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眼看到“天青色”這三個字,你耳邊自動循環的就是周杰倫的那首歌:“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撈去,暈開了結局,如傳世的青花瓷自顧自美麗……”
咳咳咳,這可不是青花瓷專場,你們上來占什么C位!趕快有請今天的主角——汝窯登場!
作為中國的五大名窯之一,汝窯早已名聲在外。從狹義上來講,汝窯指的是宋朝在汝州地區為宮廷制造的青瓷,由于宋代上流社會的推崇,宋朝的官窯從定窯改為汝窯。雖然它誕生在宋朝,但獲得五大名窯之一的美譽卻是在明朝。
在汝窯誕生數百年后的明朝晚期,明朝的養生家高濂將汝窯和柴窯、官窯、和哥窯并稱,與他處于同一個時代的張應文則在他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定窯。隨后,萬歷年間的進士謝肇淛也將汝窯、定窯、柴窯、官窯和哥窯的說法記錄在他的《五雜組》一書中。
而在一個世紀后的十七世紀初期,人們又在汝窯、定窯、柴窯、官窯和哥窯的基礎上增加了鈞窯作為補充。此后又因為柴窯產自于五代十國時期的后周時期,并不屬于宋代燒制的瓷器,所以人們又將柴窯排除在外,將汝窯、鈞窯、定窯、官窯和定窯這五個宋代燒制的瓷器并成為“宋代五大名窯”。
作為宋代的官方瓷器,汝窯為什么會受到官方的推崇?又為何會在后世獲得如此之多的美譽呢?關于宋朝將官方瓷器從定窯改為汝窯的原因,南宋的葉寘在他所寫的《坦齋筆衡》中認為是因為定窯白瓷有“芒”,也就是白瓷的口邊位置沒有釉彩而放棄定窯,但其他學者則認為這件事應該要從宋代那位愛繪畫不愛江山的皇帝宋徽宗說起。
宋徽宗除了在山水繪畫上頗有造詣外,他在位期間也曾掀起過崇尚道教的風潮。當時的北宋,對內有徽宗寵信的蔡京、李彥、童貫等一批貪官污吏,對外又面臨著遼、金、西夏等外族國家的對邊境的侵擾,真可謂是內憂外患不斷。宋徽宗為了緩解當時的眼中社會矛盾,才掀起了這次道教熱潮,并推崇以色調單純、趣味高雅的審美。當時在汝州生產的汝窯釉色為淡雅的天青色,而且做工樸實無華,恰好符合了宋徽宗當時所推崇的內斂含蓄之美,成為宋朝官窯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而在明朝晚期,古董收藏成為時代潮流,當時的文人士大夫十分流行對各類古代生產的瓷器進行品評。當時的這些文人在品評瓷器時,也發現了汝窯“青如天、薄如紙、聲如磬”的特殊美感,并在自己撰寫的書籍和文章中加以贊賞,因此才造就了汝窯作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的名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