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說過“莫扎特效應”嗎?讓我們先來看這樣一個案例:在懷孕期間,不少媽媽會選擇進行音樂胎教,于是,在選擇音樂上便會有個衡量比較。在這個時候,就會聽到有人說:莫扎特等音樂大師的古典音樂最適合胎教。那么,事實是否如此呢?
簡單地說,“莫扎特效應”是指莫扎特的音樂可以作為胎教音樂,可以提高孩子智商,這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美國科學家的研究結論。在科學家們提出這一驚人的發現后,他們又做了一系列的研究:例如一些研究人員邀請大學生共同聆聽莫扎特的奏鳴曲來求證音樂和大腦空間能力表現是否具有因果關系,并進一步以一些反復性極高的古典音樂來測試這些音樂是否具有同樣類似的功能。通過深度研究得出的結論是這樣的:當你聽一首莫扎特的曲子之后,你的大腦活力將會增強,思維更敏捷,運動更有效,它甚至可以緩解癲癇病人等患神經障礙的病人的病情。至于它是否具有這么大的魔力我們暫且不管,筆者在這里想要探索的是:古典音樂是否真得適合聲音胎教。
以筆者的經驗,你們一定會先問什么是聲音胎教?所以,筆者就先來介紹聲音胎教吧。關于聲音胎教,是指通過對胎兒和母體不斷地施以適當的聲音刺激,以達到調節母體情緒,促進胎兒大腦發育的目的,進而優化孩子后天的智力水平。也許讀者們會想:咦?在媽媽的肚子里能聽到外面的聲音嗎何況當時還只有那么一點小?既然是教育,就一點有他的理論依據,目前生理學研究發現,胎兒在16周歲時便已經有了最早的“聽覺”。但這時的聽覺是通過皮膚、骨骼和前庭系統接受到聲音的振動,胎兒并不能理解為聲音信號。直到第21周期時,胎兒才能到周圍的聲音產生應答。研究發現,當母親說話時,胎兒的心率會慢下來,表明胎兒不僅能聽,也能辨認母親的聲音。6個月大的早產兒已對周圍的聲音有反應,很多孕婦說,當猛力關門或聽到各種爆響聲的時候,腹中胎兒都會猛動一下。所以讀者們,當你們還在媽媽肚子里的時候,世界就已經很“精彩”了。
事實上,胎兒期的發育水平決定了胎兒對聲音信號并不能真正的理解,而只是能夠識記其中的節奏特點和音色,即便這樣,這種記憶也需要聲音節奏足夠簡單和具有足夠的重復性。
于是乎,音樂胎教就粉墨登場了。音樂胎教,是通過音樂調節孕婦的情緒,進而通過孕婦體內激素調節來保證胎兒的健康。具體方式是對孕婦和胎兒不斷地施以適當的樂聲刺激,促使胎兒神經元突觸的發育,形成復雜的神經網絡,為優化后天的智力奠定基礎。在之前我們已經提到,胎兒在媽媽懷孕20周以后已經可以對聲音做出反應,除了恰當的聲音刺激,當然少不了一個良好的發育環境,此時,舒緩柔和的音樂能夠很好地調節孕婦的心情,使孕婦心態平和,體內激素穩定。這是因為,胎教音樂通過悅耳怡人的音響效果對孕婦和胎兒聽覺神經器官的刺激引起大腦細胞的興奮,改變下丘腦遞質的釋放,促使母體分泌出一些有益于健康的激素如酶、乙酰膽堿等,是媽媽的身體能保持極佳的狀態。具體音樂胎教的方式是在懷孕6個月后選擇恰當的胎教音樂,可以將傳聲器置于媽媽腹部傳送給子宮內的聽,也可以將音樂放在距離媽媽1至1.5米的地方給母子同聽。這樣,韻律可以直接刺激胎兒的聽覺器官,通過傳入神經傳入大腦,促進大腦發育。除了音樂胎教,聲音胎教中還包含了語言胎教和心音胎教,這些是直接針對胎兒進行的,通過聲音信號直接對胎兒大腦產生刺激,以提升胎兒大腦細胞的發育水平,促進胎兒智商的發育。因為音樂胎教是聲音胎教的主流,所以筆者就不對后兩者作介紹了,讀者要是有興趣的話可以自行查閱。
說了這么多,相信讀者們不難發現聲音胎教的目的在表面上呈現出來的無非就是保持母親情緒的穩定并能較好地激發胎兒的情緒反應。那么,到底什么樣的音樂可以形成恰當的音樂刺激呢?其實,古典音樂早已耐不住寂寞想要登上紙面了,下面我們就來介紹古典音樂。
好了,在和讀者們稍稍科普了古典音樂的歷史后,接下來就要轉入正題了。有關莫扎特的音樂,有一本和聲音胎教有關的專輯《莫扎特效應全集》。該專輯精心遴選了莫扎特音樂的經典段落,根據懷孕的先后階段和分娩、出生等不同階段,針對嬰兒大腦發育的不同時期,選取合適的曲目,對胎兒幼兒進行不間斷教育。以優美動聽并有益于兒童健康成長的作品為主,充分利用莫扎特音樂的特點,拓展嬰兒的想象力,從而增強嬰兒的空間推理能力。
這個空間推理能力筆者在之前也曾提過,即研究人員研究的音樂和腦空間能力表現的關系。
音樂和人類智慧活動的關系,最早可以回溯至畢達哥拉斯理論,到了近代,研究者證明了人腦的空間辯證能力和音樂之間的關系。大腦皮質的神經結構模型的建立,讓我們得以測試音樂和空間辨認能力的展現在大腦中如何產生因果關系。透過這項模型,我們知道音樂性的腦部活動和其他人類大腦中運作的辨認能力,都有一種共通的遺傳性神經機制,是由高度組織化的暫時空間密碼透過在大腦皮質地區的傳播而產生的。你也許會想,為什么這么多大師里,只有莫扎特效應,卻沒有巴哈效應、舒伯特效應呢?所以,我們有必要先弄清楚莫扎特胎教音樂是否真得有用。
回顧前文可知,人類的腦部發育在媽媽腹中就已經完成了。大約在后三個月的時候,寶寶的腦部會快速成長發育,這時外界的刺激越多,寶寶的腦部發育也就越快。寶寶出生后則又是一個腦部發育的黃金時期,這時給予寶寶不同的音樂類型,便能刺激寶寶不同的腦部神經發展。而莫扎特音樂的曲式均衡且對稱,風格嚴謹且有一種格式美,有助于腦部的理性分析及認知的智能,所以莫扎特胎教音樂的確會對寶寶的大腦空間智能有幫助。那么,隱藏在曲式下的玄機何在呢?伊利諾伊大學醫療中心的神經生物學家胡戈與音樂學家教授對此進行了深入研究和仔細分析。他們設定了一個標準,計算音樂的音量在10秒鐘或更長的時間里的起落頻率。在這項測試中,流行音樂和其它音樂得分最低,而莫扎特作品的得分要高出兩三倍。胡戈預言,20至30秒的重復頻率對大腦的影響最為明顯,因為中樞神經的許多功能也是以30秒左右的頻率運行的,在音樂分析中很巧合地發現,莫扎特的音樂頻率差不多每30秒達到高峰。因此,莫扎特生前可能怎么也不會想到自己創作的曲子居然天然地契合了人類的腦波,也許他是傳說中猴子請來的救兵吧。不過,凡事總是物極必反。將聲音胎教抱死在莫扎特這一課大樹上是否就好呢?況且,莫扎特的創作主題豐富、風格多樣,他的音樂也有很多表現了強烈的感情,或憂傷或狂熱或悲壯,這樣風格的音樂就算是猴子請來的救兵之作恐怕也不適宜作胎教音樂吧。那么,除了莫扎特,巴哈、舒伯特等其他音樂大師他們的音樂呢?
目前,主流的胎教音樂都是中西方的經典音樂,其中自然包含了古典音樂。這些音樂節奏大多太過復雜,對于胎兒來說不能夠有效的識記,容易成為無效噪音,從胎兒角度來說胎教效果不大,但是對于調節孕婦情緒來說還是有一定幫助的。另外,胎兒聽覺神經很稚嫩,而普通樂器發出聲音的頻率能達到6000Hz,這些音樂中超過2000Hz和低于200Hz的部分容易對胎兒聽覺神經細胞產生不良影響,造成寶寶聽覺下降。一般來說,音樂本身含有低、中、高頻三段聲波,相對應它們各自的音量大小應有合適的比例。胎兒的內耳神經細胞在同樣大小的音量下,對高頻聲波的刺激容易受到損傷(在《耳科學》中,對人耳的內耳神經細胞來說,3000~4000Hz的頻率是極易造成損傷的“易損頻率”)。這么說可能太專業,換句話說,當人們聽到莫扎特、巴哈、舒伯特等古典音樂家的音樂作品時,它帶給人們的不僅是優美的旋律,充滿意趣的的樂調,還有真摯的情感,或寧靜、典雅,或震撼、鼓舞,或歡喜、快樂,或悲傷、惆悵……因此,母親在懷孕期間,應盡量避免聆聽過度嘈雜或不當的胎教音樂(因為胎兒不喜歡聽到高振動頻率之音波)而選擇旋律溫和自然、有規律性的胎教音樂。古典音樂(特別是巴洛克音樂)由于其節奏和母親的心跳相近,對胎兒和新生兒有啟發和安撫的作用,所以,莫扎特、巴哈、舒伯特的音樂都是不錯的選擇。到這里,基于胎教音樂的原理,我們可以把胎教音樂分為兩種:一種胎教音樂是給母親聽的,特點是優美、寧靜、情緒安靜;另外一種胎教音樂則是供胎兒欣賞的,實際上是以E調和C調為主,基調是輕松、活潑、明快,能較好地激發胎兒的情緒反應。看到這里,相信讀者也都釋然了,大多數音樂大師的作品里總有一款適合母親來聽的輕音樂,而莫扎特音樂可能有于多數以E調和C調為主,所以兼具了這些功能。
實際上,與其說音樂對胎兒有好處,倒不如說母親在聽音樂的時候感到放松、心情舒暢這一點更有意義。只要是母親喜歡的樂曲,古典音樂也好,爵士樂也罷,即便只是自然界的各種“風吹草動”聲,對母子都會有好處。所以,即便沒有莫扎特那種“神奇”的曲式,能給母親帶來身心享受的古典音樂也是適合聲音胎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