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是我國傳統名花,文字記載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萬木霜天,群花凋謝的深秋,其色彩艷麗,姿態幽雅,清香宜人,不因風寒露冷而畏懼,不因情境變遷而退縮,凌霜不懼,傲然怒放,因而普遍受到人們的贊賞,與梅蘭竹并稱花中四君子。
菊作為一種詩歌意象,是從屈原開始的。《離騷》曰:“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九歌》曰:“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詩人要餐食秋菊飄下來的花瓣,而且要用各種香花香草來修飾儀容,菊花給楚辭的創作增添了綽約的風姿和芳菲的情韻。
杜甫“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是傾訴一種憂國憂民的情感;楊萬里“菜子已抽蝴蝶翅,菊花猶著郁金裳”則反映出心境的寧靜和鄉間的野趣,等等。菊意象一旦與文人士子的創作生活聯系在一起,便顯示出獨特的風味和深遂的內涵。
真正可以稱得上詠菊文學典范之作的是東晉田園作家陶淵明的《飲酒》:“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詩作抒寫一種遠離塵世的平靜心境,詩人采傲霜秋菊,與秀美之山悠然心會,遺忘世情的隱逸之懷躍然紙上。心境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物我兩忘,深融無跡。菊文化成為一種高雅脫俗、隱逸退讓的道德文化。
提到菊花,還不能不提我國農歷九月九日傳統節日——重陽節。因為《易經》把九定為陽數,兩陽相重,日月并九,故有“重陽”、“重九”之名。認為此日正值地氣上升與天氣下降的二氣交接之時,為避免接觸不正之氣,人們往往外出郊游或登高以避邪。魏文帝曹丕在《與鐘繇九日送菊花》中云:“九月九日……惟芳菊紛然獨榮,非夫含乾坤之純和,體芬芳之淑氣,孰能如此。”大大夸贊了一番菊花。在文人筆下,菊花與重陽開始結下了不解之緣。
重陽賞菊、飲酒,最為傳誦的依舊莫過于陶淵明。陶辭官歸隱之后,生活十分艱難,“夏日長挨饑,夜寒無被眠”。據《續晉陽秋》記載“陶淵明九月九日無酒,坐宅邊菊叢中,采摘盈把,望白衣人至,乃王弘逞酒。”陶大喜過望,即對著菊花開懷暢飲。他的眾多詩句成為愛菊、頌菊的千古名唱。因他種菊、愛菊如命,后世奉為菊花花神。
唐代重九登高、賞菊、飲酒更盛極一時。詩人岑參《行軍九日思故園》云:“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詩人軍旅之中,巧值重陽,無菊無酒,意將故園菊花移到戰場,與士卒共賞。
唐宋以來,許多地方的民間百姓,也都以菊花裝點著生活中的一切,所謂“九日黃花插滿頭”,不僅婦女頭戴黃花,甚至有些地方的男子也以佩菊為尚,戴菊為美。宋代許多店家,特別是酒店在重陽這天,還要用菊花扎成花門,讓酒客從花門下進出。
菊花以其良好的觀賞、食用、藥用價值,得到了百姓的喜愛,漸漸以諧音或是象征的方式賦予了其吉祥的涵義。如“松菊延年”、“杞菊延年”、等,表達的是延年益壽的愿望,“安居樂業”(鵪鶉、菊花、落葉楓樹的諧音)、“舉家歡樂”(菊花與黃雀的諧音)等,寓意生活安定闔家團圓;“官居一品”(蟈蟈與菊花的諧音),象征著高官厚祿;
“春安夏泰,秋吉冬祥”則以牡丹、荷花、秋菊和冬梅代表一年四季安泰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