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彈也就核武器的一種,是利用核反應的光熱輻射、沖擊波和感生放射性造成殺傷和破壞作用,以及造成大面積放射性污染,阻止對方軍事行動以達到戰略目的的巨大殺傷力武器。主要包括裂變武器(第一代核武器,通常稱為原子彈)和聚變武器(亦稱為氫彈,分為兩級及三級式)。亦有些還在武器內部放入具有感生放射的輕元素,以增大輻射強度擴大污染,或加強中子放射以殺傷人員(如中子彈)。
核武器爆炸,不僅釋放的能量巨大,而且核反應過程非常迅速,微秒級的時間內即可完成。因此,在核武器爆炸周圍不大的范圍內形成極高的溫度,加熱并壓縮周圍空氣使之急速膨脹,產生高壓沖擊波。地面和空中核爆炸,還會在周圍空氣中形成火球,發出很強的光輻射。核反應還產生各種射線和放射性物質碎片;向外輻射的強脈沖射線與周圍物質相互作用,造成電流的增長和消失過程,其結果又產生電磁脈沖。這些不同于化學炸藥爆炸的特征,使核武器具備特有的強沖擊波、光輻射、早期核輻射、放射性沾染和核電磁脈沖等殺傷破壞作用。核武器的出現,對現代戰爭的戰略戰術產生了重大影響。
核彈的發展順序為:第一代(原子彈)、第二代(氫彈、氫鈾彈)、第三代(中子彈)、第四代(正在研制中)
其威力的排序為:氫鈾彈>氫彈>原子彈>中子彈
那么核彈的威力究竟有多大呢?核彈的殺傷威力取決于多個方面,例如當量、人員密集程度、人員暴露程度等,但是核彈最大的殺傷力在于其污染的環境,下面給大家講一下核彈在不同當量下的殺傷半徑(以公里為單位):
有效殺傷距離= 1.493885 × 爆炸當量^(1/3)
例如在當量為10萬噸時,1.493885 × 10^(1/3)=3.22公里;
在100萬噸時,1.493885 × 100^(1/3) = 6.93公里;
以此類推,但這只是一個估算的數據,還要看具體的情況來定。
核武器的殺傷力是毋庸置疑的,一旦發生了核武器大戰所造成的毀滅程度是無法預估的,所以說核武器更多不是實戰用途,而是起到震懾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