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景】張家口自古以來就是“屏翰神京”的軍事重鎮,是兵家必爭之地,俗稱京都的“北大門”。在經濟上,曾是中國北方漢蒙貿易的商業都會,是冀、京、晉、內蒙古的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地,有“陸路商埠”之稱。
【街景】張家口市是京包線上重要的城市之一,也是京張高速公路的終點,是河北與內蒙古的交通要沖,是連通中國西北、蒙古和北京的重要通道和貨物集散地、軍事要地與陸路商埠。著名的大境門是長城的主要關口。
【鐵橋】張家口清河橋始建于1924年,當時叫做通橋。其結構形式為砼墩臺,下承式鋼架,結構由青島租界運來的舊鐵路橋鋼架。橋由中間分隔為上下行,每側寬僅5米為一車道,道寬11米。1955年曾對橋面做過重修。
【街景】1996年4月1日,清河橋(通橋)拆掉,并進行改建。1997年10月1日,清河橋竣工通車。改建后的清河橋全長132米,寬22米。其中車道16米,雙向6車道,人行道每側各寬3米,結構形式為鋼筋混泥土雙拱橋4跨,橋下按百年一遇考慮最大泄洪能力為3150立方米/秒。
【云泉寺】云泉寺位于賜兒山中。在河北張家口市區西部群山之中,有一座山峰叫賜兒山,山峰秀麗,風景如畫。在山腰深處有古云泉寺,它建于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已有600余年。
【云泉寺】所以叫云泉寺,是取“白云深處有清泉”之意。它是佛、道建在一處的寺廟。上部為道,下部為佛。寺內有子孫娘娘殿,舊時每逢農歷四月初八廟會,來此登山焚香祈求 “賜兒” 的人絡繹不絕。故稱此山為“賜兒山”。
【長城】秦長城是秦統一中國后將燕、趙長城相連接的一段,當地群眾慣稱為“二道邊”。張家口的秦長城,西起張北縣狼窩溝口一帶,向東經二道邊村,崇禮縣的壩頂、攀越樺皮嶺,然后入沽源,至小廠而后再入承德境,長約250里。
【長城】雄偉的明代萬里長城,在張家口市延袤近千里,筑于明永樂至成代年間。當時的宣府鎮管轄的長城東起延慶縣四海冶,西到懷安西北西洋河,長1023里。明長城的烽臺,多筑在視野開闊的山上,修筑十分堅固。
【大境門】大境門始建于清朝順治元年,即公元1644年。門墻高度為12米,底邊長13米,寬9米。頂部平臺長12米,寬7.5米。外側有1.7米高的垛口,內側有0.8米高的女兒墻。門楣處有察哈爾都統高維岳在1927年手書的“大好河山”四個大字。
【全景】大境門位于中國河北省張家口市主城區北部,行政區劃歸屬橋西區,是明長城的一個重要關口。大境門與山海關、嘉峪關、居庸關并稱為長城四大關口,是四大關口中唯一以“門”命名的關口。【張家口,193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