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父母出于對子女的愛,通常都將出資購買的房子登記在子女名下。當雙方發生矛盾,子女不孝要求父母搬離時,父母該如何維護自己的權益?
案情介紹:父母出資買房登記在子女名下 子女要求析產
2015年11月,張三與父母共同出資購買了一套面積約120平米的房子,其中張三出資10%,父母出資90%,并約定房子按份共有:張三擁有90%的產權,父母擁有10%的產權。房子交付后,因為房屋裝修問題,張三與父母產生了嚴重的矛盾。于是張三起訴至法院,要求判令父母將持有的10%的房屋產權轉讓給他,他補償折價款40萬。
法院判決:駁回張三的訴訟請求
法院經審理認為,雖然本案訟爭房屋是按份共有,并約定張某占房屋產權90%的份額,但張某與父母是以居住為目的購房,且父母支付了大部分房款,并出于對子女的疼愛,將90%產權登記在張某名下。依物權法第七條之規定,張某要求父母將所占房屋份額轉讓于己的訴求與善良風俗、傳統美德不符,依法不予支持。
律師說法:按份共有比例看產權證 物權取得使用應符合公序良俗
1.一般情況,處分不動產或者對不動產進行重大修繕的,應當經占份額2/3以上的按份共有人同意。依據《物權法》第97條的規定,處分共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以及對共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作重大修繕的,應當經占份額三分之二以上的按份共有人或者全體共同共有人同意,但共有人之間另有約定的除外。
2.購房出資與房產證上的產權比例不符的,一般以房產登記證上的記載為主。依據《物權法》第16條的規定,不動產登記簿是物權歸屬和內容的根據。
3.依據《物權法》第7條的規定,物權的取得和行使,應當遵守法律,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
本案中,雖然房產證上記載張某的產權比例為90%,但是是基于父母疼愛而寫,父母是90%份額的實際出資人。張某因為裝修矛盾,就要求父母轉讓份額,與社會公德相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