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三國專題史

漢末州牧割據

官渡之戰及曹操統一北方

赤壁之戰及三國鼎立形成

魏、蜀、吳的興亡

三國時期的經濟與文化


漢末州牧割據


東漢靈帝劉宏時期全國十三州范圍


東漢建安三年(198年)群雄割據圖


 東漢末年,由于政治腐敗,民不聊生,終于激起大規模的民變──黃巾起事。黃巾雖沒有直接滅亡東漢,卻造成州牧割據,加速東漢的滅亡。


 黃巾起事后,全國大亂,地方豪強及州郡都乘機擴充自己的勢力。當時東漢王室自身無力平亂,不得不依靠地方政府和豪強的武裝來鎮壓黃巾起事。后來黃巾主力雖然消滅,但馀部仍很活躍,漢室只好繼續借重于地方勢力。原來漢代自武帝時起,即分全國為十三州部,設刺史,屬于監察官性質,州本身還不是正式的行政區。在鎮壓黃巾主力之后,靈帝把刺史改為州牧,而使州成為郡以上的一級行政區域,賦予州牧以軍務、政務大權,因而造成地方勢力坐大及州郡割據的局面。


 黃巾之亂后,先后有董卓挾持獻帝、各州牧聯兵討董卓及李傕、郭汜之亂等。地方州牧各自擁兵,發展勢力,甚至互相攻伐,形成全國性的軍閥混戰。當時的主要割據勢力有袁紹、曹操、袁術、劉表、孫堅、呂布等。自此,東漢的一統江山陷入四分五裂,漢室已名存實亡。


 中國有「飲鴆止渴」的成語,意謂亂用方法解決眼前的緊急問題,卻因而帶來更大的禍害。鴆相傳為一種雀鳥,其羽毛有毒,混入飲品之中,喝之即死。東漢朝廷為蕩平黃巾,是為了止渴,卻不思改革弊政,反而利用地方力量鎮壓,實在無異于「飲鴆」,滅亡自是勢所必然。 


官渡之戰及曹操統一北方



浮世繪中橫槊賦詩的曹操



官渡之戰圖 


東漢末自黃巾暴動后,諸州牧郡守紛紛割據稱雄,逐鹿天下。在當時各地的割據勢力中,以北方的袁紹、曹操這兩股最具影響。袁紹(?-202)出身于四代三公的豪門世家,初為司隸校尉。廢帝時帶兵入宮盡誅宦官,后又號召各地起兵攻董卓(?-192),并據有冀、青、并三州,成為最強大的軍閥。曹操則佔有兗、豫二州,并迎漢獻帝于許都,「挾天子以令諸侯」。曹、袁二人是當時北方兩股最大的割據勢力,為了爭霸天下,雙方難免一戰。


 建安五年(200年),袁紹率十萬軍隊大舉南下。八月,袁軍接近官渡(今河南中牟北),曹操也立營相抗。時袁紹兵多糧足,但他剛愎自用,其軍糧屯于烏巢(在官渡東北面)卻無重兵把守。曹操雖力寡糧乏,卻當機立斷,採用各個擊破和偷襲糧屯的戰術,親率精兵五千夜襲烏巢,燒毀了袁軍的全部軍糧。于是袁紹軍心大亂,曹軍乘勢出擊,大破袁軍,殲敵八萬。袁紹只帶了八百騎兵逃回河北。


 官渡之戰是曹氏割據勢力存亡之關鍵。通過戰爭,曹操消滅了勁敵,保存了自己,奠定了統一北方的基礎。其后數年,曹操先后消滅了北方其他主要的勢力,將北方大致統一起來。


 中國歷史上,群雄逐鹿中原、爭霸天下,看起來是軍事上的較量,但某種程度上卻是「性格」之間的角力。要在競爭之中脫穎而出,不光是靠客觀條件上的優勢,更重要的是克服自身性格上的弱點及發揮自己性格上的優點。看完曹操和袁紹的決戰,相信大家必定會有所體會。 


赤壁之戰及三國鼎立形成


張旺:隆中對


赤壁之戰示意圖


蘇東坡 念奴嬌-赤壁懷古


 自古以來,在中國參與「逐鹿中原」游戲的人,目的只有一個──蕩平群雄,雄霸天下。東漢末年的軍閥自然不會例外。


 曹操在消滅袁紹勢力、統一北方地區之后,進一步想統一全中國,故積極練兵備戰,以便南下剷除其他割據力量。當時在南方比較值得重視的勢力,主要有兩股,即孫權和劉備。孫權繼承父孫堅、兄孫策之業,據守江東,兵精糧足,為曹操統一天下的最大障礙。劉備當時雖投靠荊州牧劉表,寄人籬下,但曹操老早已認定劉備是「天下英雄」,必須斬草除根以絕后患。


 為了消滅孫、劉等勢力,曹操于建安十三年(208年)七月,率二十萬大軍南下荊州。當時劉表病死,其子劉琮投降,使曹操輕易取得了荊州,嚴重威脅江東的孫權。而劉備亦兵敗長坂,被曹軍日夜追趕,形勢危急。劉備遂派軍師諸葛亮到江東,說服孫權,聯合雙方的力量,共同抗曹。孫權接納其計,乃以有「美周郎」之稱的周瑜為主帥迎敵,與曹操在赤壁決戰。


 雙方交戰時,孫、劉聯軍利用「黃蓋詐降」、「火燒連環船」之計,大破曹軍,曹操狼狽北返。赤壁之戰后,曹操無力南下,孫權、劉備亦各自發展和鞏固勢力,三國鼎立的局面漸告形成。


 赤壁之戰是繼官渡之戰后中國歷史上另一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戰前,曹操是強勢,孫、劉是弱勢,但結果卻是「強」為「弱」所敗。所謂「人生不如意之事十常八九」,如我們要學習在逆境和劣勢之中沉著應付、轉弱為強、反敗為勝,赤壁之戰確是立身處世的必讀教材。 


魏、蜀、吳的興亡


唐代畫家閻立本筆下的漢昭烈帝 劉備畫像


吳大帝 孫權畫像


魏文帝 曹丕畫像



三國疆域圖:■ 綠色為曹魏疆域■ 黃色為蜀漢疆域■ 紅色為孫吳疆域


三國(各州)政區示意圖


晉吳對峙圖


 赤壁之戰后,三國鼎立的局面逐漸形成。漢延康元年(220年),曹操死去,其子曹丕(187-226)廢漢獻帝為山陽公,東漢至此滅亡。曹丕登上帝位,改國號為魏,改元黃初,建都于洛陽,是為魏文帝(220-226)。次年,劉備也稱帝于成都,改元章武,是為昭烈帝(221-223),史稱蜀國或蜀漢。孫權曾稱臣于魏,被封為吳王,建元黃武,后在公元229年亦自立為皇帝,建國號吳,改元黃龍,都于建業(今江蘇南京),是為吳大帝(229-252)。中國就這樣正式進入三國時期(公元220年-280年)。


 魏蜀吳三國,除了各自發展經濟、文化外,亦多有戰爭,當中較著名的有吳取荊州及擒殺關羽、蜀吳猇亭之戰、諸葛亮「六出祁山」等,但最終能統一天下的卻是司馬氏的晉。


 蜀國自諸葛亮死后,朝政不振、國力衰頹。景耀六年(263年),魏大將軍司馬昭(211-265)派鄧艾(197-264)、鍾會(225-264)等,分兵三路大舉攻蜀,后主出降,蜀漢遂被魏國所亡。


 魏國方面,黃初七年(226年),魏文帝死,明帝(226-239)繼之。大權逐漸落在大臣司馬懿的手中。景初三年(239年)明帝死,由宗室曹爽(?-249)和司馬懿共同輔佐齊王曹芳。嘉平元年(249年),司馬懿發動政變,殺曹爽等。此后魏帝徒具虛名,朝中由司馬氏一家專政。嘉平三年(251年),懿死,子司馬師(208-255)、司馬昭相繼執政。至蜀國被滅后,司馬氏的勢力更猖狂,咸熙二年(265年),司馬昭死,其子司馬炎(236-290)遂廢掉魏元帝(260-265),自稱皇帝,建國號晉,仍都洛陽,是為晉武帝(265-290)。魏國至此也亡了。


 吳國自神鳳元年(252年)孫權死后,內部因宗室、大臣爭權奪利、相互傾軋,朝政一片混亂。尤其是到末帝孫皓(264-280)時,驕奢淫逸,國政日非。天紀三年(279年),晉軍由杜預(222-284)等率領,分六路大舉攻吳。天紀四年(280年),孫皓出降,吳亡。至此,東漢末以來近百年的分裂割據形勢終告結束,三國鼎立的局面為西晉重新一統所代替。


 三國鼎立之局面雖然為時不長,但因后來出了一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使有關東漢末年及三國時期的英雄人物和故事廣泛流傳。今天,有關三國故事的漫畫、電影、電子游戲、電視、評論等仍然不時在中國,甚至其他國家掀起熱潮,形成一股「三國熱」。三國人物的智謀,更被廣泛地提倡及應用于商業社會之中,可見「三國」二字,已遠遠超出了歷史的范疇,并不斷地以全新的面貌展現于世。看來,這就是三國智慧的充分體現吧! 


三國時期的經濟與文化


河北鄴城三臺遺址中的鄴城(曹魏五都之一)復原圖。


古日本邪馬臺國卑彌呼女王遣使訪魏路線圖(圖/geocities)


魏明帝曹叡賜予卑彌呼的“親魏倭王”紫綬金印


東吳黃龍二年(230年)孫權派遣衛溫出海尋找夷洲,據說即臺灣。


建安七子,是漢建安年間(196—220年)七位文學家的合稱,包括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瑀、應玚、劉楨,他們的文辭都是獨創的。建安七子當中,除孔融與曹操不睦外,其他六人都歸順曹操幕下。孔融被曹操斬殺后,曹丕仍以重金向天下廣征孔融的文章。


 三國時期雖然短暫,但其經濟、文化發展,在中國歷史上卻有很重要的地位。


 曹操認為「夫定國之術,在于疆兵足食」,故在建安元年(196年)即募民屯田。除了屯田之外,曹魏又注意減免賦稅,興修水利,開闢良田,發展手工藝、商業。因此北方遂由東漢末軍閥混戰時期之「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一變而為「農官兵田,雞犬之聲,阡陌相屬」。


 在蜀漢,主持政務的諸葛亮十分注重糧食生產。他分兵屯田,興修水利,大力發展農業,因此蜀國的經濟得到很快的發展,出現了「田疇闢,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的局面。據載,蜀地之都江堰水利工程經常有一千多人在維護著,成都「家有鹽泉之井」,蜀錦更成為重要的財政來源之一。


 孫權統治東吳達五十馀年,他對農業生產也甚為重視,曾針對江南人口少、生產落后、大片土地尚未開發的狀況,實行了屯田。當時江南地區已經普遍採用了兩牛一犂的耕作方法,稻田產量畝可收四斛。吳國的冶鐵、煮鹽業頗為發達,青瓷製作更是其著名的特產。為適應水戰和江海交通之需要,江東的造船業有了重大的發展,建安郡的侯官(今福建閩侯)是重要的造船中心,設有典船都尉,監督罪徒造船。海路經常遠航于東海、南海。大秦(羅馬帝國)的商人亦通過南海來到吳都建業進行貿易。


 至于文化方面,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皆極具文學才華,并稱「三曹」。曹操、曹丕在位期間,又大力發展文學,故曹魏有很出色的文學成就。此外,清談玄學在曹魏的晚期,亦日益流行起來,對中國的哲學有深遠的影響。各國對于文教、科技事業都十分重視,著名學者如虞翻、陸積等皆東吳名士。其中虞翻所寫的《易注》,流傳至今,為后人治《易》提供重要資料。相傳蜀相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為當時十分先進的運輸工具,可惜已失傳。醫學方面,華佗的醫術,至今仍為后人所傳頌。而魏甘露四年(259年),醫學家皇甫謐撰寫了中國的針灸經典──《針灸甲乙經》,對中國針灸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認識三國時期的經濟與文化,我們不禁要感嘆道:「三國原來不只軍事那么簡單。」 



野史


三國之成就不比「大一統」政權差 

一陽生


張旺作品 葛亮


 三國鼎立之局面雖然為時不長,但卻成為后來東晉十六國、南北朝割據分裂時期之先聲,故歷史上多合稱為魏晉南北朝。它與春秋戰國、五代十國及后來的宋遼夏金,均為歷史上著名的割據、偏安、對峙之亂世。同時,三國鼎立時期繼春秋戰國時期之后再次表明,列國競爭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發展之推動,并不亞于大一統的中央集權時代。試觀三國時不僅北方經濟有所發展,而且東南、西南地區都得到大大的開發,當時思想活躍、學術繁榮、人才輩出,比起西漢后期、東漢后期死氣沉沉的「大一統」不知要進步多少。而后來西晉雖統一了全國,但無論政治、經濟、軍事諸方面,均不比三國強。職是之故,論及歷史上一統或分裂之作用時,極宜進行具體的分析。 


本文轉載自:中華萬年網 歷史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index.htm


楷書《隆中對》欣賞



根據《三國志/卷35諸葛亮傳》,建安十二年(207年)冬,徐庶受駐軍新野的劉備器重,推薦劉備尋訪“臥龍”諸葛孔明,劉備“凡三往,乃見”,前兩次到隆中(今襄陽市古隆中或南陽市臥龍崗)拜訪諸葛亮都沒見到,第三次終于得見。《隆中對》中,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因荊、益二主皆弱,構想戰略計策,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結好孫權以為援,繼而待天下有變圖取中原,成霸業,興漢室。劉備聽完表示“善”。三顧茅廬之后,諸葛亮出山成為劉備的軍師,劉備集團之種種攻略皆基于此。——隆中對 維基百科



諸葛亮《誡子書》



三國君主世系簡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三國”及其主將
詳情
能夠進入三國十大謀士榜單的真正排名
大家都在聊三國,但是你真的懂三國?
七上歷史《三國鼎立》知識點小結
三國鼎立的教學設計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宁市| 泽库县| 大方县| 万盛区| 江北区| 甘泉县| 伊春市| 玛曲县| 临夏市| 台湾省| 广河县| 高雄县| 平湖市| 陵水| 陇南市| 泸水县| 新余市| 天祝| 韶关市| 柞水县| 饶河县| 银川市| 巴南区| 清新县| 顺昌县| 察哈| 册亨县| 龙陵县| 深圳市| 依兰县| 皋兰县| 盘锦市| 长丰县| 四川省| 峨山| 会同县| 凯里市| 临高县| 湘潭市| 岑巩县| 西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