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王女士前幾天趁著一些品牌旗艦店打折扣,
購入了大量心儀已久的商品,
貨到之后,
拿在手里的商品總有一些懷疑。
王女士說她曾經在天貓官方旗艦店買過一雙涼鞋,但是和實體店的東西一點都不一樣,特別假,所以她撥打過該品牌確認,品牌工作人員稱他們的品牌沒有任何網上的電子銷售渠道。
天貓中則有三種:旗艦店、專營店和專賣店,雖然只有兩字之差,但是卻千差萬別。
據了解,要求最高的就是旗艦店,天貓一般來說只允許一個品牌開設一家品牌旗艦店;其次,就是專賣店,是商標持有人授權的店鋪;最后,則是專營店有的經營授權品牌,有的帶有自有品牌,但是,有些天貓旗艦店并不是您想買的品牌的旗艦店。
還有很多市民反映,有些品牌進入國內的時間較晚,商標被提前注冊,所以,這也是電商平臺多個品牌旗艦店魚龍混雜的原因之一。
“雙11”網購節促銷中,
存在一部分商家的優惠“暗藏陷阱”現象,
比如限制使用地區、限制使用時段、
限制疊加使用等。
前幾天,各電商平臺的“雙11”預售,打折正式開啟,鋪天蓋地的“雙11”促銷活動席卷而來,但是,不少市民發現,商品居然玩起價格先漲后降、虛構“原價”的貓膩。
市民李女士這幾天在各電商平臺狂掃嬰幼兒產品,也發現了很多商家的銷售貓膩。
李女士說,去年有一個購物平臺上出購物津貼,顯示積分可以換錢,李女士以為有多少積分就可以換相應的錢,就把她所有的積分都給兌換了,之后付款的時候發現上面寫的是400減50。
今年李女士已經沒有精力再去算各家的優惠力度了,只是覺得商家的優惠活動已經讓自己力不從心了。用李女士的話來說,計算能力不好,連東西都不會買了。
非預售類的商品的價格并不優惠
市民章女士介紹,自己今年雙11買的東西加起來大概2000元,物品太多,這幾天又要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重頭到位的算優惠卷的使用方法,本想省點錢,現在看來并沒那么簡單。
打折優惠算法復雜繁瑣,即便是數學學霸也算不清楚,最后算來算去,還是覺得沒有比平時購物便宜多少。
只會讓消費者失去了對電商平臺和商家的信任。
這抬頭不見低頭見的,竟然干出這種事....
不堵!北馬路全面優化,通行速度提升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