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賀濟南——合并萊蕪,終成現實。
這兩天,此事的影響溢出整個山東,成為一起引發全國關注的大事件。兩點原因不可忽視:
一,濟南是典型的“大省小省會”,反差之鮮明,在全國難尋第二例;二,盡管這幾年已陸續有多個省會城市通過區劃調整,邁上“強省會”之路,但是,一步到位完整吞掉一個地級市,濟南幾乎是第一個。
圍繞此事的相關解讀,這幾天非常多。去年10月,濟南將合并萊蕪的消息剛剛傳出時,西部君在《濟南吞并萊蕪,“弱省會”絕地反擊》中,也有過分析。這里不再贅述。
對于通過“大魚吃小魚”的方式實現省會振興的路徑,坊間一直存在爭議。其效果到底有多大,我們不妨看看“前車之鑒”。
01
合肥:“吞并”帶來底氣和信心
合肥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一個相對年輕的省會城市。曾經,它的經濟底子和在省內的凝聚力,只能用“很一般”甚至“差”來形容。
不僅面臨省內其他兄弟城市的競爭,身處長三角,更是被上海、南京、杭州等巨頭城市包圍。如果不能夠盡快做大做強,只能繼續被“虹吸”。
改變在2011年8月到來。當年,地級市巢湖被拆分,其中,廬江縣與縣級巢湖市劃歸合肥市管轄。
從變化看:
2010年,合肥GDP總量為2702億元,是省內第二城蕪湖的2.7倍左右;常住人口為570萬人,占全省的9.6%,GDP占全省的比重為22%。
合并后的第二年,合肥全年的GDP就達到了3636.61億元;全市常住人口猛增到752萬人。也就是說僅僅一年,合肥的GDP就提高了34.6%,人口總量增加了32%。
目前,合肥GDP總量在全省的比重,已由2010年的22%提高到2017年的26.2%。
雖然第二位城市蕪湖與合肥的差距從2010年的2.5倍,進一步縮小到2017年的2.35倍。但是總量差距從1700億擴大到超4000億。要指出的是,蕪湖在2011年也吞并了巢湖的無為縣。
如果將合肥與同處與長三角的南京相比,進步更明顯:2010年,南京的GDP總量是合肥的1.85倍,2017年,下降到1.62倍,相對差距明顯縮小。
來源:智谷趨勢
此前《合肥有多猛》中也分析過,合肥在2001年至2017年這十多年時間里的GDP增幅,達到了驚人的1878.6%,高居全國第一。
經濟指標之外,這些年,合肥在工業和科技方面的發力,有目共睹。整個城市存在感的提升速度,在全國來看,也幾乎是風頭無兩。
應該說,2011年的吞并行動,對合肥最大的推動是幫助它奠定了發展信心。
02
西安:大的“吞并”還在后面
西安于2017年才開始代管西咸新區。目前效果還不便作評估。
西咸新區在2017年的戶籍人口接近100萬,GDP300億元左右。前者讓西安的戶籍人口較2016年提高了12%,后者讓GDP較2016年提高近5%。
看似影響力不大,但這一步,是西咸一體化的必由之路,也是相關進展加速的一個重要信號。
當然,從最近的影響看,至少讓西安在去年前三季度GDP排位能夠重回全國20強的時間提前了一點。
來源:網絡
更進一步,西安若能夠在未來兩年內成功合并咸陽,將西咸一體化盡快實現,便可以一步到位的達到1500萬人口的目標,GDP總量也能夠輕松過萬億。
按照川渝橫貫線的分析,根據西安最新出臺的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實施方案,西安要成功實現方案中的階段性目標,吞并咸陽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
西咸一體化概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02年,迄今已快有近20年的歷史。除2017年成功實現西安代管西咸新區外,其它的實質性進展較為有限。
但這次濟南一步到位吞并萊陽,應該給了陜西和西安更多的動力與信心。
03
成都:“吞并”為發展空間擴圍
2016年,成都代管簡陽。
后者貢獻的GDP為400億左右,人口過百萬。相對成都的體量來說,不算太大,但這種合并對于成都而言,更多指向的是發展空間的擴圍。
來源:網絡
誠如杠杠游戲在《大濟南代表沿海反擊!內陸強省會的悲歌》中指出,代管簡陽,讓成都在東向發展上更進一步。特別是通過天府機場的建設,“向東再造一座成都成為可能”,成渝相向發展也有實質進展。
當然,從趨勢和現實條件看,代管簡陽很可能還并不是成都“擴大地盤”的終點。
04
濟南:均衡發展戰略面臨調整
最后對濟南這次吞并萊蕪,再補充幾句。
對于一個首位度在全國居末位的省會,甚至被媒體稱為“從來沒有一個城市,像濟南這么尷尬”,這次區劃調整,給濟南帶來的人口、經濟體量的升級,乃至說發展空間的壯大,西部君認為,都還是次要的。
來源:網絡
更重要的是,此舉讓山東對外釋放出一個明確的信號——做大做強省會已經開始行動。一個經濟大省不會再讓“小省會”的格局繼續下去,均衡發展戰略面臨調整。
這個信號,對于與濟南有關的投資、基建,以及整個山東在區域競爭中的狀態,都將產生非常現實的影響。
可以預期,這僅僅是濟南要“強”起來,山東要“動”起來的第一步。
另外要補充的一點是,區劃調整不完全是指直接吞并,還包括像廣州、南京、武漢等省會城市的縣改區行動。
05
小結
“強省會”趨勢,已無可阻擋。其背后所蘊含的,是城市發展邏輯的大變。
國家中心城市之外,中國城市行政等級靠前的,主要是4個直轄市,加15個副省級城市,再加多個一般省會城市。
目前明確“強省會”戰略的城市,除合肥外,像西安、成都、濟南、武漢等已有實質行動的,以及杭州、南京、沈陽等躍躍欲試的,恰恰都是副省級城市。
來源:商業排行榜
這并非完全的巧合。背后有一條大的邏輯越來越明顯:僅靠過去“副省級”的行政賦權,已經不能滿足這些城市的更高更長遠發展目標。它們需要通過其他方式謀求更多的資源來做大做強。
而在這個基礎上做大做強后,也才會有更多的機會獲得行政資源上的賦能,更有力的參與城市競爭,比如爭奪國家中心城市。
這也意味著在此輪“強省會”趨勢下,真正受影響最大的,可能是15個副省級城市中的5個非省會的計劃單列市:深圳、廈門、寧波、青島、大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