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之恥”是中國歷史上一段不堪回首的記憶!處于經濟、文化頂峰的宋朝被北方處于剛開化不久的的金王朝擊敗亡國。《金史》記載:靖康二年(公元1126年),完顏宗翰(粘罕)攻破汴京(今河南開封),宋朝徽、欽二帝出降,金太宗(完顏晟)立即下詔廢二帝為庶人,北宋滅亡。完顏宗翰把徽欽二帝以及后妃太子四百七十余人以及宗室三千余人押送北去。
路途中所遭受的苦難以及到金上京(今黑龍江省阿城縣)對徽欽二帝的種種虐待,罄竹難書,令人發指!其內容筆者就不在這里贅述了(可見之書甚多)。雖然北宋的滅亡與徽、欽二帝的昏庸失國,自取其辱大有關系,但是在歷朝歷代對待亡國帝王及宗室的處理上,金國也確實做的太過分了(雖然有部分屬于宋人為了激起民族仇恨而強加給金人的)!
公元1279年,元世祖忽必烈滅宋(南宋),至此,存在了319年的大宋王朝徹底滅亡了。元朝使者阿塔海入宮宣詔,這時候南宋的皇帝恭帝(趙顯,四歲即位)才六歲,和其母全太后惶惶不可終日。
根據以往祖輩在金國所遭受苦難的種種傳說,他們覺得自己也要面臨著一場大災難!可是,太陽從西面出來了,元朝使者不僅沒有讓小皇帝行“系領牽羊”之禮(皇帝投降時的標準動作),而且母子肩輿出宮,把全太后感動的無以復加,連連對小皇帝說:“荷天子活汝,當謝恩。”
到了通州(今北京通州區),忽必烈命令大宴十天,小宴十天,之后才到大都(今北京)。后來又封趙顯為開府儀同三司,大司徒,瀛國公,待其長大后,又把公主許配給趙顯。全太后等一些妃子、女眷,日支羊肉一千六百斤。根據《元史 后妃傳》記載:全太后因為在北方住的不習慣,忽必烈的皇后對忽必烈說,想讓全太后回到南方去住,可忽必烈說:你們都是婦人見識,沒有遠慮,如果讓全太后回南方,有謠言說是她和南宋遺民造反,我就得把他們殺掉,你好像是替她考慮,愛護她,實際上是害了她。在南宋遺民以營救文天祥的名義起事的時候,忽必烈也有點懷疑趙顯,但是也沒有殺害他,而是把他遷移到北京自己身邊來。
亡國帝王在當時是最遭忌的,勝利者都巴不得找個機會把他們殺了,這在歷朝歷代的帝王血腥史上都能見到。就連素以寬厚著名的趙氏王朝,也背地里殺過李煜、孟昶等亡國之君,何況送上門的機會,可是忽必烈仍然沒有這樣做。
那么,為什么同樣起兵于北方苦寒之地,在經濟、文化的發展水平相當的兩個王朝在對待宋朝亡國之君與宗室們的態度上截然不同呢?筆者覺得有以下幾種解釋。
其一、金人生長于北方苦寒之地,在和遼國漫長的爭斗中,弱肉強食是他們生存的法則,對待俘虜就是要把他們當做奴隸,這就是他們的道德認識!在北宋末年,金朝因為滅遼、滅宋,對于這兩個王朝,尤其是宋朝的經濟、文化根本沒有機會來吸收、消化,仍然以叢林法則來對待宋朝被俘的帝王與宗室們,這屬于一種思維慣性。這也是后世的史學家們總以因果循環來認證金國被元滅亡時,其宗室所遭受的報復的由來。
也正是因為此,宋金世仇,所以在元朝要和宋朝定盟滅金時,舉朝響應,雖然有金國派使者前來說明聯蒙滅金的厲害關系和本朝有識之士的反對,可是都被山呼海嘯般的復仇呼聲所湮滅。也正是因為此,在金國最后一朝皇帝自殺后,宋朝特意向元朝要來他的頭顱到太廟祭祖,向祖宗們報告給他們報仇了,可見二國之間的仇恨有多大!
其二、元朝在滅金后,和宋朝保持了相對長時間的和平,在這期間內,元朝吸收學習了儒家傳統文化,大量任用漢人士人們做官,已經基本脫離了當初那種以殺伐定天下的國策方針了。尤其是忽必烈即位,儒家人士需要元朝貴族的保護,忽必烈也需要利用儒學學說來更好的統治已經占領的中原地區,因此,雙方一拍即合,并且,在元好問之流的馬屁下,不認識幾個漢字的忽必烈被推舉為“儒教大宗師”。史書記載:忽必烈“悅而受之”。在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忽必烈是一位受儒家學說影響很深的人,他的很多思想和行為在儒家學說、道家學說的影響下已經趨向與漢化了。
其三、金滅宋時,南方地區有很強的反抗力量,使其不敢在中原地區多停留,每次都是采取撈一把就走的戰略,把打下的地盤扔給漢人偽政權如劉豫、曹成之輩來掌握管理,只帶走人口、財務和牲畜,根本沒有經營中原的戰略思想,只會破壞、不會建設。沒有統一天下的愿望,也就不存在愛護百姓,爭取漢人世族支持的行動,他們的所作所為就是十足的強盜策略,對弱者施暴就成為了他們彰顯強者風范的一種手段了。后期雖然也在中原地區建都,那是受元朝壓迫,不得不然,這也是金國敗亡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其四、元朝善待宋朝亡國臣民之時的戰略格局和金滅宋時是截然不同!當時,中國十成天下,元朝已有其九,偏于厓山一隅的宋軍已經無力回天,元朝統一已經稱為定局。
在這種大好形勢下,如何安撫漢人世族、收買人心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忽必烈做出善待趙顯以及宋朝投降的宗室之舉就順理成章,就沒有什么好奇怪的了。