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第四十六回“用奇謀孔明借箭”中寫諸葛亮用“草船借箭”計,賺取了曹操10萬支狼牙箭,為赤壁之戰的勝利立了大功。這一回既寫了周瑜的心胸狹窄,也寫了諸葛亮的大智大勇和曹操的愚鈍猜疑,對幾個人物的刻畫、描寫惟妙惟肖。但是,它卻與歷史的實際有些出入,并不完全相符。三國的歷史上確有“草船借箭”一事,不過施用此計的不是諸葛亮,而是孫權。
赤壁之戰中曹軍大敗之后,曹操是把主力軍撤回了北方,但是他卻一直留下了一定的兵力在江淮之間,威脅著業已占據荊州的劉備和據有江東的孫權。孫權為抗拒曹操,專門在南京(東吳都城建業)通往巢湖的濡(rú)須水口(今安徽無為縣東北)夾水作塢(wù小堡),以控制從巢湖到長江的通道。這樣,既可以防備曹操的進攻,又有利于出擊淮南,與曹操相抗衡。
213年,也就是赤壁戰以后的第五年,曹操親率大軍南下,進攻濡須口。“(孫)權與相拒月余。曹公(操)望權軍,嘆其齊肅,乃退”(《三國志·吳志·吳主傳》)。在《三國志》裴松之注中補充說:“曹公(操)出濡須,作油(用油涂抹的)船,夜渡洲上。權以水軍圍取,得(俘獲)三千余人,其沒溺(nì淹死)者亦數千人”??磥?,此次戰役孫權還是取得了不小的勝利。裴松之注接著還引別書的記載說,這一仗后,“(孫)權乘大船來觀(曹)軍,公(曹操)使弓弩亂發,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翻),權因回船,復(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
從以上這一段情節可以看出,《三國演義》“草船借箭”所依托的正是這段歷史史事,只不過是羅貫中用了“移花接木”的手法,把施用“草船借箭”的人由孫權換成了諸葛亮而已!
順便說一下,也正是在這次戰役里,曹操看到孫權軍伍整肅,進退自如,想起了原來荊州牧劉表的兒子劉琮和劉琦,感嘆地說:“生子當如孫仲謀(孫權字仲謀), 劉景升(劉表字景升)兒子若(如)豚(豬)犬耳!”(文/博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