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了,重慶中小學生減負提質有沒有新內容?今日,華龍網記者從2013年基礎教育工作會上獲悉,全市減負提質“1+5”行動計劃正在征求意見,將于近期出臺。根據計劃,從這學期開始,全市中小學將開設實踐大課堂,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此外,學校要采取相應措施,提高學生創新、演講、書寫能力和閱讀、英語水平。
實踐大課堂 教學生學會生活自理
在中小學生群體中,目前以“90后”、“00后”為主。這些“獨二代”在家庭中往往處于養尊處優的位置,其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也相對較差。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根據“1+5”行動計劃,“1”就是指全市將開展中小學生實踐大課堂活動。
據市教委主任周旭介紹,實踐大課堂活動內容主要包括手工制作、勞動技能、角色體驗、探究創新等。“對象主要為小學三年級以上的學生,重在培養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比如教他們學會做飯、切菜,自己能做的事盡量自己做。”周旭解釋說。
按照要求,實踐大課堂活動將在每月綜合實踐課時中,抽取一定量的課時集中使用,安排在兩個半天或一天完成。
提高演講能力 讓娃娃學會與人交往
“今后還有望實施演講能力提升計劃,不過這個演講很特別,并不單純教演講技巧,而是讓孩子學會與人交往。”周旭表示,為培養中小學生演講能力,要求各學校每月至少把1節課程輔助活動的時間,用于學生演講能力訓練,廣泛開展“晨誦”活動,每所學校建立1個以上學生演講興趣社團。
在“閱讀計劃”和“英語提升計劃”中,也分別對如何提高我市中小學生演講能力和閱讀、英語水平作了要求。
閱讀計劃提出,小學1—3年級學生每年每人閱讀5本書以上,4—9年級及高中一、二年級學生每年每人閱讀10本書以上。嚴格控制作業量,杜絕擠占學生必要的閱讀時間。家庭作業要安排閱讀內容,小學生課外閱讀時間每天不少于50分鐘,初、高中學生每天閱讀時間不少于40分鐘。
在英語能力提升上,各區縣、學校必須把小學英語教學納入學校課時計劃統一安排,特別是農村學校,保證每周總時間不少于120分鐘。同時,按照師生比標準配齊中小學英語教師。
書法進校園 開齊開足科學課
如何才能培養青少年的創新能力?從2011年底開始,我市就正式啟動青少年創新人才培養“雛鷹計劃”。在本次方案中,市教委特別要求開齊開足中小學科學課程,配合“雛鷹計劃”,激發青少年創新意識。
市教委表示,中小學每學期至少要組織一次以上的全校性科普活動,建立學生社會實踐制度,在課余時間和寒暑假期間組織學生開展社會調查、社會服務活動。各中小學都要配備1名以上的專職或兼職科技輔導員。
今春開學前,教育部印發了《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要求從春季學期起,各學校應面向全體學生開設書法課。“中小學書法教育行動計劃”也提出,義務教育階段1—2年級每周安排2課時進行書法教育,3—9年級每周安排1課時,普通高中可開設書法選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