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蘊含哲理和智慧,澤被后人,光耀世界,歷經千年,歷經千年長盛不衰。今天帶來老祖宗的三句名言,靜下心來細細品味,一定會收益很多。
教子勿溺愛,子墮莫棄絕,老祖宗的四句經典,句句戳心
01教子勿溺愛 子墮莫棄絕
子弟天性未漓,教易入也,則體孔子之言以勞之,(愛之能勿勞乎),勿溺愛長其自肆之心。子弟習氣已壞,教難行也。則守孟子之言以養之(中也養不中,才也養不才),勿輕棄以絕其自新之路。
[譯文]
當子弟的天性還沒有受到社會風氣的影響而變壞時,教育培養容易發生作用,那么就按照孔子“愛之能勿勞乎”的方式去教導他,不要溺愛而助長了他自我放縱的心。當子弟受到了社會不良習氣的影響已經變壞時,教育難以發生作用,那么就要依照孟子“中也養不中,才也養不才”的方式來養他,不要輕易放棄,使他失去了改過自新的機會。
[評說]
溺愛使子女失去了自立的能力,相信這不應是父母的本意吧?所以,趁子女保持著純樸心靈時,嚴格要求,使其自立,才算是真愛。青少年品性未定,良好的品質在誘惑下會消逝,惡劣的個性也能受感化而從良。作為長者,千萬不要放棄任何教導子女的機會。這才是對孩子 的未來負責。
教子勿溺愛,子墮莫棄絕,老祖宗的四句經典,句句戳心
02從極迷處識迷,則到處醒;將難放懷一放,則萬境寬。
[譯文]
在最易令人迷惑的地方識破迷惑,那么無處不是清醒的狀態。將最難以放下心懷的事放下,那么到處都是寬廣的路。
[評說]
“迷”就是失去了自己的道路。生命中有許多事情會讓我們迷惑,智者在未迷失自己之前就已識破,故而不取;愚者卻連一些簡單的歧路也不能看出,甚至因此往而不返。倘若能識破這種虛假,就不會再浸沉其中,可惜人們往往走出這一個迷惑,又進入另一個迷惑之中。就個人而言,如果最令人沉醉的事物都能一一看破,那么就很少有能讓他迷惑的事了,自然就能處處清醒。
讓人覺得難以放下的,無非是名利、得失和憎愛。難舍名利的人,如果沒有名利便覺得呼吸困難。生命不可愛,一旦得到名利又怕失去,仍然覺得呼吸困難,生命難可愛。而心懷憎恨的人眼中看到的人可恨,心中想到的事可恨,連腳下踩的路都會令他生厭,何況是難舍的事。至于情癡愛圣們,則你愛我不愛,我愛你不愛,好不容易兩人相愛了,今天吵架,明天冷淡,后天又不得不分離。
人心牽牽纏纏,天地卻始終遼闊。眼前無路往往是心中無路,心中無路則是自己搬來石塊擋道,如果將石塊拿走,自然萬境寬廣,諸事順遂。
教子勿溺愛,子墮莫棄絕,老祖宗的四句經典,句句戳心
03心靜則明,水止乃能照物;品超斯遠,云飛而不礙空。
[譯文]
內心平靜就自然明澈,如同平靜的水面能夠映照出事物一樣;品格高尚能遠離紛擾,就像云彩在天空飄飛不受阻礙一般。
[評說]
內心被七情六欲占據,就像湖水被濁泥攪渾。湖水無法照物,人心也無法認識萬物本相。品格高超的人,內心無所羈絆,自然如云行在天,不帶走半點塵土。
教子勿溺愛,子墮莫棄絕,老祖宗的四句經典,句句戳心
04安分守貧,何等清閑,而好事者,偏自尋煩惱。持盈保泰,總須忍讓,而恃強者,乃自取滅亡。
[譯文]
能夠安心地過著平淡的生活,是多么清閑的享受,可是一些喜歡找事的人,卻自己給自己找煩惱;保持鼎盛和平安,總是要做到容忍謙讓,那些依仗強力的人,就是自取滅亡。
[評說]
凡事順其自然,不強求而盡本分,保持內心的安泰,才是人生至樂。欲望多,煩惱也會多,無閑事掛心頭,才是人間好時節。“勢不可使盡,福不可雙受”。不懂忍讓,使盡寶貴后便是困窘。
教子勿溺愛,子墮莫棄絕,老祖宗的四句經典,句句戳心
老祖宗的四句告誡之言,字字珠璣,句句戳心,如能細細領悟,必定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