秭歸屈原故里簡介
秭歸是中國戰國時代偉大詩人屈原的故鄉,也是楚文化發源地之一。它位于長江北岸的臥牛山麓,四周城墻環繞,形似一個傾斜的葫蘆,具有濃厚的古典建筑風格。故有“葫蘆城”之稱。又因城墻均有由石頭疊砌而成,又叫“石頭城”。
秭歸屈原故里介紹 屈原祠 屈原祠 屈原祠位于秭歸縣東1.5公里長江北岸的向家坪,又稱清烈公祠,為紀念屈原而建。屈原祠始建于唐元和十五年(820年),北宋改名為清烈公祠,元、明、清屢圮屢修,才得以保存。1978年建葛洲壩水利樞時,將它遷至今址,且按原貌重建。屈原祠包括山門、大殿和左右配殿等建筑。
屈原故里的傳說故事
香爐坪 香爐坪是屈原出生的地方。現坪中央立著一方青石碑,上刻隸書:“楚三閭大夫屈原誕生地”。相傳在兩千多年前,這個山間平畈上,住有一戶人家,男名伯庸。有一天伯庸夫人正要分娩,天空突現祥云,并伴有絲竹之聲,伯庸十分驚異,便立即在門外擺上香爐,焚香禮拜。這時從房里傳來嬰兒的呱呱聲,一種異香也撲鼻而來。因為這孩子出生時有異兆,伯庸很喜歡他,給他取了個名叫屈原。因為屈原降生時有過異香,這個小坪也就稱為香爐坪。 照面井 香爐坪對面的伏虎山山坡上,有口古井,相傳系屈原所鑿。因為巖石特別堅硬,挖了很久才挖了個小坑。但他毫不灰心,終于感動了山神。山神贈給他一把鐵鎬,他又挖了七七四十九天,終于挖成此井,井成后,四季不涸,清澈可鑒。屈原和他姐姐每天都要來井前梳洗整妝,故名照面井。 清咸豐十年,鄉民在井邊常青樹下置“照面井”碑,上刻:“此系屈公遺井,以后切勿荒穢;此株青樹,永世勿得砍伐。”井與碑石,至今猶存。
讀書洞 讀書洞在響鼓溪深谷的半山上,相傳為屈原讀書處。洞口處原有清朝同治年間所刻“讀書洞”三字,早已剝落不清,現又立一新碑。傳說屈原在洞內讀書時,曾有石桌、石椅、石凳。鄉民盛傳,夜間行經洞旁時,洞內若有朗朗讀書聲。其實,這是夜深人靜的時候。讀書洞的山風水聲所造成的一種錯覺罷了。 讀書洞西的響鼓巖上,有一圓形石臺,傳說楚莊王曾在此擂鼓督戰,故名擂鼓臺。屈原在家鄉時,經常登臨此臺,吟誦自己的詩作,故又名吟詩臺。
玉米三坵 從讀書洞下來,沿響鼓溪上行,至王寨山前,只見一新修復的屈原廟座落在山坡上。廟下有兩股“龍眼”,泉水常年不斷。此泉附近有三塊水田,據傳是屈原躬耕之地,人稱“玉米三坵”。這一傳說由來已久。 相傳屈原從楚國京城(今湖北江陵縣城郊)回家鄉時,由侍者挑了7捆寫盡民間疾苦的竹簡,快到家門口時,捆竹簡的繩子斷了。老農一片熱心,將牛鼻繩解下來送給他,從此這里的牛就不用鼻繩了。兩千多年來一直如此。這個傳說,反映了秭歸人民對這位偉大歷史人物的崇敬和懷念。 九畹溪 九畹溪 九畹溪位于三峽大壩長江上游南岸20公里處,是長江三峽中為數不多的支流大峽谷之一,溪流全長46公里,入江口正對牛肝馬肺峽,上游接兵書寶劍峽,下游為崆嶺灘,是長江三峽古航道里最為險峻的航段。九畹溪入江口古名為巨魚坊,是傳說中偉大愛國詩人屈原魂歸故里所在地,愛國詩人屈原早年開壇講學、植蘭修性之地,“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即指此地。現在成為高峽平湖最佳觀景點之一。 自然景點:問天神簡、神牛泉、將軍巖、美女曬羞、剪刀崖、和尚巖等十余處自然景觀, 文化景觀:問天簡、壇包、神龜石、巨魚坊、求字碑、硯窩臺、筆峰石、靈芝巖等近二十處人文景觀。 三峽竹海 三峽竹海 峽竹海生態風景區地理區域獨特,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自然生態極其優美。三峽竹海內有翠竹萬畝,名竹三百,沿溪沿路,漫山遍野,有風拂過,竹浪如海,因以為名。遠者蒼翠連綿、近者竹橫笛豎蕭,如詩意畫卷,美不勝收。
三峽芝蘭谷 三峽芝蘭谷 五龍河風景區 五龍河風景區 秭歸五龍溫泉度假村位于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風景名勝區的西陵峽南岸、三峽支流童莊河上游,在鄂西生態旅游圈黃金區域。這里全山環抱、風光秀麗、山巒如五龍沖天而起,景區的漁王寨、系馬樁等古遺址構成五龍八景。五龍溫泉出入其間,猶如一顆璀璨的寶石鑲嵌在三峽庫首廟崖村。 兵書寶劍峽 兵書寶劍峽 兵書寶劍峽位于長江三峽西陵峽西段,湖北省秭歸縣境內。西起香溪河口,東止新灘。長約5千米,江面最窄處近100米,沿岸巖壁主要由石灰巖構成。因峽北岸崖壁石縫中有古巖棺葬的匣狀遺物,形似書卷,相傳是諸葛亮藏的兵書,其下有一塊巨石直立似劍,插入江中,傳說是諸葛亮藏的寶劍,故名兵書寶劍峽。又因“書卷”其色似鐵,又名鐵棺峽。傳說諸葛亮曾經在此駐兵屯糧,亦稱米倉峽。
緬懷屈原詩詞欣賞
祠南夕望(唐· 杜甫) 百丈牽江色,孤舟泛日斜。興來猶杖履,月斷更云沙。 山鬼迷春竹,湘娥倚暮花。湖南清絕地,萬古一長嗟。
屈原 毛澤東
屈子當年賦楚騷,手中握有殺人刀。 艾蕭太盛椒蘭少,一躍沖向萬頃濤。 過汨羅江感懷 郭沫若
屈子行吟處,今余跨馬過。晨曦耀江渚,朝氣滌胸科。 攬轡憂天下,投鞭問汨羅。楚猶有三戶,懷石理在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