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置胎盤大出血 正常妊娠時,胎盤附著在子宮體的前壁、后壁或側壁,胎盤部分或完全附著于子宮下段或覆蓋在子宮頸口上,稱為前置胎盤。前置胎盤多發生于高齡產婦,是妊娠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前置胎盤由于大量出血,往往引起產婦貧血,并影響胎兒頭部入盆,使胎位異常,導致產婦難產,還會引起產后出血和感染。前置胎盤還可引起胎兒畸形,其發生率高于正常的3~5倍,這可能與妊娠早期血液供應不足有一定關系,嚴重的可引起胎兒缺氧和胎兒死亡。
急救辦法:
孕媽媽一定要定時做產前檢查,通過做B超可診斷出90%的前置胎盤。對于流血量多且短期內不可能結束分娩的孕媽媽,或者陰道大量流血已陷入休克狀態的孕媽媽,為了降低母嬰死亡率,趕快采取剖宮產結束妊娠。
胎盤早期剝離 胎盤早剝是妊娠晚期的嚴重并發癥,具有起病急、發展快的特點,妊娠20周以后的產婦都有可能發生。胎盤依附于子宮壁,是母親供給胎兒養分、氧氣的通道。正常情況下,胎兒娩出后通過口鼻自主呼吸,胎盤從子宮壁剝離,而如果胎盤在胎兒娩出之前剝離,極易引發產婦大出血危及生命,而且胎兒也會因為被掐斷氧氣和營養供給通道,造成早產、窒息和胎兒死亡的危險。若處理不及時可危及母兒生命。胎盤早剝的發病率,國外1%~2%,國內0.46%~2.1%。
急救辦法:
一旦確診為胎盤早剝或高度懷疑胎盤早剝的發生時,立即吸氧,床邊心電監護,取左側臥位,休克患者取休克臥位,迅速建立兩條靜脈通道,選用留置針,及時送檢血常規和DIC,做好交叉配血,以維持有效循環血量,糾正休克。一旦確診,應立即做好術前準備及新生兒搶救準備,迅速終止妊娠。
重型胎盤早期剝離聲像
胎兒宮內窘迫
宮內窘迫是由于胎兒缺氧所引起,多數發生在臨產后,但也可發生在妊娠期。胎兒宮內窘迫是胎兒圍產期死亡及新生兒神經系統后遺癥的常見原因,發生率約為3~5%,是圍產兒死亡原因的首位。急性癥狀主要發生于分娩期,多因臍帶因素(如脫垂、繞頸打結等)、胎盤早剝、宮縮過強且持續時間過長及產婦處于低血壓休克等而引起。臨床表現在胎心率改變,羊水胎糞污染胎動過頻,胎動消失及酸中毒。
急救辦法:
一旦發生胎兒宮內窘迫,通過高流量吸氧,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和病因治療但效果不明顯時應當終止妊娠,越快越好,以免引起胎兒宮內死亡,或引起嚴重新生兒窒息。終止妊娠的具體方式根據實際情況而定,能夠引產的盡量實施引產,否則就應及時剖宮產,以確保母嬰生命安全。
產前產時產后子癇
婦女懷孕以后出現水腫、高血壓和蛋白尿,稱為妊娠高血壓綜合征。子癇是妊娠高血壓綜合征最嚴重的階段。是世界范圍內構成圍產兒及孕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必須迅速搶救。子癇發作時,孕婦或產婦有抽搐發作,或伴有昏迷,抽搐發作時牙關緊咬,全身及四肢肌肉僵直,如果抽搐發作頻繁且持續時間長,患者可陷入深昏迷狀態。發生在分娩前的叫產前子癇,發生于分娩過程中的叫產時子癇,發生于分娩后的叫產后子癇。
急救辦法:
產前、產時子癇需盡力保護產婦和胎兒,產前需要提前終止妊娠,產時需要盡快結束分娩。一旦發生子癇,還需要預防產婦視網膜剝脫,以及胎盤早剝、HELLP綜合征、肺水腫、肝功能損害等嚴重并發癥。
產后24小時內大出血 產后出血是婦女分娩后的一種常見而又嚴重的并發癥之一,也是引起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醫學上將胎兒娩出后24小時內,陰道大量出血,出血量超過500毫升,稱為產后出血。如果短時間內大量失血,嚴重的可迅速出現失血性休克,如搶救不及時,可危及產婦的生命。經搶救成功能夠存活的產婦,往往出現席漢氏綜合癥、重度貧血,造成子宮切除,嚴重的影響生命質量。
急救辦法:
搶救原則為針對原因迅速止血、補充血容量糾正休克及防治感染。胎盤因素造成的出血,應人工剝離胎盤,清除胎膜組織,診斷為胎盤植入的,應立即停止剝離,考慮行子宮切除術,若出血不多,需保留子宮者,可保守治療;子宮收縮乏力性出血,加強宮縮是最迅速有效的止血方法;軟產道裂傷出血,及時準確地修補、縫合裂傷可有效地止血。
產后出血搶救流程(點擊看大圖) 羊水栓塞 羊水栓塞是一種嚴重的產科并發癥,它是羊水,特別是胎糞污染的羊水進人孕產婦血循環中引起肺血管栓塞、呼吸循環障礙、過敏性休克、血管內凝血,器官功能衰竭等一系列臨床表現的一種綜合征。
急救辦法:
原則上產科處理應在改善母體呼吸循環功能、糾正凝血功能障礙后進行。①發病時羊膜尚未破裂,則應迅速破膜,以阻斷羊水繼續進人母體循環;②第一產程,胎膜已破,宮口仍未開全,胎兒不能立即娩出者,應立即剖宮產結束分娩,因為即使治療后病情有所好轉,但病因未除,病情仍可能惡化;③第二產程,宮口已開全,宜及早產鉗助產,或胎頭吸引,或臀牽引娩出胎兒;④凡產后發現無法控制的陰道出血,均應盡早行子宮切除術,即使在休克情況下,也要果斷進行手術。最好作全子宮切除術,消除宮頸管血竇出血及血竇中羊水內容物由頸管靜脈進人母體循環,使病情繼續惡化。手術后應置腹腔引流條,以便觀察內出血量及凝血情況。
羊水栓塞處理程序(點擊看大圖) 產科DIC 彌漫性血管內凝血(DIC)是產科的危急重癥,它不是一種獨立的疾病,而是一個由多種病因引起的、以嚴重的止血功能紊亂為主要特征的病理過程。病理產科易并發DIC,是導致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產科DIC可發生于正常或異常的妊娠后期、分娩期或產后某一短暫的時期,主要誘發原因為羊水栓塞、胎盤早剝、死胎滯留與妊娠高血壓綜合征(先兆子癇與子癇),其它如感染性流產等亦可發生DIC。
急救辦法:
治療原發病,力爭去除病因,如控制妊高征及各種感染,積極處理大子宮產后宮縮乏力,采用按摩子宮及應用縮宮素等方法加速宮縮,如一般方法難以有效止血而發生休克者,應及時行全子宮切除術。積極有效地搶救失血性休克,呼吸支持,維持好必要的氧供,補充凝血成分與血小板,加強各臟器功能的監測。
DIC的主要臨床表現及其機制
宮縮劇烈致子宮破裂
在妊娠期或分娩期子宮體部或子宮下段發生的裂傷叫子宮破裂。子宮破裂是嚴重的產科并發癥之一,常引起母兒死亡。子宮破裂多由于產道、胎兒、胎位的異常如骨產道狹窄、巨大兒、腦積水、忽略性橫位等引起胎先露下降受阻,子宮強烈收縮而發生。多發生在分娩過程中,個別可發生在妊娠晚期,如疤痕子宮的疤痕破裂。
急救辦法:
醫務人員一旦發現子宮破裂的先兆,必須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抑制宮縮,使子宮放松,盡可能快速行剖宮產結束分娩;如吸入乙醚、肌肉注射度冷丁等。對已有子宮破裂的產婦,多伴有出血性休克,即便是死胎也必須盡可能就地快速剖宮取出死胎,并快速輸液輸血,糾正休克。如果破口較大或有多處撕裂,且感染可能很大者,應考慮作次全子宮切除術。
產褥感染
解放軍總醫院婦產科2005-2010年30例產褥感染病例分析
產褥感染是指分娩及產褥期生殖道受病原體侵襲,引起局部或全身的感染。發病率為6%,是目前孕產婦死亡的四大原因之一。大多數產褥感染的產婦均存在原發病、妊娠合并癥及分娩并發癥,而且多由手術及分娩損傷引起,這些因素有些是相互關聯的,如產前貧血、體質下降、易出現宮內感染,而宮內感染易發生羊膜腔感染,從而導致胎膜早破發生,產程延長宮縮乏力而致產后出血。由于體質下降,易受病原體侵入,從而發生產褥感染。
急救辦法:
為了減少產褥感染的發生率,應加強圍產期的保健及管理工作,及早發現妊娠相關合并癥并及時糾正處理。對于已發生產褥感染的產婦,應積極糾正貧血和電解質紊亂,增強免疫力,輕癥患者在此基礎上加用有效足量的抗菌藥物后,可在短期內控制癥狀和體征并痊愈。盡量清除宮內殘留物及感染病灶,高熱患者盡量做血培養加藥敏試驗,以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
臀位合并胎膜早破臍帶脫出 臍帶脫垂是產科急癥之一,發生率為0.4%~10%,易導致嚴重的胎兒窘迫。臍帶血循環阻斷超過7~8分鐘則胎死宮內,如不及時處理可致圍生兒死亡高達20%~30%。胎方位異常對前羊膜囊壓力不均勻,常致胎膜早破,發生臍帶脫垂是頭先露的10倍,新生兒顱內出血的發生率是頭先露的10倍,臀先露導致圍生兒的發病率與死亡率均增高。
急救辦法:
產婦一旦發生胎膜早破,第一時間先撥打120急救,并讓產婦躺下,以防止胎兒的臍帶脫垂,同時采取把臀位抬高的體位,減慢羊水流出速度,待羊水流出量減少后,再將產婦平穩地運送到醫院。不可認為預產期未到,不必送醫,只要在孕期發生破水,不管有沒有子宮收縮,都必須立即趕往醫院就診,在送院途中,也要保持臀高的躺臥姿勢。同時還要注意安撫產婦的情緒,以免情緒緊張加劇宮縮。如破膜時間超過12h,仍無宮縮,應考慮行剖宮產結束分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