能幫助語言做傳達的工具,反而成了障礙。
另外現代科學技術比如電報,打字機印刷都是以拼音文字為基礎的應用到漢字就都會遇到很大的障礙。
二是來自日本的經驗。因為甲午戰爭戰敗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極大的震動。比如1840年中國的鴉片戰爭比1853年日本的黑船事件早了13年。1861年開始的清朝洋務運動,又比1868年開始的日本的明治維新早了大約7年。但是處于先發地位的大清朝經過30多年的所謂「自強運動」,到1894年的甲午戰爭,竟然敗給了從未放在眼里的日本。日本已經從與清朝一樣的弱者變成了與列強一樣的列強。于是,「學習西方」變成了「學習日本如何學習西方」。「效法日本」成了大清朝的朝野共識。所以甲午戰爭結束的第二年,清政府就向日本派出了第一批公派留學生。「留學日本」的熱潮自此像開閘的洪水。從1896年至1911年,僅清政府向日本公派的留學生就有近萬人,而自費生大約是「公派生」的兩倍以上。
日本從政治制度建設方面,應該說更多的是學習和參考了英國。但在國家發展戰略方面則是更多的學習了德國。德國是通過武力在19世紀的后半期,才實現國家統一的。18世紀在英國,已經是實現工業革命的時代,在法國已經是引領世界的時代。,但德國還是分封割據,邦國林立,在比今天德國領土大不了多少的這片土地上,有300多個邦國,1200多個領主。一個明顯的后發國家,在短時間內實現了以弱勝強的國家統一和民族崛起的「德國道路」給日本的啟蒙思想家們以很大的啟發。而德國崛起的兩大法寶,一個是「軍國主義」,一個就是「教育立國」。
就是所有人都必須強制接受教育,所有人都接受同等的教育,所有的教育都免費,由國家負擔。
義務教育的推行為,普魯士保障了高素質的軍隊,和高質量的技術勞動力,為軍事強權和經濟發展打下了基礎。
可以說普魯士的崛起,與普魯士以國家權力干預教育的開始,幾乎是同步的。
所以一百多年以后,日本在明治維新時,也學習了普魯士大力推廣義務教育制。所以日本只用了大約30年的時間,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就基本普及了小學教育。即使在偏遠的農村,男童小學入學率達到了95%以上,女童也超過了90%。而同時期中國的文盲率,仍舊超過了90%。這事實上也成了國家發展的嚴重制約。
日本文字的起源是漢字。在漢字傳入日本之前,日本是有語言而無文字。貴賤老少都是口口相傳。日語的文字書寫系統,是大約在8世紀中葉,以漢字為基礎發展起來的。雖然大約自九世紀以來,日本的大多數書籍都開始采用日本文字,就是假名書寫,但當時漢字被稱為「男文字」,假名被稱為「女文字」。所以直到明治初年,漢字?直是公家官方使用的正式?字。
但是大約從18世紀開始,尤其是在明治維新之后,日本開始大力推廣「日語改革運動」。所謂的「日語改革」,簡單說,就是主張廢除或者減少日語中的漢字。比如日本啟蒙思想家井上哲次郎,他說:日本今天并不那么尊重支那人,但日本人卻仍要受支那文字之支配,這是讓人無法接受的事。所以日本的文字要先獨立,文字獨立,才可讓思想獨立。井上哲次郎本人就是漢學底蘊深厚的學者,他翻譯的「形而上學」,甚至取代了嚴復翻譯的「玄學」,而被中國人廣泛接受。而形而上學這個翻譯就來自《易經》的系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為之器”。
而日本明治政府的政治家前島密則提出:救國之本在于教育。教育應不論貴賤士庶,普及到全體國民。但普及教育就需要簡便易學的文字。而如今使用的漢字、漢文難學難用,非常不利于普及。
雖然說日語改革運動中有所謂「廢除漢字派」、「減少漢字派」、「創造新文字派」、「干脆轉用英文,或者法文等洋文派」等不同主張,但是前島密所倡導的,語言要「言文一致」, 提倡「我手寫我口」的日語改革原則。簡單說就是,語言簡單化,文字口語化,最后成了各派都普遍認同的共識。
所以,不僅成為了日語文字改革的主導思想。也成了中國日后白話文運動的思想根源。而前島密的「漢字阻礙普及論」不但影響了日本的文字改革,也成了日后中國知識分子廢除漢字論的重要依據。
簡而言之,前島密的文字改革主張總體上說就是「簡化日語」,以及讓日語的口語與書面文字一致化。前島密認為,這是迅速消除文盲普及義務教育的根本。而旅日的中國知識分子則認為,這是日本的崛起之道,也應該是中國擺脫落后的強國之路。 另外,新文化運動的知識分子批判中國傳統文化,認為傳統經學是阻礙中國現代化的糟粕與垃圾的這種觀點。其實也是來自日本的啟蒙思想家和政治家,比如前島密。他不僅認為,漢字難學難用,影響普及,他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激烈批判者。他曾經上書天皇,提出不僅是中國的文字,包括中國的四書五經,都是「魔語賊言」也是中國國勢萎靡的根源。所以日本不僅要廢除漢字,還要廢除漢學。
而福澤諭吉提出的「脫亞入歐」論,明確指出清朝的弊病就在于其文化的陳腐。所以日本要早日警醒,擺脫中國的影響轉向西洋文明與西洋各文明國家共進退。也就是說 他們都認為清朝的失敗,是中國文化落后的證明。而漢字與漢學,就是中國落后的原因。
應該說,福澤諭吉、前島密等日本啟蒙思想家和政治家對中國文化的批判,其主要的出發點更多的還是從日本立場,證明日本維新和日語改革的合法性和必要性。但這種觀點顯然是影響了一大批民國知識分子。他們也開始把廢除漢字與批判中國傳統文化聯系在了一起。提出中國落后是因為文化落后,而欲掃除舊文化就必須先掃除漢字的觀點。
比如錢玄同先生說:欲使中國不亡,必須以廢孔學。而欲廢孔學,不可不先廢漢字。廢記載孔學之漢字,尤為根本解決之根本解決。
魯迅先生說:漢字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漢字不滅中國必亡。漢字是中國勞苦大眾身上的一個結核,病菌都潛在里面。倘不首先除去他,結果只能自己死。
瞿秋白先生更激烈。他說:漢字是世界上最齷齪最惡劣最混蛋的中世紀的茅坑。而瞿秋白先生本人就是蘇聯發起的拉丁化,新文字運動的直接參與者。
大約從十月革命后,蘇聯就發起了一個被列寧稱為“東方偉大的革命”的文字拉丁化運動。目的就是通過文字改造徹底根除蘇聯各少數民族的民族主義勢力的影響。斯大林說:共同文化的統攝力,要遠高于共同的革命理想。
比如外蒙古地區,如果堅持使用蒙文顯然就是滋生蒙古民族主義的溫床,但是如果直接推行俄語,又有可能導致外蒙古的反抗。所以蘇聯既不希望外蒙古繼續使用蒙文但也不能強迫推行俄文。所以就推行一種拉丁化的新蒙文。
而「拉丁化新文字」就是蘇聯當時為中國設計的廢除漢字,用字母替代漢字的「新文字」。1928年,莫斯科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的「中國問題研究所」開始研究中國文字的拉丁化問題。主要參加者有在蘇聯的瞿秋白、吳玉章、林伯渠、蕭三以及蘇聯漢學家:郭質生、萊赫捷、史萍青等人。
1930年,出臺了「中國拉丁化新文字方案」;1931年,全蘇新字母中央委員會批準施行。這個新文字方案,簡單說就是根本廢除漢字,以純粹的拼音文字代替。當時是得到了國內很多左翼知識分子的支持,也在解放區進行了推廣和實踐。
但是大約到1944年,解放區的推廣漢字拉丁化運動,基本停止。當時的理由是教師不足,但也有觀點認為,是共產黨考慮爭取更廣泛的政治支持,暫時停止了過于激進的,冒犯傳統文化的「新文字運動」。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時任華北大學校長的吳玉章,再次提出了文字改革的建議。1951年,毛澤東明確提出了:文字必須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而在實行拼音化之前,先簡化漢字,以便于目前的應用。同時積極進行拼音化的各項準備工作的文字改革路線圖。按照新中國的文字改革路線圖,是先從簡化漢字的數量和筆畫入手,逐步簡化漢字,和減少漢字的使用,最后徹底廢除漢字,完全拼音化。
但是在接下來的探索中,人們始終未能找到完全成熟的替代方案。同時由于中國的掃盲運動,使文盲率很快下降。而這就使漢字難學難用,阻礙掃盲一說失去了根據。而且臺灣香港等使用繁體字的地區識字率也接近了100%,這似乎證明了必須簡化漢字,也缺乏了依據。而之后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也迅速的進入了普遍教育的工業化現代國家,漢字阻礙國家發展論,也因此完全站不住腳了。
特別是中蘇關系破裂之后,源起于蘇聯的「漢字拉丁化改革方案』,也被正式叫停。廢除漢字不切實際,開始成為主流觀點。于是,「簡化漢字與漢語拼音」最后成為了中國的語言文字方案。
100年前的民國大師們恐怕無法理解,曾經被他們視為落后根源的「中國文化」,100年后又成了中國崛起的,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